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遗传学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层次。如今,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已经成功得以实施,人类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基因图谱。
那么,下一步呢?科学场面上的探索,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尝试,这两者交织到了一起,基因工程,特别是针对人类自己的基因工程,是继续坚持当前的节奏适度推进、力求稳妥,还是把基因工程当作是“救世主”、集中力量高歌猛进呢?人类真的到了能够掌握自己演化节奏的程度了吗?
先来看一个可怕的场景。美国科幻悬疑作家,布莱克·克劳奇在他的作品《2064进化危机》所展示的一幕。洛根的姐姐继续自己母亲的基因改造实验,她挑选了一个小镇,结果出现了极高比例的失败样本:“一路走来,几乎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悬挂着布条,抹布、毛巾、T恤上撕下的碎布条。只有三种颜色:绿的、红的、黑的……绿色表示无人患病。红色表示有人出现症状。黑色表示有人死亡。”
这是小说里所谓的2064年发生的一幕。小说中的2064年,基因工程显然已经突飞猛进、远超今天,但肯定依然没有到了足够安全、放心的地步,不可避免会出现较大比例的致伤、致死事件。发生这样的事情,谁又希望自己成为那一个致伤、致死的个体呢?
所以小说中,洛根所在的部门,基因保护事务局才会强力推进对基因编辑的管控,以防止基因工程走向失控。但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限制不应该、不符合科学精神——前沿科学,哪可能一下子就取得成功,哪可能不允许存在一定比例的失败样本呢?为科学而献身,不是很光荣的事情吗?
道理好像也对,但当这种比例无限放大——比如,洛根的母亲,米里亚姆·拉姆塞的旨在增强水稻植株在枯叶病方面的抗病性的实验进行扩大实验时,却发生了跨物种传播,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新的病毒变异和筛选,粮食作物逐年减产,最终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大饥荒,导致两亿人饿死。科学技术发展到这样的地步,那就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危害人类了。这样的危机面前,如果还不警醒,那就是要作恶,从科学的一面走到了反科学的一面,从科学家变成了作恶者……
《2064进化危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事关人类能否继续生存发展。米里亚姆·拉姆塞想让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女儿、儿子身上继续,洛根和他的姐姐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母亲对于他们俩的基因改造显然是成功了,但接下来呢?难道格拉斯哥所发生的一切还要继续扩大吗?假如发生了这样的灾难性局面,那才是真正的危机时刻!
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确为人类造福甚多,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慎重对待,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理应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不是视而不见甚至觉得理所当然。
小说很有悬念,节奏感很好,画面感很强,很适合拍成电影——但结尾显得过于老套了些,富有英雄主义的“超级个人”面前,危机似乎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真的会有这么简洁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