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与曹雪芹及《红楼梦》遐想

浩慨说历史 2025-01-11 04:09:20

在诸多红学专家的研究中,曹雪芹的行踪总有那么大约二年时间说不清楚他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就是曹家把北京被抄家后给特殊照顾留下的蒜市口的十七间半房子为了补亏账而变卖掉之后,无处可住于是到了北京西郊农村住过几年,之间消失了几年,然后又出现在西郊黄村一带开始“批阅十载”《石头记》,中间这段时间没有他任何消息,没有他任何史料,就连他的最要好的朋友敦敏和敦诚也没有和他联系的痕迹。其实,这大约二年时间,他去了蔚县,当年是大同府蔚州。

要想说清楚这个事,得先说说曹家和大同的关系。曹家祖上是汉人,其祖上在辽东时被满族军队俘虏,成为多尔衮家族的包衣,也就是仆人,然后入了旗。后来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跟随多尔衮到大同作战平定叛乱,有功并且受到多尔衮喜欢,于是留曹振彦在大同任职,后来做了8年大同知府。朝廷赐给曹家很大的家产府院,期间曹振彦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当时还叫曹尔玉)娶了同在大同府做官的孙有光的女儿孙氏为妻,顺治皇帝去西北方向巡察时驻过大同府,见曹家恭维有加且孙氏温厚有教养,正好怀里还抱了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和康熙一起玩伴长大)。于是就给他的儿子康熙选为奶娘带回北京。从此曹家就和皇家扯上了更近的关系!顺便说一下,这个孙有光就是后来贾迎春所嫁的那个“中山狼”男人孙绍祖的高祖!还有《红楼梦》里那个居功自傲酒后骂人的焦大,就是在跟随曹振彦在大同作战时救过曹振彦的命,曹振彦为了报恩也给焦大家在大同购置了焦家大院。后来,康熙当皇上后,念曹家的功劳以及奶娘的私情调曹家到江南任江宁(今南京)织造。焦大也随着而去。而曹家和焦大都在大同府留有家产。一直到前些年大同市内仍然有曹家巷和焦家巷,仍然有曹姓、焦姓、孙姓的后代。

蔚州,清朝前期一直归大同府制,到康熙32年才改宣化府管辖。蔚州历史上一直和山西大同地区柔和在一起,蔚州的文化就是晋北文化。蔚州人说话口音就是晋北口音。曹家由大同迁到江宁(今南京),同时也带去了好多大同的家眷和仆人,所以到了曹雪芹出生后的时候,曹府里面年轻仆人、丫环们都是江南人,而那些从大同带过去的仍然健在的老嬷嬷老仆人们,说的可是一口大同话!

而曹雪芹在写作时,大量使用了蔚县这个地方的土语,直到现在这些话只有蔚县广灵这一带的人仍然在使用,列举如下: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谁要是编排我,我把那囚囊的牙敲了;看人下菜碟;茅厕(si);炮燥;营生;饥荒;翻舌;央乞;轻省;勤谨;闹清了没有;将就;叫唤;统共就这么点点;~~。

要想说曹雪芹怎么去的蔚州,就要先说一个人~李周望。

李周望,蔚州大蔡庄人,其祖上三代都在朝廷做官,到了李周望更是做到了人臣之极,康熙36年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开始,到检讨、侍讲,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雍正3年升礼部尚书。必须提出来的是,苏州织造李煦在康熙晚年被授予“户部右侍郎”衔,这个时候李周望和李煦是“同事”,李煦是曹雪芹父亲的舅舅,就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父亲林如海的原型。李煦的妹夫正是曹雪芹的爷爷。而《红楼梦》里人物关系是曹家把闺女嫁给了林如海,反方向的。

李周望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最关键的是帮助雍正打击政敌八皇子及其党羽(包括李煦和曹家),取得了雍正的信任,把其升任礼部尚书,李周望的人生也到了巅峰,1726年(雍正4年)重阳节朝廷设清宁宴(千叟宴)慰劳功臣,被雍正召到御座前执酒劝饮的那个大臣,就是李周望!

在康熙晚年,李周望和李煦同为户部左、右侍郎,又都是康熙跟前的大红人,亲属们的子女联姻成为一种可能!李周望的女儿(李纨)就嫁给了和曹雪芹同辈的曹家大公子(贾珠),贾珠早亡留下寡妇李纨和一个幼儿贾兰,而贾兰成为唯一一个贾家衰败之后中举成功走入仕途的后代,这不得不说是李纨这个恪守妇道和封建礼法,与世无争教子有方的大家闺秀的成果!《红楼梦》中说李纨出身名宦之家,父亲李守忠是“国子监祭酒”,李周望不是也曾是国子监祭酒嘛!

雍正元年,李周望奉雍正旨意,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协同礼部侍郎塞楞额到苏州查抄苏州织造李煦亏银案,实际上是雍正一当皇上马上着手打击政敌~八皇子及其党羽。李煦被革职押京,全家人口二百多口押解北京,大部分被年羹尧挑选买走。对苏州织造府账目的具体清算工作交给了两江总督办理。李周望和塞楞额回京复命,因有功升李周望礼部尚书,升塞楞额山东巡抚。对李煦的抄家,正是应对《红楼梦》林家先败,黛玉被迫到江宁贾家寄住。李煦的儿子是李鼎,李鼎有个女儿叫李香玉,李香玉就是林黛玉的原型。

雍正5年,山东巡抚塞楞额奏曹朋骚扰驿站,又拉开了查抄江宁曹家的案子。而从李煦被抄家到曹家被抄家之间这4、5年,正好应对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一伙人等在贾家大观园里的生活。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家之后全家一百多口被押解北京,家产和仆人们被朝廷赏赐给了隋赫德。但是,好在有李周望的关照,雍正特许给曹家在蒜市口的老宅留下17间半房和家仆三对,以照顾曹家人及其家眷,这里边就应该有李纨和她的儿子贾兰,谁能说这不是李周望为了自己的闺女(李纨)而所做的努力呢?这年曹雪芹13岁,曹家虽然被抄,但是看来生活还能过下去。

到了乾隆元年,乾隆皇帝赦免了曹家的罪责,曹家似乎又过上了不错的生活。这个时候曹雪芹22岁,应该是娶妻了。曹雪芹还在京城八旗子弟的学校~“宗学”里谋得一份助教的工作,也就是这个时候曹雪芹认识了在这里上学后来成为他后半生“粉丝”加知己朋友的敦敏、敦诚二兄弟。但是好景不长,乾隆5年,因康熙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曹家又被牵连,再次被查抄,这一次是彻底破败了!连蒜市口的房子也没有了!时曹雪芹26岁。曹家在城里是没有了住处,于是就到城西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农村租房子住了。

大约曹雪芹30岁的时候,开始写《风月宝鉴》,该书主要写爱情故事,基本上是以曹雪芹和他的二茬表妹李香玉的爱情为背景。《风月宝鉴》是后来的《石头记》的初本。因为李纨的缘故,李周望家一直和曹家有联系。到了乾隆16年,这时曹雪芹38岁。这一年,李周望的儿子27岁,已经是贡士,这次进京是参加进士殿试。殿试后,他住到了李家位于西直门外的李家大宅院里。这个时候他的同母异父姐姐李纨也住在这里。自从曹家被彻底从蒜市口的老宅里赶出后,李纨没有随曹家人去西郊农村租房住,而是搬到了李家的大院里。李纨的儿子(红楼梦中的贾兰)已经出举谋得一份官差,随朝廷西讨的军队去了前线。李周望儿子住下后,听姐姐说起曹家还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曹雪芹,诗、书、画都出众。于是约见了曹雪芹,二人见面一谈,发现曹雪芹真是个人才,又见他生活难以为继,于是邀请曹雪芹到蔚州大蔡庄的李家做西席(家教老师)。

过了十多天,曹雪芹收拾行李坐上李周望儿子的马车一块往蔚州方向上路了,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马车过门头沟进山,一路在山里转,又冷又饿,一路上曹雪芹思绪万千,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从当年的锦衣玉食到现在的颠沛流离真是人生无常啊!到傍晚才走到斋堂驿,驻店休息,第二天赶早上路,到太阳落山时终于走出了山,前面豁然开朗,到了蔚州桃花堡,这儿距离大蔡庄还有三十多里地,但是,李家早已有人骑着马到桃花堡路口迎接。李周望已经于雍正八年下世,但是李家的后代很旺盛,在村里也有不少“学龄儿童”。

从此,曹雪芹开始了在李家心情放松、不愁吃穿的教书匠生活。正是这不到二年在蔚州的时间,曹雪芹接触了蔚州农村人的生活,使得他再写《石头记》时更加有血有肉。尤其描写贾府收地租那一段,不就是李家当年的情景吗?大蔡庄位于蔚州东乡北坡,都是旱地。但是,李家在相距50里的代王城那儿有水稻田,每年派人管理水稻种植,还在代王城西边河边(今城墙碾村)有一盘水碾,每年把碾好的大米用马车拉到大蔡庄李家。(现在的城墙碾村还有很多李姓)。那个刘姥姥不就是活脱脱一个颇具蔚县乡土气息的邻村大婶子嘛!还有刘姥姥给带来的那些个东西,哪一样不是蔚县的特产啊!

可惜,曹雪芹在蔚州大蔡庄时,因生活“欠拘检”“被逐回京”。除此生活上的问题之外,还有就是,李家的孩子们是为了考取功名而学习的,而曹雪芹从骨子里是恨所谓的功名的,他有才但是放荡,轻功名而重文彩,张杨个性而漠视封建礼法,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他教孩子们的与李家的期望不相合。这年曹雪芹39岁。又回到了北京西郊,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从此过上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

曹雪芹39岁。又回到了北京西郊,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从此过上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也从此才开始了他完善《石头记》的写作、批阅工作。用时十年,到了乾隆28年,由于穷困,由于劳累,由于幼子夭亡,曹雪芹再也难以支撑下去了,他倒下了,走了,49岁!他的好朋友敦诚作诗《寄怀曹雪芹》: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华年太瘦生!

寄怀曹雪芹

清 -爱新觉罗.敦诚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以绝,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罗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挽曹雪芹》

爱新觉罗-敦诚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鹪鹩庵杂记》抄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