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碰撞后爆燃,这一起事故迅速冲上热搜,不到2小时,话题阅读量就超过2400万了。
2025年3月29日深夜,3名女大学生,本应载着青春的憧憬驶向远方,却在一次撞击后被困于燃烧的钢铁牢笼中,最终被烈火吞噬。
这场事故不仅撕碎了三个家庭,也将小米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暴中心——车门锁死、电池爆燃、应急机制失灵,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尖刀,刺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信任。
根据现场目击者发布的图片和视频,车辆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后,车头瞬间扭曲变形,随后电池组爆燃,火舌裹挟着浓烟冲天而起,车子被烧得只剩车骨架,车内三名乘员未能逃生。
自称遇难者家属的网友控诉:“车门锁死,无法打开车门逃生,电池爆燃,人活活烧没了。”
目前铜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人员对此回应,事件在调查处理中。具体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在此也不要过多的猜测,等待警方的正式调查结果就好了。
而小米汽车方面,客服称已成立事故小组进行调查,会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属,对事故进行详细还原,不过事故原因等暂无更多消息,如有后续消息会对外公布。
同时,小米工作人员强调到,在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的储物格位置,均配有应急拉手,且均未为机械锁,即使电池受损也能打开车门。
可事实摆在眼前,3个女大学生一下子都没有了。
对于电车的应急机械锁,不少车企的设计都比较隐蔽,工作人员不说,车主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特别是在慌乱的情况下,更不好去寻找和使用;对于车企来说,应急机械锁要设计得显眼一些,并且要通过多轮安全论证才行,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若拉手只是纸上谈兵的设计,那所谓的“安全冗余”是否成了企业的免责声明?
在生死一线的瞬间,普通人能否在浓烟与恐慌中精准找到储物格下的拉手?
这场悲剧暴露的不仅是单一车型的缺陷,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下的安全隐忧。小米SU7作为品牌首款量产车,自上市以来便以“性能和速度”为卖点,却鲜少提及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预案。
当车企沉迷于用数据堆砌科技感时,不能忽略了最基础的生命保障。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智能电动车日益复杂的技术架构与用户安全认知之间的鸿沟。车企将自动落锁、电子门控作为“科技感”的标签,却未意识到,当电路系统在撞击中瘫痪时,这些“智能”设计反而会成为逃生的枷锁。
如今新能源车为追求极简设计,甚至将应急装置隐藏在饰板的角落,门把手都是电动隐藏式的,这种反人性的“创新”,究竟是为用户服务,还是画蛇添足?
三名女大学生的死亡,不该成为又一个被流量吞噬的热点,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
据目前的消息,小米SU7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出事的路段在修路,出事之后小米SU7车机系统自动启动了应急服务,拨打报警电话和120,救护车也在十几分钟后到达现场。
最后,我想说一句:再炫酷的科技,也抵不过活着回家的温度。
这下真成米粉了,粉粉的。雷军有没有来一句,啊呦欧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