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丰田集团与上海签订投资协议,确定将在上海金山区兴建一座雷克萨斯智能工厂。
可别小瞧了这份投资协议,其背后的意义有二:
第一,雷克萨斯将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以独资形式在上海建厂的外国车企,这将进一步巩固我们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中心的地位。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车企向中国聚集,击碎特朗普妄图仅靠关税,吸引制造业回流的美梦。

第二,双方签约的时间非常值得关注,因为这段时间,特朗普一直在叫嚣要给其他国家减免关税,以换取他们与美国一道孤立我们的承诺。
副总统万斯特意跑了一趟印度,许诺转移部分组装iPhone的产线,希望印度能带个头,尽快与美国签订新的贸易协议。
谁料,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日本人率先背刺了美国,选择与我们站在一起,斥资百亿在上海建厂。
如果连日本,这个最铁杆的盟友都不吃特朗普这一套,其他国家的态度可想而知。
那么,丰田究竟为什么会舍弃美国,选择我们呢?
首先是,丰田自身有新能源转型压力。由于点错了“天赋树”,研究了30多年氢能源技术,导致丰田在电动化方面的技术储备不足。
当特斯拉用18个月完成上海超级工厂建设时,日本工程师们还在为电池的良品率焦头烂额。这种代际落差在2023年具象化为残酷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5%,而日本市场仍不足10%。

当下,丰田面临最尴尬的局面是,虽然能造电车,但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不足。
即使日企有“补课”的决心,但相关产业链要在本岛落地生根,至少需要10年时间,其中的空档期如何解决?
最快的过渡方式自然是在中国建厂,到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最成熟、制造成本最低的地方去。
上海金山区提供的更是一个现成的电动化生态系统。
宁德时代的电池模组、汇川技术的驱动电机、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方圆50公里内聚集着138家上市零部件企业。
这种"三小时产业圈"的魔力,可以让丰田的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这正是其在全球电动车锦标赛中弯道超车的最后机会。
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测算——同样产能的电动车工厂,上海的单位生产成本比美国低28%——这还是关税战之前的数据,现在估计50%不止。

反观美国,正在对从加拿大、墨西哥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加税,一位福特汽车的高管抱怨说:为制造一辆完整的汽车,一个零部件最多可在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流动6次,每一次都要交税,这让我们怎么安心生产?
丰田亦然。
其次是,日本人发现特朗普要的不仅是关税、投资,还有防务、汇率、技术转让等一系列的让步。日媒曾评述,如果全盘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相当于签订了第二份《广场协议》。
1985年《广场协议》迫使日元三年内升值86%,直接摧毁了日本电子产业的出口竞争力,索尼前高管至今仍将美国要求的"自愿出口限制"称为"经济切腹"。
而今特朗普变本加厉,进一步要求日本转让技术、增加驻日美军的费用,这种"不平等条约"彻底激怒了日本人。东海大学教授松田智生怒骂:"所谓日美同盟实质就是主仆关系。"
如果这次向美国屈服,单是汇率一项,日元每对美元升值10%,丰田从海外赚回的利润就少10%,这将导致大量在日本国内无利可图的资本只能向美国流动,而重创日本经济。

这种后果,日本政府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所以必须做出反击,但由于主权的残缺,日本又不敢与美国硬碰硬,于是与我们加强合作,是他们为数不多可增加谈判筹码的选择,并借此告诉美国人:你们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有Plan B。
作者: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