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2年,申遗成功!从3.75公里到88公里的“生命线”世界唯一!

凤凰空间文化 2024-08-02 11:58:51

历时12年,北京中轴线终于申遗成功了!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59项。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生命之线”,距今已有750余年的历史,见证着中国从一个封建王朝蜕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国。

北京中轴线(图源:北京建院)

北京中轴线,汇集元大都、明清北京中轴线和现代北京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

民国老照片中的北京中轴线(图源:公众号“首都博物馆”)

“中轴线”这个名字,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

梁思成于1942年编写、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中,在论述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时,开始使用“中轴线”一词。1951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在文章的最后,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

梁思成还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写道:“一根长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梁思成(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今天,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唯一以建筑形式完整保存至今的轴线实例,以恢弘的规模、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严谨有序的景观秩序,彰显中国传统都城营造的独特美学价值,并持续地对城市发展施加着重要的影响力,展现出中国传统理念持久的生命力。

北京中轴线(图源:pixabay)

随着北京的发展,这条中轴线,也还在不断延长,并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第一个里程碑:

从3.75到7.8公里,串起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

北京中轴线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的建造。明清紫禁城的营建,是古人城市规划与组织空间的完美例证。

(图源:故宫博物院)

北京中轴线奠定于元代。约从至元四年(1267年)起,元大都的总设计师刘秉忠参考《周礼·考工记》中的都城形态,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理想都城模式变成了现实,形成了约3.75公里的城市中轴线。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代早期先建宫城,再建内城,又建庙社、郊祀、门阙等。内城中轴线北起钟鼓楼,经皇城万岁山、紫禁城、承天门、千步廊、大明门,至内城南门正阳门,全长达4.75公里。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开始修建,形成了“凸”字形的城廓格局,中轴线南端点再次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形成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贯穿紫禁城,全长7.8公里的轴线。中轴线串联了永定门、天桥、正阳门、千步廊、紫禁城、景山、地安门、万宁桥、钟鼓楼等重要古建筑,轴线两侧还分布着社稷坛、太庙、天地坛等坛庙建筑。

“数字中轴·小宇宙”项目还原的北京中轴线(图源:北京中轴线官网 bjaxiscloud.com.cn)

故宫,也就是紫禁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宫殿,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明清两代帝王均居住于此,它的规划和建筑设计饱含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图源:故宫博物院)

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核心的太和殿,是整个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装饰最富丽的殿宇,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外城墙的正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寓意“永远安定”。2004年,永定门城楼复建,成为北京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永定门(图源:百度百科)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地方。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是圆弧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呈方形,这种南方北圆的围墙,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图源:pixabay)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建筑,是元、明、清都城的报时中心,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都以“暮鼓晨钟”为提示。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大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在清代历经修复。现在我们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

钟鼓楼(图源:百度百科)

景山位于故宫的北面,西临北海,南与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御苑。这里曾经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也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宫苑园林之一。

景山公园(图源:北京景山公园网站)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元代遗存,也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000年,北京市对万宁桥及河道进行整治修缮,疏通了河道,两侧筑起石砌护岸,恢复了明代万宁桥的原貌。

万宁桥(图源:维基百科)

第二个里程碑:

中轴线有了新重心,新中国从此站起来了

北京中轴线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修建,这赋予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轴线以崭新的意义,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广场东侧,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今为国家博物馆的一部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二者在中轴线两侧呈对称分布。

(图源:百度百科)

天安门被称为“中国第一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广场整齐对称、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天安门广场(图源:unsplash)

毛主席纪念堂是一座坐南朝北的正方形大厦,分地下一层、地上一层。整体建筑雄伟挺拔,庄严肃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4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柱间距按中国古建筑手法中的明间、次间、梢间距离依次递减,屋顶为棕黄色琉璃板装饰的重檐屋顶,整体色调庄严素雅。

毛主席纪念堂(图源:百度百科)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高37.94米,由17000块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汉白玉体现出革命先烈纯洁坚定的革命信念。碑身正面最醒目的部位是一块高14.4米、宽2.72米的巨大花岗岩,上面刻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和碑身的全套纹饰,由建筑师林徽因以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唐代风格纹样为样本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源:pixabay)

人民大会堂,建筑呈对称造型,立面采用古典的竖向三段式设计,台基、柱廊、屋檐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图案加以装饰。正门前有5米高、83米宽的花岗石台阶,建筑整体烘托了北京中轴线开阔又深远的效果。

人民大会堂(图源:百度百科)

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前身是筹建于1912年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成立于1950年的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合并改建而成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开济设计。

1983年初,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二者正式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在完成改造后总面积为1919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源:国家博物馆公众号)

第三个里程碑:

从7.8公里到88.8公里,世界级的建筑奇迹在此诞生

随着新中国的蓬勃发展,中轴线的生命仍在继续。

北京申办1990年亚运会成功后,为了连接市中心和亚运村,在北二环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中轴线被延长了。之后北京申奥成功,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

北京中轴线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兴建。7.8公里长的中轴线,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形成了壮丽的城市景观。新的中轴线全长88.8公里,在这条线上,又多了新的世界级的建筑奇迹。

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分列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体现了对称的格局。

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整个场馆并没有使用立柱作为支撑,主体缠绕的钢构件就是其本身的结构,设计还汲取了中国传统镂空雕刻技术作为灵感,让钢结构成为一个体量庞大的建筑编织体,如同“树和树根”,复杂的结构也催生出了几十项高水平工程技术成果。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图源:pixabay)

别名“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大有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的产物。方形的“水立方”与圆形的“鸟巢”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思想。

“水立方”周身被蓝色的“智能泡泡”包裹着,不仅有着晶莹通透的美貌,还有着极高的实用性,阳光可以直接照入室内,起到给游泳池和室内空气加热的作用。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图源:百度百科)

北京中轴线向南延伸,则是大兴国际机场。

大兴机场航站楼“凤凰展翅”设计呈对称布局,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大兴国际机场鸟瞰(图源:微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全世界施工技术难度最高的机场之一,它震撼的钢结构堪比外星人基地,整个航站楼一共使用了12800块玻璃,光是屋顶就使用了8000块完全不重样的玻璃。航站楼还可以抵抗12级台风,采用全国首创的横间隔震技术,体现了大国建造的风范。

大兴国际机场内部(图源:Zaha Hadid Architects,摄影:Hufton+Crow)

2022年,中轴线北端已经延伸至燕山脚下。

这里坐落着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建筑在设计建造的时候便考虑到了生态环境的修复,院落式的建筑掩映在山水园林环境之中,展现了中华生态自然观的大格局。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鸟瞰图(图源: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摄影:九里建筑摄影)

版本馆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沿轴线依山就势,分级布置主体建筑,体现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礼乐交融的特点,彰显中国特色和大国风尚,建筑风格采汉唐气象、两宋风雅之精华,延续着中华文脉。

中国国家版本馆文瀚阁(图源: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摄影:九里建筑摄影)

结语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轴线,更是一条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轴线。

北京中轴线上云集的规格最高的建筑群和文化遗产,在人类建筑史上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一页,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当我们站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时候,总能从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汲取到力量,我们何其有幸,见证了这条“生命线”的延续。

参考资料

北京中轴线官网(bjaxiscloud.com.cn)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者:梁思成)

《中轴线前世今生:北京何以成为北京》(《中国新闻周刊》杂志2022.10.3总第1063期,记者:张馨予,编辑:刘向南)

好书推荐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中国古建筑入门书,古建爱好者、林徽因粉丝不可错过的科普读物,林徽因建筑学作品,50余幅手绘图,独乐寺、佛光寺等,重走梁思成、林徽因古建寻访之路,解开古建的层层密码。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本书没有落于介绍具体建筑的窠臼,而是从大处着眼,从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入手,巧妙地分析了古人为什么这样建造的原因,并详细解释了建筑随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变化,让读者在理解了传统建筑内部构造的同时,深深叹服于中国古人的智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希望大众在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时,不仅是因为“传统”,更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建造的智慧与设计的质量。

《营造的意趣 图解东西方空间智慧》

本书作者是一位身处一线的空间设计者,经年累月,阅读、游历、探究的记录。他用笔写下文字,图解思考,探究东西方空间里的那些智慧亦或是深藏在人们内心里的,对空间的原始情感。文字直白却不乏诗意,信手绘就的图画,准确又充满童真

《图解中国园林》

本书由景观园林专家同时也是浙派园林科普作家执笔,融专业知识与景观鉴赏于一体,从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四方面入手,讲解古典园林的造园特色和造园手法,每种景观的营造还给出两个园林的实际案例以帮助理解。书中有350余幅图片,线图结构清晰,用于讲解造园手法和园林专业知识;平面图用于观看园林地形与构造;实景图则景色优美,可直观感受园林的魅力。

0 阅读:0

凤凰空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