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瑛:编著《方言口语》填补张家口桥西方言研究空白

浩慨说历史 2025-01-11 04:08:54
刘振瑛:编著《方言口语》填补桥西方言研究空白

刘振瑛(左)深入田间地头收集方言口语

张家口日报记者 翟见英

近日,刘振瑛申报的《方言口语》获批桥西区非遗项目。这部正在编撰的百万字大作凝聚了这位历史文化学者大半辈子的研究心血。当问及为什么会数十年潜心于钻研地方方言时,刘振瑛一脸郑重。在他看来,方言承载着历史记忆,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张家口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由此也孕育了多种方言,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着区域历史变迁与风俗民情。”基于方言重要的史学、社会学等价值,自幼生活在张家口桥西老城区的刘振瑛便将保护传承市区“此地话”作为一项重要文化使命。

这使命在他年轻时期便开始践行。刘振瑛一向重视田野考察和口述访谈,他常带着笔、本和录音笔,深入街头小巷、田间地头、古村落等,有意识地收集老乡们口中的方言。有时是静静地听村民们互相拉家常,他在一旁奋笔记录谈话中涉及的乡音,有时刘振瑛则席地而坐,和老乡们攀谈起来,录下交谈内容。深夜里,刘振瑛翻看笔记,回放录音,认真查阅《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书籍,努力为每条方言读音找到相对应的汉字。凭借平时丰富的阅读基础,刘振瑛还常在《红楼梦》《三国演义》《三言二拍》以及《元曲》等文学典籍中寻得这些方言的运用实例,体悟本地方言与古汉语的紧密联系。

后来刘振瑛在积累张库大道口述史影像资料时,也从桥西区很多老人口中接触到大量鲜活的方言,深知张库大道运输的不仅是茶叶、皮毛等物资,更是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今从老人的口语里仍可以探寻到蒙汉等多民族交融在语言层面留下的历史痕迹。藉由此,刘振瑛对本地社会演变、人民迁徙、民族融合及习俗观念等渐渐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从2020年起至今,刘振瑛及其学生组成的公益团队一直着手于书籍《方言口语》的编撰工作,对几十年里刘振瑛收集的上万条方言口语系统性整理,意在呈现桥西乃至全市多个县区方言的语音、语法及词汇特点,为语言的演进和发展提供样本。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刘振瑛的既定规划,他还会遴选一批当地人,标准地道地将每条方言读出来,录制后形成音频资料,将方言活态化留存于世。

《方言口语》完成后,将填补桥西方言的研究空白,成为刘振瑛学术研究生涯里继《品读张家口堡》《品味大境门》《品评张库大道》之后又一部百万字大作。而刘振瑛通过申请非遗项目的方式,希望提高公众对方言认识和保护的意识。

现在,不论是散步还是买菜,刘振瑛还是很留心身边的乡音口语,时时注意收集,于他而言,方言是散落在日常生活里的文化活化石,需要放缓脚步将其捡拾起来,它对于地域文化的反映是全方位的,它的价值与魅力也是经年不衰的,传承保护地方方言,应该当成为我们的文化自觉。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