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失守后,日本在南、北两战场暂时胜利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了对华的政略、战略,进一步加强军事力量、扶植傀儡政权,两手并用,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在《处理中国事变纲要》提出:
“帝国政府切望南京政府迅速放弃其抗日容共政策,与帝国合作”,“但南京政府仍然标榜长期抵抗”。
“有鉴于此,今后不一定望期与南京政府谈判成功(当时正当陶德曼调停间),而继续寻求收拾时局之其他途径,并与军事行动互相配合,对事态的进展作好准备,以应付南京政府的长期抵抗。”
1938年1月11日,日本御前会议又制订了《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方针》,方针指出:
“如现中国中央政府不来求和,则今后帝国不以此政府为解决事变的对手,将扶助中国新兴政权的成立,与其协商调整两国邦交,并协助新生的中国建设。
对于中国现中央政府,帝国采取的政策是设法使其崩溃或使它归并于新兴中央政府。”
1月16日,经日本天皇裕仁批准,日本近卫内阁公开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府声明》,声明宣称:
“帝国政府在攻下南京后,仍然为给予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反省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然而,国民政府不理解帝国政府的诚意,狂妄策动抗战……
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期待能与帝国真诚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进而与这个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新兴的中国。”
与此同时,日本撤回驻华大使。两国交战,交战一方政府不仅不宣战,反而否认另一方政府的存在,既反映了日本政府的狂妄,也对国民政府的抗战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日本政府为实现上述新的对华政略、战略,1938年初,建立了长期战争体制。
但是,“当时日军的武器、弹药、器材等严重短缺,只有在增设兵团、休整部队、严肃军纪后,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
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略、战略措施。
首先,实行总体战体制。1938年1月22日,日本近卫首相在第73次议会上发表施政演说,他指出:
为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以结束对华战争,必须建立国家总动员体制,也就是国家总体战体制。
日军参谋本部也在1938年2月草拟的《昭和军制建设纲要》中解释说:
总体战就是“倾国家的全力遂行战争”,“毫无保留地统一部署国家的全部力量,并始终指导和动用它来贯彻战争目的。
使用的手段,分为武力、经济、政治和思想四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但武力是决定性力量。”
经过激烈辩论,3月24日,日本内阁最后通过了《国家总动员法》以及《飞机制造业法》、《电力管理法》等数十个与战争有关的法令,为使国内生产首先保证满足军需,将许多民用工厂转变为军工厂,并拨款48亿日元,作为临时军事预算。
其次,进一步扩大军事力量,为了进行长期的对华战争,日本大本营计划于“1938年补充军队的消耗和缺额”,在“上半年新成立约11个师团”。
同时,储备50个师团基数的武器、弹药、器材,将军工生产提高到120个师团基数及3500架飞机。
到“1940年完成对华取攻势、对苏防守的准备”,建成“60个正规师团、30个暂编师团、250个飞行中队”。
第三、制订1938年的战略方针,日军参谋本部认为:
“在完成对华持久战略态势的同时,在作战指导上应采取纯消极持久战方针,把国力,特别是军力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
1938年2月16日,日本大本营御前会议制定对华战略方针,主要内容是:
在完成长期战争实质性的准备前,“不扩大战局,不主动发动大规模战争,维持现占领地区的治安,致力于扶持新政权”;
至1939年,再“从三面向武汉实施分进合击”,准备使用“兵力20至30个师团”,“进行为期半年的作战”。
第四、在中国占领区加速建立傀儡政权,1937年11月22日,日军将“察南自治政府”(1937年9月4日在张家口成立)、“晋北自治政府”(1937年10月15日在大同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7年10月27日在归绥成立)三个伪政权合并,在张家口成立“蒙疆联合委员会”。
徐州火车站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12月14日,即南京失守的第二天,又急急忙忙地提前将“北平治安维持会”(1937年7月30日成立)、“天津地方治安维持会”(1937年8月1日成立)、“河南省自治政府”(1937年11月27日成立)和“山西省临时政府”(1937年12月10日成立)四个伪政权合并,在北平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38年3月18日,再将“上海大道市政府”(1937年12月5日成立)、“南京自治委员会”(1938年1月1日成立)和“杭州治安维持会”(1938年1月1日成立)三个伪政权合并,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据日本陆军省制订的《华中政务指导要纲》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蒋介石政权实质性的崩溃”。
同时,日军还进一步让各傀儡政权“建设必要的警察队和军队,暂定为一个省警察队2万,军队2个师”。
第五、调整参加会战的日军指挥系统与部署,1938年2月14日,日本大本营下令撤销“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三个司令部,建立“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华中地区的日军。
将这三个司令部的全体人员及司令官调回日本国内;
由于华北方向八路军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开展,日军深感“后方部分地区治安不稳”,为加强华北兵力,1937年12月31日,将在华中布防的第9旅团归还华北第5师团建制;1938年1月15日和2月10日,又先后将第16师团和第114师团调往华北。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后,抗日战争已经发展为南、北两个战场。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为防止日军由东南沿海登陆,占领徐州、切断南北两战场的联系,于20日以大本营第1号训令,宣布成立第五战区,负责指挥鲁南、苏北地区的战事。
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为韩复榘,赋予第五战区的作战任务及指导要义是:
“本战区作战之特性,为对敌强行登陆之作战,故以立于主动地位,确占先制之利,根本打破敌军登陆之企图,此为作战指导上之第一要义。
纵使敌军一部先行登陆,务必迅速围攻而歼灭之,不使后续兵团借此以为安全登陆之掩护。此为作战指导上之第二要义。
必要时,在指定地区之范围内扼要固守,绝对限制敌军之进展,运用机动部队而歼灭之,以确保我国军南、北两战场作战连系之中枢。”
但是,在当日又发表了大本营第2号训令,撤销第五战区,辖区及部队改归第一战区。
李宗仁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淞沪会战局势趋于严峻之际,10月16日,又重建第五战区,任命李宗仁为司令长官,韩复榘为副司令长官,长官部设于徐州,管辖地区为津浦线两侧及山东省,下辖第3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24集团军、第51军以及位于鲁南、苏北、豫东、皖北各地的军事单位和海军陆战队等。
第五战区成立后,司令长官部遵循统帅部的意图,结合本战区当时的敌情、地形及任务,于1937年12月拟定了作战计划。
其方针为:
第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阻止敌之侵入
一是守备黄河南岸第一线兵团,直接守备黄河两岸,置重点于济南及其以西地区,分置有力之预备队于济南、泰安附近,固守河岸,不得已时,应确保直后方各要点,勿使敌扩大区域或威胁我主力之侧背。
二是守备海岸之第一线兵团,连接守备海岸各要点,阻止敌之登陆,并置有力之预备队于诸城、日照、东海间地区,以机动策应海岸直接守备部队,挫折敌登陆企图。
敌已登陆时,亦须固守既设工事线,竭力阻止敌之发展。
三是第二线兵团位于徐州附近,添筑徐州附近国防工事,并准备利用津浦、陇海两线,应援第一线兵团之作战。
第二时期是在兖州附近展开会战
一是黄河守备兵团,如受敌由长清及其以东正面压迫时,可向莱芜、泰安、肥城及新泰、大汶口地区逐次撤退,占领要点;并在该地区以北留置多数小部队,施行游击,迟滞敌之南进。
前节之目的业已达成,或敌由长清西北侧面压迫时,则平阴、东阿方面应竭力支持,掩护该兵团主力向南阳湖以北运河之线撤退,整顿态势,置重点于济宁附近,准备会战,同时对寿张、范县方面应予警戒。
二是济南以东之一部,不及向津浦路以西撤退者,可逐次向博山、泰安及新泰、泗水南北一带山地撤退,协助主力之会战,并向敌侧击。
三是日军主力于海岸上陆,或黄河守备兵团向泰安以南撤退时,海岸守备兵团之主力应逐次向日照、莒县、沂水之线撤退,左翼与新泰、泗水附近之友军连系,掩护战区右翼。其一部,当面如无敌情,仍固守东海附近海岸。
四是第一线兵团后撤时,第二线兵团即应以有力部队推进至邹县附近,间接支援黄河守备兵团之退却,直接阻止敌沿津浦线南下。余部仍控置于徐州附近。
五是兖州附近之会战,我以邹县、济宁两兵团及泗水、新泰附近之游击部队相互策应,以外线态势,保持重点于左,对南进之敌施以猛力反攻。
第三时期是在徐州附近进行会战
一是兖州附近之会战,万一不利,敌由运河之线突入南阳湖以西平地时,或敌由海岸向西强压、越赣榆之线西进时,或敌由运河以西地区渡过黄河时,本战区所属各兵团应按如下行动:
运河沿线兵团,一部退至商丘固守,掩护战区之左翼;主力集结于微山湖西侧地区,准备向西南进出;
津浦路正面兵团,退至徐州西南萧县与津浦路间地区,准备向西北及东北进出;
新泰、泗水附近部队,退至峄县(今枣庄南)、费县间山地;日照、莒县、沂水附近部队,退至临沂附近;东海方面部队,退至陇海路以南沭阳、宿迁间地区,准备向北方进出。不得已时,可撤于运河西岸,阻敌之进出。
以控置于徐州一个师,配合地方军警团队,固守徐州城廓。
二是徐州之会战,以极少数部队据守核心,以战区全力之大部,按上述行动,发挥游击战之威力。
敌如由津浦南段北上时,则以新属于本战区之兵团,于浦口、滁县、明光等处逐次抵抗,求得时间之余裕,最后于临淮关以西淮河之线竭力拒止该敌,俟北方之会战成功后,再转移兵力击灭之。
第一、第二两期作战时,战区司令长官部均位于徐州,第三期作战时,设战斗指挥所于宿县。
根据计划,第五战区在12月7日下达了作战命令。其主要内容为:
(1)战区为确保山东要地之目的,以现在前方部队直接守备东海、青岛及胶东半岛各海岸,沿黄河阻止由津浦北段南下之敌;以后方部队集结于徐州、商丘一带,准备策应。
(2)各兵团部署概要如下:
1、第3军团(第40军并指挥炮兵第6团)右翼连接第三战区,守备由旧黄河口亘连云港仓口之海岸,置主力于东海、连云之间,阻止敌之登陆。其司令部位于东海。
2、青岛守备队及第3舰队守备青岛,拒止敌之登陆;
第51军右翼连接第3军团守备夹仓口至青岛间之海岸及胶济铁路东、北至羊角沟,拒止敌之登陆。
以一师位于日照、莒县、诸城间,另以一师控置于胶县、高密。
其烟台方面之守备,由羊角沟以东、胶东半岛所属各县之保安队及地方武力担任之,也由第51军指挥。
3、第3集团军(第12军,第55军,炮兵第1、第2重迫击炮团,并指挥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右翼连接第51军,于青城至张秋镇之黄河南岸占领阵地。
其配置:济阳以东一旅,济阳至长清一师,长清至平阴间一师,平阴以西一旅,其余为预备队,控置于济南、泰安、滋阳(今兖州)济宁、巨野、郓城之间;
同时,派遣有力支队及游击部队,于黄河以北广行搜索及袭击,以防敌之渡河。其司令部位于泰安,设指挥所于济南。
4、第11集团军(第31军、炮兵第15团)以一师位于商丘、砀山间,一师位于柳泉、利国驿间,一师位于徐州。
南京失守后,蒋介石于1月11日在开封将韩复榘免职,令第12军军长孙桐萱代理第3集团军总司令。
在17日会议上,他向第一、第五两战区高级军官阐述了以武汉为防御核心的现阶段新作战方针:
“我的战略是什么?简单明了的讲起来,就是东面要保持津浦路,北面要保持道清路,来巩固武汉核心的基础。”
随后,军委会制订了较具体的作战指导方案:
“国军主力控制武汉外围及豫皖边区,积极整补,由华北及江南抽出有力一部,加强鲁中及淮南,积极袭扰,诱敌主力于津浦铁路方面,以迟滞敌人之过江西进;
同时,广泛发动华北游击战,牵制、消耗敌人,妨害其南渡黄河、直冲武汉。”
为贯彻这一方案、加强津浦线防守力量,军委会又从第一及第三战区增调第22、第24集团军等部队至第五战区。
同时,重新划定作战地境:
南与第三战区以长江为界,西以鹿邑、商丘、郓城、张秋镇、临清、阜城与第一战区分界。
当时,第五战区兵力分布如下:
第3军团防守东海沿岸;
海军陆战队及第3舰队守备青岛;
第3集团军位于鲁西南地区,抗击沿津浦路南路南进的日军;
第11集团军配属第51军位于江淮地区,抗击沿津浦路北进的日军;
第24集团军位于苏北地区;
第27集团军位于安庆地区警戒江防;
第22集团军为预备队,位于苏、豫、鲁边区,以备策应。
第一战区第68军位于豫东商丘、考城、兰封一带,防守陇海路并与第五战区鲁西南的第3集团军部队协同担任黄河以南之防守。
至1938年1月底,第五战区所属部队指挥系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