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因偶遇,给一个亲戚的孩子发了100块钱的压岁钱,祝愿它健康成长,学习进步。下午我就收到这个亲戚发的一个红包,说给我的小外孙的。并附了一个短信,说我们都是有孩子的人了,今后就不要再发来发去的了。他的这话对吗?我做得不对吗?

这引起了我对压岁钱的回忆和反思。
发压岁钱,这应该是过年特别是除夕晚上的一个重要的仪式,也是春节这个传统习俗里特有的仪式。
小时候,除夕夜吃过年夜饭,我们都会等父母给我们发压岁钱。儿孙们排着队给长辈磕头,说一些祝长辈健康长寿之类的祝福,最后一句是“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长辈们边笑边给磕头的人发一个红包。那时家里困难,红包一般都是五角或一元,换成一角一角的新票子装着,看上去也不薄。边发压岁钱边说一些吉祥的话。都是来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之类的祝福。如果谁说我们民族不重视仪式感,这就是很好的打脸武器。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过年的压岁钱发的范围就更广一些,时间也更宽泛一些,只要在正月十五前,至亲的或好友的小孩碰到了,不管是儿辈或孙辈,讲礼数的人大大小小、或多或少都会送上一个红包。如果发压岁钱的人家里也有小孩,对方也会给这孩子发压岁钱。
压岁钱当然不是自古就有的。最早的压岁钱起源于汉朝,当时的“压胜钱”,又称“厌胜钱”“花钱”,是汉代流通货币之外铸成钱币形式的吉利品。因为古代有一个传说,有一种叫“祟”的年兽,喜欢在过年时出来折腾孩子。压岁钱的“岁”就是“祟”的谐音借字。大人们将“压祟钱”放在孩童的枕下、脚前用来避邪驱祟,就逐渐形成了给孩子“压祟钱”的习俗。寓意着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辟邪驱鬼,保佑孩子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压岁钱的发放方式和内涵已在逐渐的变化。现在许多人都是用微信、支付宝的形式来发压岁钱了。只有讲究的人才会在年前就去商铺里买一些印有压岁钱字样的红包,并到银行里去取一些新的纸币装上,专门作发压岁钱用。发出和收到这样的红包真是有满满的仪式感。
但有的压岁钱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一些商人和老板,有时直接给管项目和资金的领导行贿不通,他们就用给这些领导家孩子发压岁钱的方式,变相行贿。这样的压岁钱不是给孩子压灾避邪,反而是给这家人埋下了灾难的隐患。

压岁钱不在多少,重在意义。即使是给自己家孩子的压岁钱也不宜过多,多了会给孩子形成攀比心理,或者让他感到不劳而获。每年网上都有小孩在网上晒他们的压岁钱。前些年,有的暴发户成千上万的给孩子发压岁钱,有的孩子手里压岁钱多了,就会挥霍浪费,乱买乱吃,影响健康。有的还会用压岁钱去玩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反倒害了孩子,有违发压岁钱的初衷。
话说回来,至亲好友间互相给对方的孩子发压岁钱有意思没有呢。老实说,开始我也认为是多余的。后来老伴和女儿说,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一下我就想通了。就给他回了一条信息:“这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点心意。虽然有你来我往,但在来去之间多了一份对小辈的祝福。”这说法有些道理吗?
当然,我还是认为,发压岁钱当面直接发给孩子的好,不一定为了还人情就用微信这些发。额度也不宜太大,还压岁钱的本来面目和发压岁钱的初衷。朋友们说,对吗?
正常的来往并不怕,是很多人把正常的事都在做文章,把压岁钱提高到很大数字是有人故意做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