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上的“楼”是什么形制的建筑

浩慨说历史 2025-01-06 03:01:41

人文历史|长城上的“楼”是什么形制的建筑

原创韩祥瑞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

近来读了一些有关长城知识方面的书,更激发了对长城知识的兴趣;比如对明代墩台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以前不曾注意的一些问题。

根据嘉靖版《宣府镇志》记载,早在嘉靖年间,宣府镇就开始修筑空心墩台。那么这些空心墩台到了清代还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怎样才能很准确地辨认它们?清乾隆年间的《宣化府志》里有关塞垣的记载,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清乾隆版《宣化府志·塞垣考》中记载了各路塞垣的情况,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城堡所属隘口分为奉开隘口与封禁边汛,绝大多数的墩台被封禁,只有少数隘口允许军民人等出入。这说明虽然清朝时期依然利用明长城,但其军事功能已经大为消减。

值得注意的是,《塞垣考》记录了大量的墩台的名称,有的称“墩”,有的称“台”,有的则称“楼”。笔者认为,称墩称台的大都应当属于实心墩台,而称楼的则很可能属于空心墩台。以下就张家口地区以“楼”命名的墩台,计有15处:

靖安堡封禁边汛东界路楼;

滴水崖堡封禁边汛靖平楼、大石墙楼、中股楼、千松顶楼;

龙门所堡奉开隘口清平口楼,及封禁边汛双镇楼、宣威楼、破鹿楼;

镇安堡封禁边汛靖鹿口楼、户口楼;

独石口协左营奉开隘口静虎楼;

独石口协右营奉开隘口镇冲楼;

君子堡封禁边汛苏庄楼;

镇宁堡奉开隘口野鸡山门楼。

嘉靖版《宣府镇志》有关空心墩台与乾隆版《宣化府志》空心墩台的比较

上述记载与明嘉靖版《宣府镇志》中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据《宣府镇志》记载,嘉靖年间宣府镇共有空心墩台62座。

其中宣府镇北路龙门卫有空心墩台17座,龙门所有空心墩台7座,滴水崖堡有空心墩台8座,雕鶚堡有空心墩台5座,长安所5座,计42座。

宣府镇南路顺圣西城有空心墩台1座,顺圣东城有空心墩台8座,蔚州卫有空心墩台3座,深井堡有空心墩台4座,计16座。

宣府镇东路怀来城有空心墩台4座。

比较清乾隆版《宣化府志》与明嘉靖版《宣府镇志》相关的记载,可以看到,明嘉靖年间所建空心墩台,到清乾隆年间还存在一些,这些以“楼”为名的空心墩台,大部分存在于原明宣府镇北路,即今张家口市赤城一带,与明嘉靖版《宣府镇志》基本相符。

张家口市赤城县现今仍然保存有比较完好的以“楼”命名的空心墩台。

2010年由王亮、程葆刚主编的《张家口——历代长城博物馆》一书中收录了部分今张家口市地域存在的空心墩台照片,其中赤城县后城的镇虏楼、龙门所镇盘道界楼、云州乡青虎沟楼、龙门所镇青平楼、独石口镇东栅子楼,就是明宣府镇北路以楼为名的。

空心墩台建筑,大都是“楼”的形制,即下半部为实心土台,上半部为空心房间,形制如“楼”;而以“墩台”命名的建筑,则下部与上部全为实心形制。这些现存的实物说明,明代宣府镇北路确实是以“楼”为名的空心墩台相对密集的区域。(作者:韩祥瑞)

编辑:郝莹玉

审核:胡世海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