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家想在上海买房,要做很多选择:
买市中心的老公房,还是郊区的远大新?
买品质小区的小户型,还是动迁小区的大三居?
其实,买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看似是选择,实则需要深入思考。相同小区里不同房源的流通性,都有很大的差异。
01
基本思路
在上海买房,置换改善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如果不能一步到位,这种情况下买房一定要有下家思维。
所谓“下家思维”,指的是买房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倾向和偏好,也要考虑未来出售时,能不能快速找到买家。
所以,在选房时就要考虑到,当同小区内有类似产品和自己的房子竞争时,自己的房子能不能快速出售?能不能卖上价格?
02
避免购入有“硬伤”的房子
首先需要避免的,是明显有“硬伤”的房子。包括:
位置硬伤:邻近主干道、高架桥的楼栋、楼层;邻近垃圾回收处、配电房的楼栋等,属于位置方面的硬伤。
楼层硬伤:顶楼、底楼、腰线层、反水层、设备层等,这些楼层可能会存在渗水、潮湿、私密性差、噪音、采光不足等问题,影响居住体验。
户型硬伤:不少老公房存在暗厨、暗卫、暗厅等问题,塔楼可能有南北不通、朝西、朝北的房子,这些户型问题,在出售时也会被潜在买家挑剔乃至放弃。
03
避免购入与小区定位不符的房子
如果说房子本身的“硬伤”很容易看出来,“定位”这一点则容易被忽略。
这里的“定位”并没有成型的标准,更多是市场对小区的评判。如总价较低的老公房、动迁房吸引不少首次置业的刚需群体,因此一居室、两居室的小户型,就比三室以上的大户型更好流通。
定位中高端的品质商品房,主要客群是改善型的群体,百平以上的大户型,会比一居室的小户型更受欢迎。未来置换时,也更容易快速出手。
一般来说,和小区定位相匹配的房源,更容易出售。
所以说,买房是件精细活儿,你不仅是给当下的自己买房,也是给5年之后的客户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