美情报总监:一旦美军插手台海,或两线作战,谁会在关键时帮中国

南斋孤风中 2025-01-31 20:41:02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分家”难题。

这个矛盾并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从50年代炮击金门、马祖,到70年代的美国与中国大陆关系解冻,再到80年代的“和平统一”倡议。

台海问题,就像一锅从未完全冷却的热粥,随时可能沸腾。

台湾只有3.6万平方公里,比河北省还小,却成了世界地缘焦点。

半导体产业,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18%。

这个小岛的战略价值,甚至超过了其面积。

美国从50年代,派遣第七舰队“保护”台湾,到现在每年对台军售,火上浇油。

2020年至2023年,美国对台军售已超180亿美元。

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纷纷站队。

菲律宾2023年,允许美军使用5个新军事基地,澳大利亚也在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联合国,从未正式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

“一个中国”早就是基本共识。

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实际上是在维持现状,谋取自己利益。

那次“炉边谈话”

2021年底那次“炉边谈话”,说白了就是美国高层对中俄联盟的一次战略盘算。

伯格的话里有话,无非是在说:

得未雨绸缪,防着中俄联手对付我们。

东风-21D,站在1500多公里外就能精准“点杀”移动目标。

美国海军,很不放心!

早在冷战时,美国就在琢磨如何用地理位置“卡”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概念,无非是美国在太平洋布下的一张战略图。

住对手。伯格提出的1600公里部署,可不是随口一说。

这个距离恰到好处:

刚好躲过,东风导弹的致命射程,又能保持对局势的战略掌控。

澳大利亚简直就是美国的小跟班。

2021年,刚签的AUKUS军事协议,哪里是简单的军事合作?

这分明是赤裸裸的地缘政治算计!

更有意思的是,伯格竟然建议可以从第一岛链撤退。

这话听着像是战略收缩,实际上是更深一层的进攻部署。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金蝉脱壳”,看似撤退,实则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布阵。

但聪明人都懂,真打起来,谁也讨不了好。

台海问题说到底,不是军事对抗的问题。

战略如棋,看的是长远。

今天的对峙,不应成为明天冲突的导火线。

射程2500公里的东风-17,号称“超高音速杀手”,时速可达8-10马赫,快到连雷达都难以捕捉。

东风-26,3000公里射程,基本上可以覆盖整个太平洋。

2023年,中国已有强大的导弹武器库,数量超过2500枚。

其中,近程和中程导弹更是占据绝对优势。

伯格的“1600公里撤退论”,听起来像是战略收缩,实际上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军费骗局。

无非就是想给海军陆战队多争取点预算。

这是老套路了:

制造一个看似严峻的战略威胁,然后要求增加军费开支。

这把戏屡试不爽。

越是造势恐慌,越能获得更多资源投入。

聪明的国家,永远懂得留一手

2024年5月,美国情报总监埃夫丽尔·海恩斯表示:

“中俄共同演习,关系紧密,俄罗斯可能也会在台海发生冲突时对中国施以援手。”

说白了,就是想把中俄塑造成一个随时可能联手的全球威胁。

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乌克兰危机后,美国的制裁不仅没把中俄怎么着,反而把人家推得更近了。

俄罗斯,是否会在台海问题上“施以援手”?

这本身就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命题。

大国博弈,从来不是用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定义的。

真实的国际关系,是在复杂的战略平衡和利益交换基础之上的。

2024年地缘政治,早就不是谁打谁的问题了。

经济上相互依存,远比军事对抗更有杀伤力。

台海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但对于一些外国,是一盘生意,谁都不希望把生意谈崩。

大国博弈,留一手,往往比拼个你死我活更管用。

这个道理,海恩斯估计是想不明白。

海恩斯把联合军演等同于军事同盟承诺,这逻辑简直可笑。

俄罗斯参与军演,更多是政治姿态。

俄罗斯在乌克兰陷入泥潭,急需中国的经济支持;

中国需要俄罗斯在国际上牵制美国。

这是一种极其精密的战略协同,远非海恩斯那种简单化的军事想象。

俄乌战争,截至2024年,这场战争已经让俄罗斯直接军事开支超过12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更多。

这哪里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

分明是一场国家资源的巨额透支!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中立”策略,堪称教科书级精准操作。

表面看似“不冷不热”,实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战略平衡术。

既不得罪俄罗斯,又不完全站在对立面,保持最大战略灵活性。

现代战争,已经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传统战争模式。

科技的进步使得战争成本呈指数级增长:

单一导弹,成本可能超过100万美元。

一架先进战机动辄数千万美元。

士兵后勤保障成本逐年攀升。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困境,再次印证了这一战争新范式。

即便是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也无法像苏联时期那样肆意扩张。

军事技术的门槛越来越高,“城堡”越来越坚固,打仗的成本也越来越离谱。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武力对抗,而是一场综合国力的极限拉锯战。

制裁、经济封锁、科技限制,往往比子弹炮弹更具杀伤力。

俄乌战争的最终走向?

战争不是电影,没有导演,输赢难料。

聪明的国家,永远懂得留一手。

哪还有能力搞“双线作战”?

俄乌战争,已经将俄罗斯的国家潜能拖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消耗漩涡。

军事损失惨重,已损失超过军事人员损失超过20万。

国际信誉和外交空间急剧收缩,军工产业链严重受损。

哪里还有能力搞“双线作战”?

巴不得赶紧收场,喘口气!

美国提出的“中俄两线夹攻”论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

这是典型的“制造敌人”策略:

一方面渲染“威胁论”,另一方面又把俄罗斯塑造成全球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说白了,就是要把全球恐慌情绪推向极致。

回顾冷战时,美国靠“分化瓦解”战略,成功瓦解了苏联。

当年基辛格和尼克松通过调停中美关系,硬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制造了楔子。

如今,美国又在玩同一套把戏,只不过对象变成了中俄。

具体来说,美国的路数很简单:

在俄罗斯战线,通过俄乌战争,不仅消耗俄罗斯军事实力,还能削弱其国际地位。

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超750亿美元军援,明摆着就是要和俄罗斯死耗。

在中国战线,美国则是全方位围堵。

军事上加强在亚太的部署,科技上搞芯片封锁,经贸上打贸易战。

2022年,美国军费8770亿美元,其中不少用于遏制中国。

美国的最终目的很清楚:

延缓自身霸权衰落,阻碍中俄崛起。

俄罗斯对中国而言,更像是一个可靠的后勤补给基地和战略支援伙伴。

大型“仓库”和“后盾”

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资源,来维持庞大的经济体系和14亿人口。

以能源为例,2022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约70%,进口量超过5.08亿吨。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至关重要。

俄罗斯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链。

2022年,中俄贸易总额为1902.6亿美元。

不仅如此,俄罗斯,还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矿产供应国。

以小麦为例,俄罗斯是全球最大小麦出口国,在地缘动荡中为中国提供了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俄罗斯,有全球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之一。

特别是,在稀有金属和战略性矿产资源领域,俄罗斯可以为中国提供关键支持。

例如,俄罗斯丰富的钯、镍等金属资源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

除了实物资源,俄罗斯在国际上还为中国提供外交支援。

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上,俄罗斯常常在涉及中国利益的议题上站在一致立场,形成战略协同。

简单说,俄罗斯就像中国的一个大型“仓库”和“后盾”。

在资源和外交上给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0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