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世界级城市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区:像是纽约的SOHO、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东京的六本木与代官山……
而对于上海来说,那个最具艺术气息的场域,当属西岸艺术区。
2024年6月底至7月初,随着西岸艺术区最后一波展览的闭幕,画廊陆续搬迁,从此告别了西岸艺术区的十年辉煌。
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旧照(图源:西岸集团)
上海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最后一个展览《让时间穿过》的入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时间像水一样流淌,改变土地,塑造记忆。”
这句话似乎描述了西岸艺术区的当下——艺术与不断推进的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
在2000年前后,在我国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批当代艺术聚集地,但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艺术区一直在变迁着。一个个新的艺术区正在崛起。
01
重生的上海西岸:下一个起点
虽然西岸艺术区已成过往,但在龙腾大道的另一边,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等沿着水岸的徐汇滨江一字排开,西岸的故事仍在继续。
今天的上海西岸区域(图源:西岸集团)
西岸的新建筑,个个都是“大师制造”。
说起西岸艺术区的资深老牌艺术机构,不得不提到龙美术馆,美术馆以运煤码头改造而成,保留了20世纪50 年代所建的煤料斗卸载桥。
龙美术馆西岸馆(图源: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苏圣亮)
在原始煤斗的基础上,建筑师构思出了各自独立的“伞拱”结构,作为新建筑的主体。“伞拱”全部用清水混凝土塑造,复古工业遗迹与超现代设计结合,透露出粗犷工业风的艺术气息。
龙美术馆西岸馆(图源: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苏圣亮)
由一组废弃航油罐设计改造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于2019年3月落成开幕。储油的大白罐也化身为当代艺术的容器,在活化工业遗产的同时,引入了艺术和自然。2022年,它被国际权威艺术媒体ARTnews评为全球百年25座最佳博物馆建筑之一。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图源:OPEN建筑事务所)
开放于2019年底的西岸美术馆由202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形态非常低调,美术馆由三个均为17米高的建筑体块组成,在视觉上呈现一种简约的现代主义。
西岸美术馆(图源:Archdaily,摄影:Simon Menges)
美术馆中除了展厅,还有大量的公共活动和公共教育空间,美术馆修长的造型试图将更多的江景带给参观者,扮演着联系滨江步道和城市空间的角色。
2023年末,西岸龙腾大道 3299 号迎来了一栋全新标志性建筑——由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打造的西岸漩心Orbit。外立面的“轨道”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造园中常见的“月桥”,打造出一条缠绕在建筑周围的飘逸丝带。
西岸漩心Orbit(图源:西岸置地金融城)
筹备了整整8年的 START 星美术馆,也在2023年闪耀登场。美术馆由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操刀设计,既保留了南浦火车站仓库的平面布局、铁路轨道和车厢,也带来了钢铁与玻璃混搭的全新建筑。
START星美术馆(图源:星美术馆)
坐落在上海西岸文化走廊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由亚洲曾经最大的水泥厂、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预均化库改造而来,成为西岸的新地标。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图源:SHL,摄影:田方方)
艺术中心的屋顶采用了全新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白天透过半透明屋面板可以看到内部保留的工厂初始结构。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图源:SHL,摄影:田方方)
02
北京798艺术区:工业遗产建筑改造试验场
在成为艺术区之前,798这个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老厂房建筑群,本身就是北京的城市记忆,也是北京工业发展的名片。工厂由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助建设,1954年开始土建施工,1957年正式建厂,采用了诞生于德国,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包豪斯建筑风格。
从200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集聚在798,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稍作装修,让这里变成了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
798艺术区(图源:unsplash)
十多年来这里一直是艺术人士的胜地,它在商业和口碑上开创性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园区本身的意义,间接“挽救”了数以百计具有历史意义的厂房和工业区建筑,让它们得到了新生。
798艺术区(图源:Archdaily,摄影:Edward Caruso)
UCCA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中国一家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中心。OMA建筑事务所在2017年对其进行了内部改造,本次翻新工程新设计的立面、前院和入口将艺术中心开放给周围环境,向798艺术区的访客更直接地展示出尤伦斯的丰富活动。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图源:OMA,摄影:Bian Jie)
木木美术馆入口改造是一个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城市更新项目,虽然所面对的厂房不是一个遗产保护级的建筑,但直向建筑认为每个时代的建筑,哪怕是再普通的建造,都是城市里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因此设计师采取的策略是不改变原有的建筑,而是在它的外面,用一层新置入的半透明材料,制造一种新与旧的叠加。
木木美术馆(图源:直向建筑事务所,摄影:夏至)
CUBE美术馆是一个改造项目,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厂房,在此基础上,再“注入”新的建筑,美术馆的设计遵循原有工业遗产的肌理,采用一系列的“盒子”空间,塑造出新老建筑之间的张力,并与周边工业建筑,如佩斯美术馆、民生美术馆等建筑,彼此缝合、相互补充。
CUBE美术馆(图源: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朱润资)
院落设计延续了 798 工业遗产的基因,表达了一种工业建筑朴素、自然、真实的美感。
CUBE美术馆(图源: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朱润资)
隈研吾新作白石画廊,通过一个小入口,进入一个“大世界”,利用高大的单斜拱顶下的大空间特点,构想了一个画廊,穿过一个隧道状的空间,木纹线材制成的立体云状结构悬浮在头顶,成功地创造了通向非凡空间的通道。
白石画廊(图源:隈研吾都市设计事务所,摄影:朱雨蒙)
白石画廊(图源:隈研吾都市设计事务所,摄影:朱雨蒙)
03
成都蓝顶艺术区:20年过去,依然是中国当代艺术“乌托邦”
成都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史不得不提及的城市,甚至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乌托邦”。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顶梁柱们,有不少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他们的生活和创作几乎都以成都为中心,如何多苓、张晓刚、周春芽。在成都街头走一走,总能与艺术不期而遇。
2003年,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四位艺术家租用了成都机场路旁的闲置厂房,因厂房的铁皮顶是蓝色的,于是就取了“蓝顶”这个名字。
今天,全新蓝顶艺术区已经由一个纯粹的艺术村转变为集聚多元文化的有趣社区。园区的整体规划由建筑师刘家琨主持,风景优美,依据地势,建筑自然生长于其中。
成都蓝顶艺术区(图源:公众号“成都市美术馆”)
成都蓝顶美术馆依缓坡丘陵而建,毗邻白鹭湾湿地公园,建筑、艺术作品与自然融为一体。
成都蓝顶美术馆(图源:公众号“成都市美术馆”)
蓝顶艺术区内的何多苓美术馆,由艺术家何多苓亲自设计。建筑为极简主义风格,由内到外通体透白,建筑利用原有地形,顺势形成比较丰富的空间流线和体验。
何多苓美术馆外景(图源:何多苓美术馆)
何多苓认为,当艺术品在美术馆中陈设时,美术馆本身应该消失。
美术馆落成后,第一个展览就叫《空》。建筑内空无一物,建筑本身或者说建筑所包围起来的空间,就是这件无中生有的展品。
何多苓美术馆内部(图源:何多苓美术馆)
04
南京四方艺术湖区:建筑大师能否带来流量?
在南京佛手湖公园,有一个集结了矶崎新、斯蒂文·霍尔、王澍、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张雷、张永和、马清运、刘家琨等知名建筑师作品的艺术湖区,一众大师的建筑,将全新的艺术生命注入了山水之间。
斯蒂文·霍尔设计的四方美术馆,是他在中国建成的作品中的最爱。这座外形颇为现代的建筑,以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设计中充分发挥移动视角、不同空间层次以及广阔薄雾与水域的优势,以抽象的形式传达中国传统绘画和园林中平行透视、步移景异等带来的感受。
四方美术馆(图源:www.stevenholl.com)
SANAA设计的流动空间,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自内向外向游客展现水面环形半岛所特有的轻盈和灵韵。
流动空间(图源:SANAA)
王澍设计的三合宅,强调中国传统元素的使用,人字形屋顶、大面积的方正的窗或门,组成“合”字的形状,一株老树穿透屋顶往上生长,建筑和自然在这里紧密相连。
三合宅(图源:业余建筑工作室)
05
香港西九文化区:全新的亚洲艺术中心
中国香港现在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艺术阵地,旧的街区更迭不断,新的地标不断涌现,在新与旧的交融间,构成了香港独有的城市风貌。
1998年,时任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宣布将西九填海土地剩余的约40公顷黄金地段,用于建设文化艺术区(即现在的西九文化区),汇聚全新世界级艺术表演场所和文化博物馆、展览中心,以及多元的艺术空间。
西九文化区的总体规划方案出自Foster + Partners事务所,规划的理念是“城市公园”,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这样描述道:“城市,是由小巷、街道、公共空间、公园还有普通的建筑群和公众文化地标建筑交织而成的。”
目前,西九文化区内的M+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自由空间和艺术公园等新地标已经开放。
西九文化区纵览视角(图源:西九文化区官网)
M+视觉文化博物馆,由享誉全球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设计。建筑的结构看似很简单,水平的底座上矗立着一座纵向大楼,看起来就像一个倒写的“T”,只有一横和一竖,却是别出心裁的设计。墨绿色的陶瓦材料外饰,在不同光线下颜色深浅多变、立显别致,也致敬了中国传统文化,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竹林。
M+视觉文化博物馆(图源:Herzog&de Meuron)
M+视觉文化博物馆(图源:Herzog&de Meuron)
由香港知名的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用当代的视角重新演绎了故宫和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汲取了紫禁城建筑的一大特色——中轴线设计,并撷取了中国古代艺术文物造型的精粹:精致典雅,线条简洁,外形流畅,上宽下聚。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图源:Archdaily,摄影:Edmon Leong)
06
北京宋庄艺术区:“乡村乌托邦”的未来
1994年,几个艺术家悄然来到北京宋庄,在此种下了自由艺术的种子,到已有上千名绘画、雕塑、诗歌、音乐、影视领域的艺术家来到这里创作、安家,宋庄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艺术聚集区之一。
宋庄美术馆(图源:DnA建筑事务所,摄影:Savoye/Ruogu Zhou)
宋庄艺术家工作室(图源:Knowspace)
如今,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迁至通州,宋庄也从一个事实上的村镇级艺术区转变为城市级艺术区,宋庄的转型迫在眉睫。
在宋庄,定位于“艺术原野”的全新艺术街区将于2026年亮相,在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将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造,用城市更新的方式再造艺术新门户。
这里将打造带有北方传统格调的街巷体系,包括艺术工坊、画廊、艺术图书馆、宋庄集市等。
北方艺术院落效果图(图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它将是艺术家展示才华的试验田,也将是一片大地景观,在富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为副中心北部地区提供永久的生态屏障。
国际艺术客厅效果图(图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结语
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断变迁与更新,艺术的精神也将在新的空间中继续传承和发展。
希望能有更多的文化机构和艺术空间涌现,成为我们城市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资料
《当艺术让步于现实:上海西岸艺术区“消失”的背后》(《美术报》2024年6月29日,作者:厉亦)
《798,北京对世界的艺术性问候 | 地标70年》(“吴晓波频道”)
《何多苓美术馆:开馆展不是他的绘画集,而是他的建筑学》(“一筑一事”,作者:牧之)
好书推荐
《建筑设计笔记(第2版)》
经验不足的建筑师,需要一些准则为基础,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寻找可循的解决方案。本书通过系统讨论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建筑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看待事物的方法框架、公认的准则与正统的设计理念;梳理非亲历不可得的经验,为忙于设计实践的建筑师提供做出关键性决策的参考。100余幅手绘草图,从大师案例的平面、立面图,到背后的设计思维,带你充分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工作方法。在第2版中,还增加了关于绿色建筑、城市空间类型和虚拟建筑的内容,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求。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
这是隈研吾所出版的唯一一本“作品全集”,精选其职业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30个设计作品,亲述设计理念。400余张专业建筑摄影师的高清实景大图,气质绝伦,全方位展示隈研吾建筑作品的粒子性,让读者充分体悟隈研吾的“消解建筑观”。
《包豪斯经典 1919—1933》
(引进版权)
畅销十八年!
欧洲建筑专业学生人手一册!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社Taschen独家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