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又一记重拳,“神秘考”的乱象要结束了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4-01 03:30:37

继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加强整治教培市场后,27日,又看到教育部的另一记重拳打在义务招生项目上:教育部印发一项通知,教育部要部署开展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的专项行动。

昨天我写的《终于来了,教育部要对教培机构动真格了》文章底下留言评论的观点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类:

监管让市场上有证的艰难,让无证经营的大行其道,市场更乱平台操作麻烦,或者平台收手续费等等监管应该分情况,运营成本高的应该酌情从宽监管对未来的教培市场更好

评论意见消极的,要么是教培市场的预付费得益者,要么是安于现状者,要么是对不断推行的监管行为麻木了。

而评论意见积极的,都是在努力做好教培工作,且能符合规范地生存的。

我认为,教育部在为监管做出改变,我们得先配合落实,消费市场才能更加健康,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那么谁来管家长的钱,谁来监督机构的教学有效性,谁来为孩子的时间成本买单。

全国平台的使用需要家长积极配合,而阳光招生也需要家长对学校的监督。

从教培机构到学校招生,教育环境在整治,在向好。

这项义务教育阳光招生行动对教育市场中的“神秘考”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

该《通知》提出的七项重点任务:

(一)严格实行就近入学政策。

提前摸排入学人数和对应片区学位,科学合理规定学校招生片区,实行就近入学,若未录取则需要在邻近片区协调安排入学。

(二)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要求。

义务教育学校不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选拔,不可以用竞赛、考级和其他证书作为录取凭证,不可以在学校里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等,不可以用“开放日”形式违规招生。

(三)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

各种特长生项目需要全面实行省级审核制度,通过所有申请后需要公示招生条件,报名流程。小学入学不能以特长生形式招生,小升初可以开展特定兴趣潜质素养考察,但不能开展其他文化科目测试。数学、科技类等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要坚持不掐尖、重培养,原则上不得与小学、中学招生入学挂钩,严禁随意突破招生范围。

(四)严格规范民办学校招生。

民办学校要在审批区域内招生,优先满足所在地区学生入学需求,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需要电脑随机录取。要对民办学校进行全面排查,对有停办风险的要有预案,确保社会的稳定。

(五)加强流动儿童入学保障。

全面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六)落细特殊群体支持措施。

对特殊群体如农村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进行帮扶和救助,确保应入尽入,常态化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对军人子女教育优待资格证明信,烈士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及其他各类优抚对象落实好优待政策。

(七)落实“教育入学一件事”。

完善好本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指引,进一步优化入学流程、精简证明材料。

主要工作目标是整治入学行为中的不良习惯,例如“暗箱操作”和“掐尖选拔”。

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教育更具公平性,减轻家长和学生的教育焦虑。

结合通知的内容,我的解读就是打击市场中“神秘考”的不公平入学操作。

“神秘考”就是贩卖不公平的机会。

人人都参加课外补习,不只是孩子学习成绩弱,而是家长觉得孩子比别人弱。

在做教培的时候,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咨询,有的孩子明明成绩不算差,而且学校排名也比较靠前的,但总能感受到家长的焦虑。所以他们给孩子安排补习,并不是孩子真的到要补习的程度,仅仅是比不过某位孩子而已。

有的人参加这些补习,兴趣班,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通过“神秘考”进入名校。

我们都知道在取消公布成绩和排名以后,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入学把握变弱了,他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那些可控手段来帮助孩子进入名校。

我们的高考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成绩说明一切。它不会因为你认识某高校的校长或者主任就能有特殊通道进校。但在很多地方,小升初,初升高,仍然有很多的途径可以“操作”。除了认识某些人这个渠道外,还有“神秘考”。

教育市场常有的“神秘考”方式就是悄悄的考试和递情书。

☑️考试的方式

在“双减”以前,大机构还能跟学校直接合作办考试,有的是专场,专门面对该机构内的学生进行选拔;有的是特定场次,面对能找到报名考试渠道的家长。

专场一般是免费或者低费的,而特定场次则是高价卖考试机会。无论哪种方式,学校都能提前把好苗子招揽进来,机构要么赚了口碑要么赚了钱,对于他们来讲是双赢的结果。

而考试的内容基本语数英主科或者特定学科,一般有三至五成的超纲内容。

后来还发展出另一种模式,有的学校老师出来做工作室,不再只卖考试机会,还卖补习机会,对外宣称学习内容专门针对某名校的“神秘考”考试内容展开的。他们一般不会像正式机构那样挂牌,可能连工作室名字都不会有,需要有人介绍并通过入学考试,才能在他们机构里补习。补习费一般非常昂贵。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我认为都存在很大的概率成分,即使名校有外放名额,名额也有限,这种机构就赚取了家长的报名费或者补习费,但不一定有结果。

这种越稀有的机会,家长越疯狂。

☑️递情书的方式

这个算是暗号。意思就是学校开放日投简历。

渲染这种方式,在非学科类的教培机构特别常见。学科类可以考试,而非学科类的就只能考证和比赛。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小升初的简历上,在获奖栏上有20个空格,如果孩子要去递情书,总不能20个都是空的吧。所以总得让孩子在简历上做得漂漂亮亮的。

少儿编程、钢琴、跳舞等等,这些项目最多人考。但是很多教培机构并不知道哪些证书才有参考价值,所以经常会乱推荐家长去参加比赛,美其名曰多个证没坏。

如果我们认真去对应名校的特长生招生项目看,每年招生的名额非常有限,而且有的学校内就有开设对应的项目,很可能该校的内推人选就占不少。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六年级整年地陪孩子跑学校,没一个有回音的。

开放日投简历的有效性,一直都没有真实数据公布过,所以里面存在多少教培机构骗家长去考证比赛而胡编乱造的情况,真的很难说清楚。

以前接待过一些家长,他们总觉得自己知道的信息比别人多,自己能够赢在信息差的条件上,但是,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考证过他们收集回来的信息的真实度有多高。

《通知》的第二、三点工作重点,刚好打击到“神秘考”的乱象。

总结

教育焦虑来源于对未来教育资源的担忧,如果从入学层面,直接去掉“掐尖选拔”的陋习,那么教培市场上教培机构贩卖教育焦虑的机会就可以大大减少。

当过度竞争没有意义后,教培市场才能回归教育本身。

我们既要相信政策的有效性,也要配合监督落实,让孩子的学习环境回归不功利。

从对校外机构的监管到学校升学的行动,教育部门一直在行动,我相信未来的教育肯定会越来越好。

在这一切的行动落实中,我认为,家长才应该成为最大的行动者,需要对教培机构和学校进行监督,反馈。某些不良行为之所以一直存在,正是因为我们都沉默了。

2 阅读:2940
评论列表
  • 问心 15
    2025-04-02 17:34

    现在的免试入学造就了一批可以获得初中毕业证,但连小学三年级水平都没有的学生。越是偏远落后地区越严重!!!

  • 2025-04-02 14:45

    把教学的权力还给学校,还给老师。使老师敢教,学校敢管,校外培训机构要少一半。一不要你一言,我一语。好像大家都有理,其实都是胡言乱语。

  • 2025-04-02 13:29

    我们学校和家长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略了对孩子做人和道德品行的培养,只有扎下做人的根,才能避免孩子沉迷堕落、走上邪路、违法犯罪,孩子才能真正成才! 传统优秀文化经典、好书《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寿康宝鉴》、《百病寻源记》等;传统文化光碟巜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是做人的根,是重中之重的经典和好书,值得用来教育孩子,受用一生。可在网上搜看,也可以在网上各种购物平台上购买并送到家。 孩子学了做人的道理,扎下道德品行的根,就会懂得因果关系(明因识果),知道干坏事、违法犯罪后,就会产生不好的果报,从而自觉断除恶因,避免恶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2025-04-02 09:08

    长沙表示水土不服。

  • 2025-04-02 08:42

    郑州神秘考还是很猖獗

    用户11xxx66 回复:
    [点赞]
  • 2025-04-02 11:21

    一个片区学校有好有坏,凭什么他孩子进好学校?应该每学期一个片区所有老师随机分学校,这样就能杜绝教育不公平了

  • momo 1
    2025-04-02 22:23

    什么神密考,就是重庆主城名校们发明的暗考。

  • 2025-04-02 15:24

    现在高中都搞0+6、1+5、2+4这些妖蛾子了,这算不算违规招生?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