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培机构运营结果的10个思维模型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4-03 02:31:56

我认为人脑必须依靠思维模型来运转,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诀窍在于,

这样做可以让你的大脑超越其他人的大脑,

因为它能理解最基本的思维模型,

也就是那些产出效率最高的思维模型。

如果你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将所读内容与底层思想的基本结构相结合,

你就可以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智慧。

——查理·芒格

一家小小的教培机构内都能存在多个派系的,百来名会员的机构都能弄不清楚成本利润关系的,倒下的教培机构并不能让幸存的教培机构形成反面经验,为什么?

我认为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管理者不需要为失败的结果承担责任,第二个是管理者本身不具备思考的能力。两种情况在市场上都大有存在。

这10个思维模型可以帮大家梳理好教培管理上的大多数问题。

1️⃣乘以0

小学的数学告诉我们,在一条乘式计算中,无论中间有多少个数相乘,无论数字多大,只要中间有一个0的乘数时,等式的右边可以不假思索地写下0这个答案。

在教培行业中,哪个环节是这个核心破坏者“0”呢?梳理它非常简单,不断地删减教培机构架构中的部分,删到无法删减,剩下最后的那个,就是“0”。如果那个部分为零,机构就停摆了。

那就是教学老师。

我们可以从“独立老师”这个新兴的个体可以得到验证答案。

2️⃣瓶颈

教培机构最常掉进的陷阱是现金流。很多机构以为每个月的流入资金大于成本支出,就算健康,其实恰恰是这种思维把教培机构往暴雷过程推进。

看机构的瓶颈,要看运行掉链子的那部分。最容易掉链子的是教学端的课耗量。课耗量直接关联实转收入,限制一家机构实际增收的是课耗量。但是如果真正做好教育的,这个问题又会存在矛盾,如果教学老师人效增加,教学效果可能就会变低。

所以本质结果可能不是瓶颈是瓶颈,而是瓶身过大。瓶颈并不是拖后腿,而是教培机构的自我约束条件。

3️⃣复利

放长线钓大鱼。在教育中,很多家长容易忽略复利的作用,所以在培养能力的时候,去卷知识,最后孩子成长为没好奇心、没想象力的普通孩子。

教培机构同样的道理,教学质量是最好的复利行为,在没有形成爆裂点之前,坚守教学质量的结果不会外化,但一旦爆发,好口碑则会成散射式扩散。

当然,并不是好的行为会复利,不良管理行为同样会复利。疯狂扩张,忽略机构的资金健康,最后也会形成负债的复利效应,同时,坏口碑比好口碑扩张更快。

4️⃣地图不代表实际疆域

教育不等于语数英,更不等于成绩分数。

同样道理,教培不只是学科补习、兴趣班。在教育不断改革的环境中,教培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回到教育本身,而不是照本宣科。如果教育环境不断更新,而你手上拿的还是入行时的地图,那么它永远都无法带你走得更远。

在落实一些教学任务和营销目标的时候,同样也要基于市场容量,及当下消费者的情绪。有的只会向上画大饼的管理者每个月都吹嘘着要达到多少的目标,但没一个月是达成的,这样的人只会看地图,不适合实际运营。

5️⃣自然选择

大自然永远正确,同样,我们也这么形容市场。

在通用的管理范式下,市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唯一不同的是,它同样也会存在残酷的选择行为。所以我们要对市场抱有敬畏心。

“双减”把大部分的学科培训机构淘汰出场,接下来的全国平台的监管,同样也会把不合规运营的教培机构筛选掉。

所以,在自然选择的力量下,有的时候是比谁更有适应性,有的时候确实就是看谁的运气更好。

即使市场给你很多机会,但有的机构还是会自己“作死”自己,例如童。

6️⃣催化剂

老人家有一种迷信,他们不喜欢去体检,说没病都被医生说病。

体检并不会让你生病,但它是一个加快疾病暴露的手段。

同样,监管政策的推行,并不会让机构暴雷,它只是机构内在问题的一个催化剂。但很多人却埋怨说这样的监管只会让更多的机构有问题,这是诡辩。

用考试的逻辑去比喻,考试并不是导致问题的原因,它是暴露问题的手段。如果机构不断有小矛盾小问题产生,你应该庆幸,它们都是来给你机会自省的。

7️⃣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的重点,不在于回路,更在于改变。

有人说下面的人针对机构问题向上反映,但问题依旧存在,这是反馈没有回路的表现。如果管理层针对这个问题跟大家探讨了,这是回路。但如果管理层针对问题做出指导意见和落实指标的,这是改变。

很多人就抱怨提了问题还是依旧存在。若是这样,为什么你容不下问题,却愿意留下来?说明你也没这么认为这个问题是问题,不会对你的成长有影响。

教学老师做教学反馈,只反馈不收集反馈回路。就像向外泼了一盆水,收不回来的那种。

这样的反馈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才出现很多教学问题没能及时发现,也没能及时解决。最后导致退费,甚至到校区闹等等。

不要把“沟通闭环”挂在嘴边,闭环是回路,改变才是迭代的行动。

8️⃣均衡

均衡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我们两条腿交换踏步往前走。

机构的均衡状态就是教学得当,销售有理有据,管理有纲领框架。

如果教学端已经处于过耗阶段,销售还在疯狂招生,这种结果很容易导致教学崩塌,教学效果下降,从而导致销售端的销售内容变成名不符实,口碑一落千丈。

要警惕一种假均衡状态。教学平庸、销售懒散。这样也会是一种均衡,低效均衡,但并不利于机构的长期发展。

9️⃣规模

最近经常讲“独立老师”,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教培机构一旦形成某种模式后太流程式教学,功利式销售,所以我对“独立老师”好感度高。

为什么美宜佳是遍地开,而各种大商场不是?为什么瑞幸遍地开,而星巴克不是?

在市场上作为小机构的更普遍,大机构的也就那么几家。所以作为普通机构并不一定是规模越大越好。

你的规模是参考净利润的结果来规划,而不应该按照机构的体量来参考。

换句话说,如果经营一家赚钱的机构,再用相同的模式再扩张,是健康的。但如果纯属体量大则认为成功,那么原机构存在的负债问题,会同样搬迁到扩张的新机构中。

教培机构的核心资本是教师,如果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减弱了教学效果,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口碑下滑。

所以,机构的健康比机构的规模更重要。小机构存活时间更久。

死海现象

现在很多好老师都单干了,那么为什么有的老师即使被机构赚了这么多的中间差价还愿意留下来,可想而知。

而这部分的老师在机构内积累一定的资历后,就会不断地排斥新人以保持他在机构的地位,最后就形成了“死海现象”。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对这种类型的老师有清晰的判断,提前优化是避雷的重要手段。

一家机构不断招人,但新人不断流失,那么这家机构的管理绝对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是新人,也要警惕这种环境。既增加内耗,还得不到成长,赶紧离开。

写在最后

上述的这些思维模式除了最后一个,都是参考《思考的框架》,再结合之前几年的教培机构工作经历梳理出来对教培机构管理有用的几个思维模型。

现在的教培机构都不太能待,我认为是管理者都习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任何人都能把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创造力就是把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查尔斯·明格斯

创造力是在AI时代中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之一。

要做一家健康的教培机构,一定要有创造力。从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

0 阅读:3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