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命令秦基伟就地剿匪,陈赓笑言:这回不好再争了

灵薇聊历史 2023-02-23 20:19:14

解放军取得衡宝战役和广东战役胜利后,白崇禧残部败退广西老巢休整扩编。

桂军3个精锐师被四野吃掉后,白崇禧虽然痛惜不已,但仍心存侥幸,认为广西多山,地形复杂,利于组织防御;

再加上桂系惨淡经营多年,广西独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基础比较厚实,只要上下齐心,精诚团结,还是可能打出个新局面的。

纵观历史,桂系哪一次失败不是退回广西老家,又东山再起的。

白崇禧从各军及广西保安部队抽调6个团,重建第7军第171、第172师。另又将当年组建的刘昆阳第124师,拨入第7军建制。

扔下部队逃回广西的第7军军长李本一怕白崇禧枪毙他,不敢回桂林,躲到全州乡下。后经张淦等兵团司令们求情,白崇禧才饶了他,并让他继续执掌第7军,以戴罪立功。

同时,由广西省保安司令部拨了3个保安团,由第48军本军抽调干部,在龙州重新组建被歼的第176师。

只是重建的第7军和第176师形似神非,贋品而已。

桂系确有极强的再生能力,他们通过抓丁拉夫,抽调地方民团和保安团,迅速重建、整补了5个兵团12个军30个师,共达15万多人。

在扩编正规部队的同时,白崇禧又在广西范围内成立了5个军政区,组织起了约10万余人的地方武装。

杂七杂八地算起来,白崇禧集团总兵力也凑有20余万人了,仍然是国民党最大的军事集团。但是,第7军被全歼,这个集团的精气神儿没了。

11月1日,四野指挥机关由武汉抵达衡阳的同时,林彪等人收到了毛泽东10月31日发出的《关于兵力部署的几点意见》的重要指示。

毛泽东明确指出:“在目前三个月至五个月内,四野除完成各省剿匪任务外,如能做到,甲、解决广西问题,乙、修通粤汉湘桂两路(这是极重要的)。”

关于广西战役和进军云南问题,毛泽东也作了进一步的规定:“陈赓、程子华须同时向柳州、南宁动作,方能完成围歼白匪任务。程陈两部何时可以开始入桂作战,望告。”

从这封电报中不难看出,毛泽东迫切希望广西问题尽早解决,四野能尽快腾出兵力来,担当起事关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安危的艰巨使命。

此时,林彪对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运用更加自如。早在10月18日致叶剑英、陈赓并报毛泽东的电报中,林彪即认识到:

“目前,桂林、全州以东、以北,敌我相互距离已较远。我正面部队估计已甚难抓住或抑留敌人。因此,拟先以大迂回抄断敌退云南之路。”

为继续贯彻并完全实现中央军委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案,四野领导人制定了分西路、中路、南路军三路立即挥师入桂、围歼白崇禧集团的计划。

11月4日,即广东战役结束的当天,林彪、谭政、萧克就关于广西战役的部署问题向中央军委报告,决定以9个军30个师40万大军,分三路向广西进军,并具体部署了南路陈赓部的行动:

“第一步先头军十号左右出发,进至今玉林、博白之线,防敌退雷州半岛。尔后,则依情况向南宁前进。”

如敌有退钦州、北海动向时,则向钦州或廉州(合浦的旧称)前进。其余两个军在后策应。”

毛泽东详细研究了四野的部署,于6日作了批复:“同意你们4日12时的作战部署,这个计划是很好的。”

9日,又进一步指出:“我四兵团应着重切断白匪退越南的道路,应尽一切可能不使白匪退往越南。”

广西战役的战前准备工作紧张展开。其时,第13兵团位于湘西南的洞口、武冈地区,第12兵团位于湘南的东安、零陵、祁阳地区,第4兵团位于粤西南的阳江地区。

各部队一面进行短期休整,一面积极进行参战前的各种准备。

11月7日,我军发动全歼白崇禧集团的粤桂边战役。陈赓率指挥部离开广州,经开平到茂名一带指挥作战。

战役开始后,西路军由湖南的洞口、武冈攻占通道、靖县,随后进贵州取黎平等地;南路军向廉江、信宜等地挺进。

此时,二野主力突破国民党军的川黔防线,第5兵团于15日解放贵阳。

白崇禧一看解放军以大兵团推进贵州,切断自己西退道路,业已形成对广西的三面包围之势。正焦急时,蒋介石因海南岛守备兵力不足,同意桂系部队撤往海南岛。

因此,白崇禧决意拼死南进,从雷州半岛杀出条生路,把部队撤往海南岛。

于是,他又重玩1929年蒋桂战争和1936年“两广事变”中对付蒋介石的老伎俩:攻势防御。

他的打算是,乘我西、中路军尚未进入广西之机,令张淦、鲁道源两兵团发动“南路攻势”,企图突破我南路军在粤桂边的防线,占据雷州半岛,取得局部主动。

白崇禧在动员令中说:“此次南路进攻乃我生死存亡的关键,胜利则大量美援立即可获,败则涂地……”

白崇禧以攻为退,准备孤注一掷了。

此时此刻,白崇禧最关心的就是把视为命根的“王牌”张淦第3兵团完整地撤到海南。

在他看来,只要进入海南,就可以与已退入那里的陈济棠、薛岳等粤系将领联合,把海南变成粤、桂两系军人的天下。

21日,白崇禧正式下达了“南路攻势”作战命令,其要点是:‘

鲁道源第11兵团一部占领岑溪及其东北高地,主力由容县向信宜攻击;

张淦第3兵团一部沿郁林、廉江公路向太平圩攻击,并协同余汉谋的第4兵团残部攻占廉江,主力向化县(今化州)、茂名攻击。

白崇禧对此次作战寄予了莫大期望,亲自坐镇南宁指挥,还特意给张淦拍去一封电报,大意云:

贵兵团担任进攻茂名共军,此役是影响大局和取得美援的关键,希全军将士全力以赴,务必攻克茂名,完成任务,重振声威为要。

根据上述命令,国民党军从22日起开始行动。白崇禧随即命令张淦第3兵团、鲁道源第11兵团在岑溪、容县、北流、郁林地区展开。

第3兵团的7、48、126军向岑溪、容县、北流、郁林地区开进;第11兵团的58、125军向信宜地区开进。

逃至合浦、北海、灵山等地的余汉谋部2万余人也回头东进,企图配合白崇禧主力,夹击我南路军突击部队。

白崇禧同时命令其第1兵团和第10兵团在南撤中破坏交通,以迟滞我中路军南进。

敌人的破坏行动虽然给我军制造了重重困难,但挡不住我军前进的步伐。

18日起,我中路大军从正面展开全面攻击。位于全州、东安地区的41军、45军沿湘桂路向桂林攻击。

22日下午,41军123师突入桂林市区,桂林宣告解放。中路军左翼40军部队于19日、21日相继占领富川、钟山、贺县,并以每日30至50公里的速度向梧州急进。

与此同时,我军其他各路部队也进展顺利。南路军于22、23日全部到达作战待机地域。

解放军各部沿湘桂铁路向广西进军

西路军38军151师于24日占领思恩,25日占领桂黔铁路上的东江、金城江两座车站。39军115师于25日攻占柳州。

至此,我军三路大军均已深入广西腹地,形成了对白崇禧集团三面合围的态势。

四野要三面进攻,白崇禧却要一面进攻,两面防守,广西战局骤然紧张起来,一场激战注定要在粤桂边地区展开。

11月22日10时,林彪、谭政、萧克等四野首长向第4兵团、第15兵团指挥员下达发起粤桂边围歼战的命令:

1.桂系部队是有战斗力的,不可轻视。敌人此次行动是他的生死斗争,必然决心死拼,敌现所集中兵力的数目与我军目前所能参战部队的数目相差不远,我军多敌无几。

2.我军决心首先以主力歼灭向信宜前进之鲁道源兵团,然后再歼张淦兵团和余汉谋部。详细部署另电告。

在粤桂边歼灭桂系白崇禧主力的机会终于来了!第4兵团及第15兵团43军将再次承担艰巨的歼敌任务。

可在具体作战部署上,陈赓与四野首长之间又发生了分歧。

22日13时,四野首长致电第4兵团、第15兵团,下达了歼灭鲁道源、张淦及余汉谋残部的具体部署:

决心以第4兵团13军牵制张淦兵团及余汉谋部,以3个军首先围歼鲁道源兵团于信宜及其以北地区,尔后再歼灭张淦兵团与余汉谋部。

为此,第4兵团14军应准备由南向北攻击,15军由东向西攻击,第15兵团43军插到敌后,由北向南攻击。

这一部署,中心原则就是先打战斗力较弱的鲁道源第11兵团,然后再打战斗力较强的张淦第3兵团。

鲁道源

但是,这个指令却令陈赓等人颇感意外:怎么放着从西北郁林、容县奔着茂名来的敌张淦第3兵团不打,倒叫我们舍近求远,往北去岑溪打鲁道源的第11兵团?

廉江是进入雷州半岛的要地,只用一个师来抗击敌一个兵团进攻,第13军主力却北上防堵,这算是哪家的兵法?

其实渡江南下以来,陈赓和他麾下的将领们有一种感觉,认为从两湖到两广,从上到下都过高估计了白崇禧和他的桂军。

尤其是第4兵团的一些军、师长们,不少人都曾在作战总结会议上反思说:

“我们兵团没跟刘邓首长挺进大别山,但都知道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被白崇禧的部队整得很苦,所以我们不敢轻视他。”

“从广东往西走的这一路上,我们都在研究白崇禧的指挥特点、部队素质、将领经历。”

“战术上重视敌人是对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作战观念转换得慢了,没有看到1949年的白崇禧已不是大别山时的白崇禧了,我们解放军也不是大别山里的刘邓大军了。”

“所以仗打得有些过于谨慎。谨慎一过头,就是保守。”

经过慎重考虑,陈赓和郭天民于当晚8时电告林彪、谭政、萧克,建议先歼张淦兵团再歼鲁道源兵团:

1.十三军如以一个师守廉江,受敌三面攻击,如张淦以全力向南突击,廉江防线有被突破之危险。

2.敌如牺牲鲁道源兵团,求得主力自北海出海(该处能泊三千船),未能消灭敌之主力。

3.十三军、十四军自现位置转入新位置须三日行程,是否有贻误战机之危险。

为此,提议是否就现态势首先求得歼灭张淦兵团,然后再歼灭鲁道源兵团。以上是否有当,请考虑,于廿三日七时答复。”

军令如山,部队必须立即出发;军情紧急,如不调整部署,可能影响整个战局。在电报中请求上级限时答复,可以想见陈赓当时的焦急心情。

林彪等四野首长收到陈、郭的电报,仍然坚持原作战方案不变。

24日11时,林彪、谭政、萧克在致中央军委、二野、华中局、华南分局并告陈赓、郭天民、刘志坚等人的电报中,仍然坚持既定方针:

“现我决以十三军留一个师守廉江,以两个师钳制张淦、余汉谋两兵团,集中十四军、十五军、四十三军,求得首先歼灭敌左翼之鲁道源兵团,尔后再歼张淦、余汉谋兵团。”

毛泽东反复权衡两方面的报告,感到陈赓提出的意见有道理。

为协调前线指挥员们的作战指导思想,确保广西战役万无一失,毛泽东在当日16时,就抓住时机在粤桂边歼灭白崇禧部问题,再次以个人名义致电林彪并告陈赓:

林彪同志并告陈赓:

陈赓所率四个军,除一个军仍照陈赓前提部署由罗定、容县之线迂回敌之左侧背外,主力似不要进入广西境,即在廉江、化县、茂名、信宜之线布防,待敌来攻而歼灭之。

24日夜至25日清晨,敌情一夕数变,加上我军电台之间的联络出现了问题,四野前指度过了极其紧张忙碌的一夜。

25日中午12时,林彪在给中央军委和二野首长的电报里报告了敌我态势及先打鲁道源,后歼张淦、余汉谋的理由后,再次表示:“目前仍拟依此计划执行。”

4兵团首长得知四野前指坚持原定计划后不由得大为焦急。第4兵团副司令员郭天民看到复电,甚至不满地说:

“搞什么名堂么,下边的意见他怎么一点也听不进?在我们二野刘邓首长那里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陈赓笑笑:“一个首长有一个首长的指挥习惯,我们慢慢适应。但有意见还是要提,一次不行就两次,这叫争取领导。”

25日23时,陈赓、郭天民再次请示林彪、谭政、萧克,就关于围歼鲁道源、张淦两部的问题力陈己见:

“信宜方面仅敌一二五军及五八军两个军,而宝圩以西至博白之线,敌则控制有三个主力军,并加沈发藻残部,廉江仅三九师一个师(豫西游击队编成,未经过大战)。

在敌环攻下有被突破,因而桂敌主力三兵团有被脱逃之危。

为此,建议我如用四三军及十五军两个军合歼敌一二五军及五八军力量已够,而以十四军、十三军两军钳制敌三兵团及粤敌,以确保廉江。

待北面我两个军歼灭鲁敌后,迅速由北向南协同十三、十四军,合力围歼张兵团。如此不但鲁匪可以就歼,张匪不能逃走,亦可获歼。以上是否有当,即请示复。

其实,到了25日下午,林彪根据敌情的变化,已经改变了主意。当夜10时30分,林彪、谭政、萧克就围歼白崇禧部第七军的部署,已致电陈赓、郭天民:

1. 依据本日黄昏时敌我位置,我十四、十五两军赶不上打鲁道源,因此四兵团应即布置就近首先歼灭敌第七军之两个师。

2.打第七军之作战部署、时间、地点,概由康郭直接命令各军师,同时报我们。

由于通信联络不畅,第4兵团的电台迟至26日清晨才接收到林彪25日的上述电报。

陈赓、郭天民看到命令,松了一口气。他们当即调整部署,命令各部加紧行动,做好歼灭第7军的一切准备。

这次军事部署上的分歧和争论,给陈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回忆这一战役,深感毛主席的英明伟大。”

他还直言:“当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部署。这种部署是违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的。如果按这种部署,白崇禧集团就会从雷州半岛逃跑了。”

这里的“有人”即指林彪,其时为1961年初,林彪当时的职务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由此,更加体现出陈赓正直无私的鲜明个性。

此时,白崇禧还沉迷在“南路攻势”的幻想中,不知陈赓已编织好了围歼的口袋。

11月24日,敌第3、第11兵团的5个军从广西郁林地区向廉江、化县、茂名、信宜、罗定一线出击。26日,张淦兵团先头1个师与我第4兵团13军在化县接触。

当天,敌7军进至茂名以西数公里处地区,遭到扼守在188高地与大发岭的我15军45师、14军41师的坚强阻击。

经6小时战斗,敌军伤亡很大,遗尸400余具,并被我军生俘营长以下400余人。敌48军138师在化县以西的鸡心岭,也遭到我13军前哨部队的阻击。

根据敌军主力已被我阻击于阵地前沿的情况,陈赓根据四野首长关于“集结兵力,进行重点攻击,实行各个击破”的指示,决心釆用在一点上集中力量进行突击的战术:

以13军全部和14军一部,在正面进行抗击,吸引与消耗敌人;以14军主力和15军全部,集中五个师的兵力,从左翼出敌不意进行反击,首先围歼敌7军的两个师;

以43军同时从右翼展开动作,由东向西攻击敌11兵团,求得首歼其先头58军226师。

在瞬息万变的大兵团作战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正是陈赓用兵的一贯风格。

他后来回忆:“为了逃命,白崇禧集团的来势是很猛的。但是我们已做了充分准备,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堵住敌人,绝不能让它逃跑。”

“同时我们估计到逃命之敌虽有一股猛劲,但当它遭受打击又冲不出去的时候,即可能转成溃败。”

“敌人的这个‘南线攻势’,又正好是我们歼灭敌人的大好机会。所以,我们既作了坚决阻击敌人的部署,又作了适时转入反攻,并勇猛追歼敌人的准备。”

27日,敌7军在飞机的配合下,向我军正面阵地发起了连续的猛烈进攻。我军奋勇抗击,顶住了敌人的一次次攻势。

到了下午,7军已成强弩之末,进攻的势头明显下降。与此同时,我43军在桥头铺一带迎歼第11兵团58军,一举击溃其226师,该军不敢抵抗,转头向北面的杨梅圩方向逃去。

这样,张淦第3兵团的侧翼完全暴露于我军进攻矛头之下。

果然不出陈赓所料,敌7军突遭打击后,慌忙向陆川方向逃窜。陈赓见时机已到,立即下令14、15军开始反击。

我军尾随追击,当夜20时攻占宝圩,歼灭敌后尾一部300余人。

眼见局势不妙,张淦急令48、126军收缩至陆川东南,占领阵地,“拒止进犯之共军”,他自己则率兵团部退往博白。

张淦

就这样,仅仅经过大半天的功夫,白崇禧精心策划的“南路攻势”便土崩瓦解。

平心而论,白崇禧从战斗决心到应变部署方面,并没有原则上的错误,且不乏创意。

问题在于他高估了麾下官兵的战斗力,衡宝战役后,桂系这些新拼凑起来的部队,太缺乏战斗力,多数部队均未能按要求推进到位,从而导致这次攻势全部溃败。

多年以后,程思远先生曾为之感慨道:“始知白崇禧裁定的向南行动计划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如果是采取向西行动的话,则第三兵团主力已越过南宁以西地区了。”

敌退我追!林彪得知南路军首战告捷,立即命令第4兵团和43军乘胜追击,大胆猛插,独立作战,各个歼敌,要求第4兵团全力抓住张淦兵团,43军向郁林堵击鲁道源兵团。

各部队接到指示,即刻发起了追歼作战。

28日,43军接连攻占了容县、北流两城,将敌第11兵团58军及第1兵团97军暂1师大部歼灭,只有兵团司令鲁道源化装逃脱。

次日,43军攻占郁林。30日晚,张实杰率领128师382团,在127师一部配合下攻入博白城,将张淦的第3兵团司令部团团围住。

张淦做梦也没想到共军来得这么快,还以为是“自己人”,连称一定是误会,猛听到四面响起“缴枪不杀”的声音,一下就吓蒙了,稀里糊涂地当了俘虏。

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43军连续打掉了敌人的两个兵团司令部,的确打出了四野主力部队的威风。

当我军反击后,白崇禧意识到不可能再由雷州半岛撤退,遂决定改经钦州、合浦逃往海南岛。

11月29日,正当我军全力堵击与追歼张淦第3兵团之际,余汉谋集团的沈发藻所部乘隙进占廉江县城。

同时,残留于粤西一带的敌109军321师,在国民党粤桂边区“剿匪”指挥部中将司令兼师长喻英奇率领下也进入廉江。

喻英奇

30日,13军军长周希汉果断命令所属37、38师回师廉江,歼灭沈、喻二敌。

喻英奇是华南有名的土霸王,曾长期盘踞潮梅地区,做过多年“粤东王”,作恶多端。

在被俘前3小时,他和第4兵团司令官沈发藻在一起,因廉江城东发现解放军侦察分队而发生争执。

喻英奇主张赶快逃命,沈发藻则认为解放军主力在百里之外,主张进攻。

正当两人相持不下时,白崇禧发来一个电报,欺骗他们说张淦部打了大胜仗。其实张淦已经当了解放军的俘虏。

喻英奇接电后迅速转入进攻。突然背后响起枪声,他的人马纷纷四散。

他吓得六神无主,从马上摔下来,迷迷糊糊听见有人问:“你是什么人?”他以为是自己人,便发起脾气:“我是总司令!你们哪里去了?把我跌成这个样子……”

话未说完,抬头一看,面前站的是解放军战士,连忙改变腔调说:“我是一个军官,跌伤了,请帮帮忙吧!”于是,我军战士就“帮忙”把他送入俘虏营。

我军在粤桂边纵队的配合下,经12个小时的战斗,歼灭进犯廉江之敌6000余人。

狡猾的沈发藻则因为从江西吉安撤退开始,一直被陈赓兵团追赶了3000多里,心有余悸,这次见势不好,扭头就跑,率少数残部侥幸逃脱。

这样,第一次粤桂边围歼战于12月1日结束。

在6天时间里,陈赓在毛泽东和四野首长的领导下,指挥第4兵团和第15兵团43军,歼灭了张淦、鲁道源两兵团和余汉谋部的大部,粉碎了敌经雷州半岛逃往海南岛的企图。

同时也为在广西境内围歼白崇禧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桂系主力在博白地区被歼,使白崇禧“持久作战”的美梦成为泡影,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现在他知道再无力与解放军抵抗,唯一的出路就是逃。

前面提到,之前白崇禧曾亲自飞往海南岛,与薛岳、余汉谋商量把桂系撤往海南。

此事上报到台湾,没想到被蒋介石拒绝,因为桂系不是蒋的嫡系,更重要的是白崇禧曾联合阎锡山、张发奎等3次发动过反蒋战争,两次逼迫蒋下野。

蒋介石宁愿让桂系全军覆灭,成为炮灰,也不愿让其逃入海南岛,将来成为心腹之患。

白崇禧走投无路,多次低三下四地与蒋求情,蒋介石才勉强同意他的要求,但又附加了一个条件:白崇禧部必须负责守住雷州半岛,抗拒解放军渡海。

现在“南路攻势”计划破产,控制雷州半岛的承诺成了泡影,剩余的残敌都被压缩在桂西南一隅。

白崇禧万分沮丧、无奈,只得把目光死死地盯住钦州,那里是他的残部剩下的唯一可逃的出海口。从钦州撤往海南成了白崇禧指望的最后的救命稻草。

于是,白崇禧仓促布置总撤退。他命令黄杰第1兵团退至南宁及其以东地区,阻拦解放军南进,掩护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从南宁撤往钦州;

令徐启明第10兵团迅速赶到钦州地区,抢占有利地形,阻止陈赓指挥的南路军西进,保障南撤道路畅通;

令张淦第3兵团和鲁道源第11兵团残部向钦州靠拢,以便南撤海南岛。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将逃敌尽歼于国境线以内的指示,四野首长命令除留15、41军在陆川、博白清剿溃散之敌外,13、14、43、40、45、39军于12月2日分别向南宁、钦州实施猛烈追击。

于是,以钦州为中心的第二次粤桂边歼灭战打响。

我各路大军不顾疲劳,日以继夜地跟踪追击。陈赓回忆:

“这次追歼作战,比阳江、阳春追歼还要猛烈。部队是昼夜不停地前进,很少睡觉,许多指战员的脚上起了一层一层的大泡,不少人腿也肿得发亮。”

“并且,由于连续追歼敌人,行动迅速,指战员都没有领到棉衣,许多同志的单衣也都破烂了。”

“12月的天气里,翻山越岭地追歼敌人,寒冷异常。但是,指战员以惊人的顽强意志,忍受疲劳,忍受寒冷,毫不停息地追歼敌人。”

12月3日,白崇禧命令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直属部队和家属近两万人,分乘400多辆汽车,经邕(南宁)钦(州)公路撤退。

第4兵团13军于12月2日从廉江西进,在粤桂边纵队配合下,连克合浦、北海,5日进抵钦江东岸的银渡,歼敌63军3000余人。

尔后,乘落潮涉水渡过钦江,协同14军于7日晨攻占钦州,截歼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及其直属的3个炮兵团、2个工兵团、1个警卫团和1个补充团,共1万余人,缴获汽车400多辆。

7日,14军40师、40军119师、43军127师和45军133师分别追至钦州以北的小董圩、大寺圩,将徐启明兵团46军、鲁道源兵团残部和国防部突击1、2、3纵队,以及交警3纵队等部近4万人包围。

经激烈战斗,将其全歼,缴获汽车160辆。

与此同时,我13军37师于8日攻占防城、东兴。39军在大塘圩地区截歼敌10兵团残部和1兵团一部,接着又在那晓圩一带截歼敌10兵团一部。第二次粤桂边歼灭战又告结束。

白崇禧万没想到自己的主力部队如此不堪一击,连“长官公署”也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分别在钦州和小董圩被打乱、截歼。

他本人在3日就带幕僚提前由南宁飞往海南,用大把金条求薛岳开恩,租了几十条船,于5日开赴钦州湾,企图接运部队。

他在海上苦苦等了6天6夜,无论无线电台如何呼叫,却听不到丝毫音讯,龙门港一带的岸上始终未出现他的一兵一卒。

我军在十万大山追击敌军

到第七天,他终于认输: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完蛋了,桂系部队也完蛋了,他这个华中军政长官成了地道的“光杆司令”。白崇禧垂头丧气地坐船返回海南岛。

白崇禧见向钦州夺路逃跑的计划又破产了,急忙命令其第10兵团向防城、东兴、上思逃跑,尔后转向龙州,令第1兵团直退龙州,令第17兵团100军向龙州靠拢。

在钦州地区消灭了白崇禧集团主力后,我军立即以39、13和43军一部向中越边和十万大山等地跟踪追击残敌。

11日,我军把五星红旗插到了中越边境的镇南关(今友谊关)。尔后,转向十万大山追击,又截歼黄杰兵团4000余人,于14日解放龙州。

至此,粤桂边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计消灭敌1个长官公署、3个兵团部、13个军部、33个师共17万余人。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黄杰兵团残部万余人没能截住,从宁明爱店逃往越南。

黄杰

其实,对于宁明方向,陈赓早有部署,命第十五军经博白直插中越边界的宁明,先头部队对敌设置的小股阻击部队,总是歼灭了再前进,因此前进的速度慢了。

陈赓通过报话机催他们快速前进,对秦军长说:“用小部队处置敌人的阻击部队,主力部队绕过去迅速前进,再不快走,敌人就outside,(英语出界意)了。”

秦基伟军长立即向下传达也是说:“再不快追,敌人就outside了。”

他们击溃敌第一七一师后,于30日占领陆川县城,12月1日凌晨在博白县与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会师。

这时陈赓命令他率部队继续向西急进,占领宁明、上思,截断敌黄杰兵团逃向越南的去路。

这时,陈赓又接到四野司令部的命令,林彪认为博白、陆川一带桂系溃兵土匪很多,让秦基伟的第十五军留在当地剿匪。

剿匪当然是必要的,但晚两天关系不大;如果部队晚两天赶到宁明、上思,敌人就有逃往越南的可能。

因为毛泽东早有第四兵团“应尽一切可能不使白军逃往越南”的指示,这指示林彪也知道。

郭天民副司令员一见电报又火了,生气的说:

“这又是在搞什么鬼?我们是过路部队,没有兼管军区的任务,怎么叫我们队剿匪呢?他们部队多,可以抽调自己人剿匪嘛!现在应该让15军迅速西进,不让敌人逃往越南啊。”

陈赓思索了一阵笑着说说:“哎,自从归林彪指挥以来,已经争了两次,这次不是原则问题,不好再争了。”

“剿匪也是党的事业,就叫十五军留下剿匪吧!咱们给十五军堵截黄杰兵团的任务,林彪也知道,他会派部队到那里去的。”

接着他向秦军长发出指示:剿匪就要认真地干,你们就将博白地区张淦兵团的散兵游勇和土匪流寇一网打尽吧!

秦军长认真执行命令,由于部队高度分散,他用报话机直接指挥到团和营,嗓子都喊哑了。

而黄杰第1兵团仅第14军残部及第97军先头部队,由宁明、凭祥逃出国境。

连同由隘店出境的张湘泽第126军残部和谭何易第46军残部,共约3万国民党军队逃入越南。

这股溃兵入越后即被法国总督解除武装,全部送到暹罗湾的富国岛。国民党外交斡旋到1952年,这股溃兵才得以运返台湾。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