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明代茶人之三--生为墨客愿作茶仙

茶修智慧-陈绿芳 2023-10-12 20:20:56

明代茶人

1. 龙膺

龙膺(生卒年未详)明代史学家。字君御。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好茶、精于品茶。于万历四十年(1612)前著《蒙史》两卷,上卷述泉品,下卷述茶品。

2. 喻政

喻政(生卒年未详)明代学者。江西南昌人。精通茶史。万历四十ー年(1613)辑《茶书全集》,汇集古人说茶26种,均为著名成卷著作,有《茶集》、《茗谭》、《蒙史》、《茶话》、《茶考》等。

3. 何彬然

何彬然(生卒年未详)明代学者。字文长,一字宁野。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精茶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著《茶约》,内有茶的种法、审候、采撷、就制、收贮、择水、候汤、器具、丽饮九则,并附茶九难一则。

4. 高元浚

高元浚(生卒年未详)明代学者精通茶学。天启三年(1623)辑《茶乘》,全书共分六卷,内容涉及茶的各个方面。

5. 冯开之

冯开之(生卒年未详)明代茶人。据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1630):“冯开之先生喜饮茶,而好亲劳其事,人或问之,答日:“此事如美人,如古法书画,岂宜落他人手!闻者叹美之。然先生对客,谈辄不止,童子涤壶以待。会盛谈,未及着茶,时倾白水而进之。先生未尝不欣然自谓得法,客亦不敢不称善也。世号“白水先生’。”其事流传至今。

6. 闻龙

闻龙(生卒年未详)明代学者。字隐,一字仲连,晚号飞遁翁。四明(今浙江余姚)人。善诗,崇祯时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就。年81岁卒。于1630年前后撰《茶笺》一卷,分十则,论茶之采制、四明泉水、茶具、烹饮、炒茶、烘茶等,有独特见解。

7. 熊明遇

熊明遇(约1580~1650)明代官员。江西进贤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进士。初任浙江长兴知县,官至兵部尚书。约在长兴县任内或稍后,即万历三十六年(1608)前后,著有《罗崳茶记》,全篇分七则,论述茶的品质、产地、采摘等内容。

8. 万邦宁

万邦宁(生卒年未详)明代文学家。奉节(今属重庆)人。对茶事有研究。于崇祯三年(1630)前后撰《茗史》二卷。《四库全书》存目,谓“邦宁奉节人。天启壬戌进士。是书不载焙造煎试诸法,惟杂采古今茗事,多从类书撮录而成,未为博奥。”

9. 王启茂

王启茂(生卒年未详)明代学者。石首(今属湖北)人。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撰著《茶金堂三昧》一卷。

10. 邓志谟

邓志谟(生卒年未详)明代文学家。于崇祯十六年(1643)前后撰写《茶酒争奇》二卷,阐述茶酒利弊。

11. 冯可宾

冯可宾(生卒年未详)明代书画家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明天启王成(1622)进士。曾任湖州郡司理。后离职隐居。擅长画竹、石,约于崇祯十五年(1642)前后撰《蚧茶笺》。涉及崳茶名称、采茶、蒸茶、焙茶、藏茶、辨真赝、烹茶、品泉、茶具、茶壶、茶宜、禁忌十二则。

12. 王问

王问 (生卒年未详)明代画家。字子裕,人称仲山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由户曹官至广东按察使金事。好茶,善画。清代陈鉴《虎丘茶经注补》载,王间画有《虎丘茗碗旗枪图》。

13. 大方

大方(生卒年未详)明代僧侣。传授虎丘焙茶法,研制成松萝茶。明代冯时可《茶录》:“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

14. 云泉沈道人

云泉沈道人(生卒年未详)明代茶人。善品茗。独论茶有肥瘦,味、香有别。明代周晖《金陵琐事》:“云泉沈道人云:凡茶肥者甘,甘则不香;瘦者苦,苦则香。此又茶经、茶诀、茶品、茶谱之所未发。”

15. 王毗翁

王毗翁(生卒年未详)明代文学家。曾任霍山令。好茶,善理茶。著有《六茶纪事》。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三笔》:“余友毗翁摄霍山令,亲治著,修贡事因著《六茶纪事》一编。每事咏一绝。余最喜其《焙茶》一绝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对六安茶,尤其是霍山茶发展作出贡献。

16. 王敬

王敬(生卒年未详)明代文学家。曾任闽督学。评“鼓山茶”为闽茶第一。明代徐《榕阴新检》引《竹窗杂录》:“王敬美督学在闽,评鼓山茶为第一,武夷清源不及也。同时僚属陈玉叔、顾道行诸公,大加称赏。时价茶一两,索价一分,敬美诸公叹其极廉。迩日两台藩桌府县科取一斤,给官价一分,一岁所产,输官不足民间俱不得食矣。”

17. 冒襄

冒襄(1611~1693)明清之际文学家。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今属江苏)人。自幼俊才,明末,史可法曾荐为监军,后又特用为司理,皆不就。入清后以著书自娱。因好茶,关注茶事。于清康熙二十ニ年(1683)前后,编著《蚧茶汇钞》(一作《崳茶类抄》),汇录前人茶叶专著,记述峅茶产地、采制、鉴别、烹饮、故事等,有亲身体会,写来颇切实际。著有《巢民诗文集》等。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