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五十年创作杂谈||徐德明《嵌名联语》选载之二:对联略说

宇瑜阅览生活 2025-02-09 13:17:38

  徐德明《嵌名联语》选载之二:对联略说

  高致贤/选

  对联略说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为群众喜闻乐见,其用途很广泛:新春贴春联,店铺贴门联,结婚贴喜联,祝寿送寿联,白喜送挽联……

  堂屋前部的柱子称楹,对联常悬挂或贴在楹上,故又称楹联。

  对联的写作要求与律诗中的对仗句式相同,要讲对仗,讲平仄。

  对仗:就是上下两句中,相同语位上的词语意思要相对、相反或相关,词性或结构要相同或相近。例如: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唐·李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因此,上下句用字一般不宜重复。否则,就形不成对仗。

  出对的人,常常在这上面设置陷阱,很多是用数字和相应的事物编入联中。他用了某个数,你就不能再用;而如果你用其他的数,那后面的事物不少就多,无法形成对仗。看似简单,实则刁难。但人们总有办法,留下了许多妙对。如:

  三代夏商周(北宋·王安石)

  四诗风雅颂(北宋·刘窸)

  《诗经》有“国风”、“小雅”、“大雅”、“颂” 四个部分,合称“风雅颂”,这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一数字难题。

  三光日月星(北宋·辽邦使臣)

  四德元亨利(北宋·苏东坡)

  宋神宗熙宁年间,辽邦派遣使臣来中原,苏东坡奉诏接待。辽使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文士,便出了上联,苏即对了下联。

  《易经》的原文是“元亨利贞”,为了对仗,苏东坡只说三字,略了第四字。使臣问:“还有一德呢?” 苏东坡狡黠地说:“那是先皇的圣讳,臣下不敢顺口念出。”宋仁宗名赵祯,“祯”与“贞”谐音。

  后人又琢磨出“一阵风雷雨”、“一物荷莲藕”、“二姓夫妻子”、“四史记书志”、“六脉寸关尺”等对句,都很精妙。

  郑板桥三绝诗书画(大方春节征联)

  陶渊明一辞归去来(获奖应对)

  此联对得也很巧。

  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次,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访外国。休息时,华罗庚出了一个对子请大家对。他的出对是:三强韩赵魏

  如前所说,出对用了“三”,对对就不好办了。而且“三强”是二意双关,既指三分晋国的韩赵魏,又指代表团中的科学家“钱三强”。

  当然,大家都无思想准备,一时对不出来。华罗庚的答案则是:九章勾股弦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典籍。此书谈了九类问题的解法,其中一章专谈“勾股弦”。更妙的是,代表团里有一位物理学家叫做赵九章。“九章”,也是二意双关。

  当然,特殊的对联,上下联中的用字,有时也可以重复。

  例如: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

  又如:

  深圳不深欲海深深不可测

  贵州不贵茅台贵贵不堪言

  再如: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

  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据说,某人年幼时,家庭条件好,本可以好好读书,但不懂事,浪费了大好时光;后觉得知识贫乏,想好好读点书,可是,年纪大,负担重,干扰多,静不下心来。感慨不已,便写下这副自省联。

  联中“好”字,照上面注音去读,意思就清楚了。

  平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一句中要平仄相间,上下两句相同语位上的平仄则基本相反。上句收尾为仄声,下句收尾为平声,这样,才收得住,才和谐。平仄本来就这么简单,但因古入声字消失,分别归入今天的四声,问题就复杂了(语音学上有“入派三声” 之说,即古代入声字分别归入“平上去” 三声,而古代的平声现在又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说,入声字实际上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有些古入声字,现在读阴平或阳平,属平声;如照古音,则属仄声。目前,联界实行“双轨制”:用古音或今音均可,但同一副对联中,读音必须统一。每句7个字的对联最多,其平仄大体是两种格式:

  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这样工整的对应有时很难办到,因此,个别地方可以松动,于是便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说法,就是说:每句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混用,但二、四、六字的平仄绝不能用错。第七字是句脚,不论是平起句还是仄起句,都是上联仄,下联平,这是不能错的,否则,是为不谐。当然,特殊的,也可“上平下仄”,如《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励志联:

  正身以俟时

  守己而律物

  前述岳麓书院的集句门联也是上平下仄。

  在两人比才斗智的“对句” 中,如果出句收“平”,那么对句就只好收“仄”了。前述刘窸、苏东坡及后人的对句就是这样。再如:

  开关早,关关迟,看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是一副不易觉察的对联。两位文友来到一座关前,甲即景出了上联,乙随口说出下联。一因对得较快,二因联中有“请先生先对”的话,甲被误导,认为乙对不出来。后经乙点醒,甲才恍然大悟。(严格讲,“先对”是偏正,“过关”是动宾,对得也不工。但已不容易了。)

  甚至,有上下联末字平仄相同的。如曾国藩《题何廉窻縂寓宅联》末字均平:

  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舟

  一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而《三国演义》载诸葛亮隐居处中门联,则末字均仄: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当然,上面讲的对仗和平仄是严格的要求,在实际写作中,还有“宽”、“严” 之分。而诗词、楹联应以立意为要,个别地方,不必过于拘泥对仗和平仄(参看后面的《名联不工例》)。

  嵌名联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将写作对象(多数是人名、地名)分别嵌入上下联中。因有其针对性,也自有其情趣。

  清乾隆状元秦涧泉游岳王墓,见先祖跪地遭人唾骂,作为秦氏后裔,他羞愧难言,便写了一副嵌名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此联构思新巧,立意深刻,既切合身份,又不失身份。尤为可贵的是毫不忌讳,观点明确,直言秦桧,忠奸分明。

  清末权臣端方,大肆索贿受贿,竟开书画古玩店洗钱,时人便撰一嵌名联刺之:

  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

  买书买画买古董,方子何其多乎

  对联刻画店主卖官鬻爵的脸相,亮出卖物洗钱的勾当。

  上下联嵌端方名字,讽刺利剑直指巨贪。

  清末,张之洞督军湖北,有个穷书生不满于贪官污吏的作威作福,写了一幅上联寄给他,索对下联:

  之字路偏要你走!

  张及幕僚冥思苦想,无法对出,只好求教于书生,穷书生寄来的下联竟是明明白白嘲笑他的:

  洞中怪且奈我何?

  某庸医名“吉生”,脉理极差,却爱自吹。有人上了当,就悄悄在他的诊所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联中巧妙地运用两个嵌有庸医名字的成语,又用“藏尾法”将“吉”、“生” 两字隐去,却是“欲盖弥彰”,引人思索,诱人议论,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庸医羞愧不堪,关门弃医,改营他业。

  蔡锷将军结识名妓小凤仙,见其不乏忠义胆识,题嵌名联赠之: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近代学衡派宗师吴宓,字雨僧,曾自做一副嵌名联袒露心迹:

  一生长畏风雷雨

  三宝终归佛法僧

  邓小平同志早年曾写下一副嵌名联表达其志向: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相传抗战时期昆明某纸烟厂“健美”商标征得一嵌名联:

  美人卖笑千金易

  健将含辛一饭难

  此联平仄、对仗无可挑剔,然格调不够高雅。

  2012年9月,在贵州举行酒博会,书画巨匠范曾品尝了贵州茅台集团的“天朝上品”酒后,为之书写了一幅嵌有品牌名称的对联:

  天朝芳香眠龙凤

  上品甘醇醉神仙

  2012年10月,我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以后,《贵阳晚报》有一篇介绍文章用了一个对联式的标题,巧妙地嵌入“莫言”的名字:

  莫以浮躁心

  品读金玉言

  下面一副对联,则嵌入“雅安”地名: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贺寿联和贺喜联,甚至挽联,人们也喜欢嵌名,将对象的名字嵌入联中,别有一番趣味。

0 阅读:2

宇瑜阅览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