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480页“长度”的小说,25岁的贝拉米大学法律系女学生嘉娜·弗莱彻主角却从一开始就已经死去,和她同居只有10天的房屋检查人员大卫·马龙被警察怀疑犯罪嫌疑人——但证据显然不足。真凶肯定存在,但他或者她,究竟是谁呢?
其实,真凶一开始也“出现”了:就是他,却只有一个代号“K”。K至少是非常密切地盯着嘉娜的一举一动,直至杀死了她;然后又紧盯着大卫的一举一动,直至后者显然在一步步接近真相……K接下来究竟会怎么做,大卫会有生命危险吗?
这样一种叙事节奏,真是让人不免感到惊心动魄。读者既好像已经知道了真凶,却仿佛又不知道,因为确实不知道K究竟是谁——除了作者,美国畅销嫌疑小说作家哈里·多兰知道,必须一路紧张、一路好奇地跟着情节,主要是跟着大卫对真相的探求,还有k的视角,一路“走”下去,真到一切真相大白。
小说《最后一个死去的女孩》就是以这样一个“开头”,毫无悬念地抓住了每一个读到小说的读者的心。一旦“进入”就再也无法离开,而是要一直到底。 斯蒂芬·金对这本小说赞誉有加,说“我完全被迷住了”,绝对不仅仅只是在客套,而是小说确实有这样的魅力。至少其他的称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自己的感受,读完之后对整部作品的“印象”。
警方显然并没有做更多的工作有意义的工作。大卫都已经真诚地讲了他所知道的一切,而且把房子后边树林里有一根冰棒棍的发现告诉了警察弗兰克·莫雷蒂,希望他能查一查这个。大卫认为真凶就是在那里监视嘉娜的。但警察却显然觉得没什么用,而是一再警告大卫,让他不要参与进来。
在最后的真相没有到来之前,不妨猜一猜,大卫和警察,究竟他们哪一个,会第一个到达真相的彼岸呢?很显然,道理肯定是这样的:谁找到了方向,并且愿意一路追下去,谁就是更早地接近真相、追到真凶。
大卫还是处在了一种无论他是否忆经意识到了的真切的危险情况之中。因为K对他的存在,他和嘉娜的交往,包括他的未婚妻都很清楚。但这样一种危险什么时候会“变现”,可能需要一个时机,K所认为的出手时机。
小说《最后一个死去的女孩》以这样一种情节模式推进了。主角嘉娜一开始就死了,但却仿佛还在,她的形象、她的作为随着大卫对真相的执着而越来越清晰。故事如此复杂,但推进得却足够合情合理,读者们一定会很好奇,哈里·多兰究竟会怎样叙事,给真相一个最合理的呈现时机、呈现方式?!
无论如何,读者们一定会为嘉娜的死有一些难过,同时也会觉得大卫确实真心不错。要是没有他,K无疑就要得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