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爱吃乐事薯片?这可是不少人追剧、加班、聚会的必备零食,尽管看着丰富的配料表,但仍忍不住想吃。
最近刷手机时看到“乐事薯片含致癌物"的消息在朋友圈炸开,我下意识看了眼桌上吃剩的半包黄瓜味薯片,金黄色的薄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赶紧仔细看了下配料表,最后一个是“TBHQ”,这不就是说的那种致癌物吗?
而爆出这一消息的,却是肿瘤科的医生,一时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我赶紧跑到附近的商超,发现确实不止薯片有TBHQ,就连我们吃的卫龙辣条里面也有。
不过呢,有个细节,乐事薯片袋装的有含TBHQ,而桶装的是没有的。
TBHQ这个拗口的化学名称,学名特丁基对苯二酚,被用作抗氧化剂(人工合成油溶性的),其实早已潜伏在我们生活中十几年。不止薯片里面有添加,超市货架上的方便面、饼干、膨化食品,甚至某些牌子的食用油,配料表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这种抗氧化剂能让薯片保持金黄酥脆,让油炸食品半年不哈喇,堪称现代食品工业的“保鲜卫士"。
美国FDA允许添加量是0.02%,欧盟标准是0.01%,而我国现行标准是0.2克/公斤,相当于每包75克薯片含15毫克,想要吃到医生说的5克致命剂量,得连续吞下333包。
但数字游戏掩盖不了更深层的焦虑,去年某网红奶茶被曝含阿斯巴甜时,办公室茶水间此起彼伏的惊呼声还记忆犹新。现代人就像坐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吃饭,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塑化剂饮料轮番登场,让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本能的不信任。
当看到"肿瘤科医生警告"几个字时,这种累积的恐慌就像被点燃的汽油桶,哪怕火星并不足以引爆炸药。
乐事母公司百事集团的声明来得很快,“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表述,在经历过三鹿奶粉事件的人听来格外刺耳。国家标准从来都是动态调整的底线,2011年台湾塑化剂风暴时,涉事企业也坚称符合当地标准。更值得追问的是,当TBHQ在挪威、日本等国家被严格限制使用时,跨国企业是否在实施"配方双标"?就像当年某品牌婴儿奶粉在欧洲用鲜奶,在亚洲用复原乳。
消费者的知情权正在遭遇技术性消解。配料表上蚂蚁大小的"TBHQ"字样,普通人不查资料根本不知道是什么。超市里拿着两包薯片对比的年轻人,更多是在计较"原切"和"复合薯片"的口感差异,而非化学添加剂的种类。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食品安全科普沦为自说自话的学术游戏,科学家在论文里说"脱离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
不过,肿瘤科主任也表示到:"目前没有接诊过因食用薯片致癌的病例"。致癌因素像张错综复杂的网,吸烟、酗酒、熬夜、空气污染、遗传基因都是经科学验证的经线,食品添加剂更像是其中若隐若现的纬线。当我们在焦虑薯片里的TBHQ时,写字楼里堆积如山的外卖盒、凌晨两点还亮着的手机屏幕、应酬时不得不喝下的白酒,这些更明确的致癌行为反而被心安理得地接受了。
薯片包装上的"轻薄脆爽"字样,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隐喻。我们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却又恐惧流水线背后的化学魔法;渴望绝对安全的食品,却不愿为有机种植支付三倍价格;既想获得专家的知识权威,又怀疑他们被资本收买。
这种撕裂感,让每次食品安全事件都变成大型魔幻现场:朋友圈里义愤填膺转发的人们,转身继续往购物车添加打折薯片,毕竟生活已经够苦了,总需要点可得的快乐。
所以,大家也不必为薯片里的TBHQ提心吊胆,但现在很多食品里面都有添加,不同食物的累积,会增大致癌的风险。
控制住自己,我们还是尽量少吃一些;在选购的时候我们要多看看配料表,尽量避免有TBHQ添加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