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曙光”看红山文化

浩慨说历史 2025-01-11 04:08:55
“文明曙光”看红山文化

彩陶豆 赤峰红山文化博物馆藏品

石耜 赤峰红山文化博物馆藏品

玉筒形器 敖汉旗博物馆藏品

玉猪龙 宣化区文保所藏品

张家口日报记者 郝莹玉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古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源头之一,近年来,张家口先后发现红山文化遗迹,证明张家口和红山先民同属一个文化圈,张家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这也是我市首次将大量红山文化精美文物汇集张家口。”市博物馆馆长田春风说。

日前,“文明曙光”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与燕山地带红山文化联展在市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彩韵红山》《穰穰红山》《礼仪红山》《巍巍红山》四部分,共展出文物90余件。

约一万年前,西辽河流域开启了旱作农业与定居生活模式。历经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到距今6500年左右,西辽河流域文化面貌趋向统一。距今6000至5000年左右,随着仰韶文化向周邻地区的辐射,红山文化迅速崛起,分布范围西起河北张家口,东至辽河中游,北达大兴安岭,南抵京津地区,将红山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率先迈入早期中国的初级阶段——古国文明时期,奠定了西辽河流域以及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直根系源头的历史性地位。

彩韵红山

在中原仰韶文化彩陶的影响下,红山文化彩陶既吸纳来自中原地区的彩陶制作技术,也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逐渐发展、融汇成独具特色的红山文化彩陶特点,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文化属性。随着红山文化的发展演进,红山文化的彩陶元素也出现在了其他地区。

红山文化彩陶器,多出土于积石冢、祭坛、祭祀坑内,陶质多为泥质。器型有无底筒形罐、无底钵形器、塔形器等,常见纹饰以宽带几何形图案为主。

展出的双耳罐、平底罐、缽这几件无彩陶器,出土于房址、灰坑及壕沟内。陶质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纹饰以之字纹为主。器型有罐、钵、碗、斜口器等,是日常生活中炊煮、饮食、盛储的主要用器。

穰穰红山

红山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了人工种植粟、黍等农作物的技术,并配套使用耕种、收割、加工工具,构建了初期的旱作农业系统。红山文化时期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营采集、渔猎业。多元的经济模式为红山先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口增长、手工业分化、社会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

考古发现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石质工具,极具红山文化独有的文化特征。

展出的石耜、石斧和石磨盘、石磨棒这些石质生产、加工工具是红山文化先民种植粟、黍农业作物使用的耕种、收割、加工工具,它们显示了红山文化初期红山先民旱作农业的特征。

礼仪红山

红山文化承袭本地区文化传统,吸纳融汇相邻地区的先进文化元素,逐渐走上了以社会礼仪秩序为基础的文明化发展道路。礼制成为红山人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种类繁多,制作精良的玉器成为祭祀礼仪活动的主角。中华文明中的许多传统元素如崇龙尚玉、敬天崇祖等均源于红山文化。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村民张凤祥在劳作时发现了一件坚硬的“铁钩”。后来因为“铁钩”上面的土被磨掉许多,露出一部分本来面目,像是玉石。于是张凤祥就把这件玉器带到翁牛特旗文化馆,结果被文化馆征集和收藏。这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碧玉C形龙的来历。

红山文化大部分玉器原料取自岫岩软玉,呈黄绿色,少部分使用一些蛇纹石玉、巴林石、绿松石等。还有一些玉器取自贝加尔——吉黑系玉料,呈灰白与绿白色调,透明度较大。这次敖汉旗博物馆送展的玉筒形器和玉鸟就是岫岩玉雕琢精美红山文化玉器。

巍巍红山

约距今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先民沿燕山和永定河水系从西辽河流域西迁来到张家口。赤城、阳原、宣化等地红山文化积石冢、玉猪龙的发现,为红山文化西迁燕山南北长城地带提供了实证,是目前所知红山文化分布的最西端。它为认识张家口史前文化的发展演进、红山文化与张家口当地土著文化的碰撞融合、红山社会文明化的过程、确立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均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两件红山文化玉猪龙,一件出土于阳原姜家梁墓地,一件出土于宣化郑家沟积石冢,展览中的红陶双耳罐、红折腹陶盆和彩绘陶豆又出自和红山文化相关的赤城、阳原、涿鹿积石冢或墓地。

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杰出的代表,创造的灿烂艺术成就和丰富文明成果,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构成要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践行者,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