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人越“矫情”越吃香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3-17 03:36:17

颜丙燕当年凭借《万箭穿心》拿下了八个影后,她靠的就是“矫情”。

她每拍完一段戏,都会认真地“拉片子”,看看自己哪里不对。如果在拍戏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个地方某个句子的逻辑重音不对,她会请求导演再拍一条。

在今天这种影视工业化环境下,每天都是赶场一样地赶戏,她觉得会难为情,但她还是会鼓励自己,撕破脸也得再来一次。

有的导演也想钻空子,说后期补一下就可以了,但她会坚持,她认为单一个逻辑重音不对,那表演状态肯定是不准的。

对于这份矫情,用她的话说就是:当你喜欢一个工作、喜欢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你会下意识地、身不由己地、控制不住地全情投入,你会希望做得越来越好。

每个行业都有较真的人,这种较真,在一些资本面前,就会变成一种“矫情”。

教培行业进入工业化以后,这种“矫情”变得越来越珍贵。

豆包AI生成的图片

在一个艺术培训机构当校长的朋友告诉我,下面的一个美术老师居然连续一个月没有上传学生的学习反馈了,如果不是家长在群里爆发了,他还不知道这件事。

他深挖这个老师的数据发现,这位美术老师的续费率是该机构排名最后的,但所带学生量却排在前列。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比他好的老师不断离职,留存下来的学生都“过继”给他,他靠着源源不断地继承学员就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课时费收入水平了。

这位校长从同事的反馈和前主管的一些记录了解到,该老师上课比较随意,对学生关注度不高,教学反馈不及时是常态。就是得过且过地熬到现在了。

他跟这位老师私下沟通过,该老师说,反正续费也不算他的提成,干嘛要这么卖力。

这种类型的老师在其他机构应该也大量存在。教好、教不好,都拿着一样的工资,所以在工作的时候,有人盯着就装着认真做,没人盯的时候,就不做。

教培机构产业化后,很多人仅仅当教培是一个“混口饭”吃的行当,而不是真心想要做好教育这件事,所以导致了现在的教培行业乌烟瘴气。

就像有网友评论说的那样:教培算什么教育,就是一盘生意。

“矫情”其实是一种衡量和取舍,如果是迎合资本方,那么就没有“矫情”这种说法,如果是顺从自己的价值观和对教育的敬畏,才会有“矫情”。

而我们现在的教培行业已经非常缺乏这种坚守了。

曾经有个领导跟我说过,教培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但作为员工,我们的第一服务对象不是学生、家长,而是给我们发工资的老板。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教培将会彻底的功利化。

看看最近“杨铭宇黄焖鸡”事件,我们就能非常清楚。如果员工稍微“矫情”,绝对不能够将剩菜翻煮卖给顾客。

教培同样的道理。销售过程中,陈述事实,却没有暴露不恰当教学或者低效成果,其实也是一种不道德。当然,在普通销售看来,那不算是不道德,仅仅属于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商业市场里,我认为是没有“善意的谎言”。所有的谎言都是自私的表现。

在教培机构中,如果管理层价值观正确,就没有矫情,只有认真。

如果管理层价值观歪斜,那么下面员工的“矫情”只会加重员工自身的内耗。但这份“矫情”,最终会以家长认可作为回报。

教培行业的门槛太低,导致低质的教学内容泛滥,进入教培仅仅为了捞钱的不在少数。

在这种充斥着各种各样低质教学内容的环境中,越坚守初心的人就越能走得远。

身边很多的教学端朋友,他们接受不了机构的各种无效管理行为,出来单干做“独立老师”,他们都过得很好。学生的成长和个人的收入,都有所提升,双赢。

而在教培机构中,越能关注学生个人成长,而非流程式教学的老师,续费率都很高。

有人在某些机构掌握了一些“经验”,如果你要求他做好教学工作的时候,他或许会认为你是“矫情”,然后还甩出一句“在那些机构人人都这样的啦”。

做事情、做教育,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你越认真,结果越不会远离你。

在我看来,教培行业中,我们的服务对象永远都是家长和孩子,如果没有他们,老板连发工资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教培人的“矫情”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为机构兜底。

其实“矫情”就是尽本分。

只要跟教育相关的,对象永远都是人,把学生教好,就是本分。

接下来的教培行业,极致的个性化会备受喜爱,而“矫情”的教培人将走得更远。

0 阅读:11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