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信的问一问收到过一个问答邀请:生活在底层的已婚女性要读书吗?

先不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今天刻意查了一下“国际妇女节的由来”,我们先看看妇女节的由来和发展的:
1908年,1.5万名纽约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提出“面包与玫瑰”的口号,抵抗女性工作的低价值认可,要求经济保障和尊严生活。
1909年,美国将2月28日定为“全国妇女节”。
1910年,在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大会上,德国女性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提议设立“国际妇女节”。
1911年,首次国际庆祝,奥地利、丹麦、德国等欧洲国家在3月19日举行集会,要求女性参政、职业培训与消除职场歧视。
1917年,3月8日俄国彼得格勒女工发起“面包与和平”罢工,抗议战争和饥饿。
1921年,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正式将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俄国女工的斗争。
1975年,联合国官方认证并宣布每年3月8日为全球性节日:国际妇女节。
妇女节的由来和发展,处处在呈现生存和权利的诉求。
就像五一劳动节一样,我们都在追求一种价值认可和权利平等。
我曾经开玩笑说,在一个性别平权的社会里,女性若当家,根本没男性什么事。
这种结果就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所以当女性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时候,就会像破茧重生,一飞冲天。
我们回到开始问题。
问题中有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生活在底层,另一个是已婚女性。
如果把这两个前提结合起来看,她们在关注的是经济基础和情感需求。
在我的日常观察,这类型的女性奔忙于生活,很少有时间去读书,同时,她们也不会选择用读书的这种慢成长的方式来提升自己,所以现在的现实是她们空下来就刷视频来获得些许的掌控感和愉悦感。
幸福是一种平衡,老话叫中庸。而我们生活在底层生活的百姓很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闹得鸡飞狗走,那叫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我认为,幸福,不完全只跟经济基础相关,且我国的家庭基本实现温饱。
读书只是修身的其中一种方法。
怎么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压力问题,怎么协调不公的事实;怎么去平衡夫妻感情,怎么去安排家庭教育的事项……这些事是题主设定的角色先要去面对的问题。那么读书,可以让我们从容,可以让我们智慧,但成效比较漫长,也因为见效慢,所以也可以让我们学会耐心等待。
读书的过程,不是让自己从里面得到多少的共情,而是让自己在里面找到更多的生活可能性。我也见过一些看了一些视频,读了一些文章就用里面的观点来实现自我保护的人,其实这是一种不成长的思维。
读书的目的是,破而后立,不断让自己的思想迭代。
为人妻、为人母之前,我们是先为人。我个人认为女性先独立,再考虑爱和责任。
我们可以操持一日三餐,可以拖地煮饭,可以养儿抚女,但这些应该发生在我愿意的情况下,而非必须。
为人妻可以不赚钱,但不能不被承认。可以去独立,但不能被孤立。
性别只是一个基本的生物特征,曾经被授予的权利和差别,只是规条的一种设计。
为人妻前,你是自己,为人妻后,你也先是自己再是人妻。
去读书吧,去练瑜伽吧,去做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