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日,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住的窑洞里。纸、笔、墨、砚已经摆好。
他要为中央军委起草给刘伯承、邓小平、粟裕、陈赓等人的电报了。
他穿一身厚实的灰色棉军装,更显得身高体大。下笔之前,他习惯性地喝一口浓茶,留几片茶叶在嘴里慢慢嚼着。他把要写的内容,先梳理一番。
前些天,陈赓曾向军委发电报,建议袭击占领郑潼段铁路沿线几个县城,造成威胁郑州之势,调动敌人裴昌会兵团出援,消灭援敌,相机攻占洛阳。
2月28日,陈赓又向军委发了个电报,建议他们兵团加上陈唐兵团共10万大军,造成威胁洛阳之势,调动敌人来援,然后歼灭援敌,乘机向郑州、洛阳扩大战果。
电报最后说,“如此,则洛阳有极大收复之可能。”

陈赓是眼力极好,善于判断,办事扎实的一员良将。没有把握的话,从来不说。毛泽东知道他的脾气,对他这个威胁洛阳,歼灭援敌,趁机收复洛阳的建议很重视。
几个小时前,刘伯承、邓小平也向军委发来急电。他们报告军委:“谍息:三月上旬孙元良兵团及十八军均休整,五军又在荷泽地区清剿,此为我陈唐、陈谢作战之良机!”
“谍息”两字,看似平常,实在不简单!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努力建立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统一战线,蒋介石众叛亲离,很多国民党阵营内的军政要人,和共产党有秘密联系。
他们在为“国府”“运筹帷幄之中”时,经常把重要军机密告共产党,让解放军“决胜于千里之外气因此,“谍息”是十分准确的,良机不能错过。
党中央、中央军委留在陕北的三位核心决策者,及时开会,进一步研究中原战场的作战方向。

中原战局对共产党太有利了!去年秋,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呈“品”字形摆开,互为犄角,像三把尖刀,插进蒋介石的软腹部,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现在,这三路大军,48个旅40万人,已经站稳脚跟,越战越强。半年前,是国民党军队追着共产党军队打。
现在,倒过来了,是共产党的解放军,追着国民党军队打!”
提到陈士榘等人进攻洛阳的建议,三位决策者都认为是一着好棋。一来这是乘虚歼敌之良机,不可错过。
二来洛阳一打响,紧逼刘邓主力的敌人必然前来增援,这样可以掩护刘邓主力休整。
三来彭德怀的部队眼下正在进行宜川战役,胜势已定。可以配合彭德怀,乘胜南进。
此刻,毛泽东的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原地图:

洛阳位于河南西北部,距离陕西、山西、河北都比较近,北可通幽燕,南可达江汉,西控千里关中,东邻齐鲁江淮。
洛阳是陇海铁路上的重镇,是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扼守着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
饱读古书的毛泽东,想起了一句古人名言:“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毛泽东知道,国民党军队1948年的作战方针,是把中原作为“作战重心”。
蒋介石害怕继续在国民党统治区打仗,恨不得一夜之间把解放军赶岀中原,把战场推向解放区,以便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利用国民党统治区的人力、物力,去抗击解放军。
毛泽东吸了一口烟,在心中暗笑:
蒋介石呀蒋介石,你的算盘再精,还能精过共产党!我今年偏要把战争继续引向“国统区”,在洛阳地区布置的这一仗,是1948年在中原大地射向国统区的头一炮,看你奈我何!

说实话,毛泽东此时对陈唐、陈谢两兵团能否拿下洛阳,尚无把握。他怕他们兵力不够。
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从来不把夺城占地摆在首要位置。
对于洛阳这样的中等城市,拿得下更好;一时拿不下,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夺取,也可以。
想透了,毛泽东就挥笔疾书,在电报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陈唐并指挥陈谢主力,三四月举行陇海郑潼线作战,开始第一阶段打郑洛段,相机攻取洛阳
“相机攻取洛阳”六个字,决定了洛阳守军的命运。他们大难临头了。
“相机攻取洛阳”的电报,喜坏了陈赓!他早就心里痒痒想取洛阳了,可那时候毛泽东不让他打,他只得收起那份心。
陈赓率领的这支大军,由他与谢富治领导。人称陈谢集团、陈谢大军或陈赓兵团。当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来属中原野战军的序例。解放战争中,一直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下辖第4纵队、第9纵队、太岳22旅以及孔从周率领的刚起义不久的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
1947年6月下旬,党中央电召陈赓到陕北参加重要军事会议。
在定边县小河村这个普通的小乡村召开的这个会议上,党中央决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大军,挺进中原,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开会期间,毛泽东和陈赓同住一个院子,常在一起散步谈心。
陈赓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令他去豫西“钻空子”的那番话。
毛泽东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定搞得蒋介石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堵;

胡宗南被牵扯在陕北,脱不出身。豫西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师出豫西,好好钻钻这个空子,收获一定蛮大的,战略意义一定蛮大的。
陈赓知道毛泽东所说“钻空子”的含义,就是避实击虚,攻敌不备,出其不意。
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陈赓是湖南湘乡人,相距不远。
小时候,13岁那年,陈赓到离家20里路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五年前,毛泽东也在这里上过学。论起来,两位是校友。两个校友用湖南乡音交谈,倍觉亲切。
毛泽东风趣地对陈赓说,你和蒋介石有“不解之缘”啊!过去,你救过老蒋一命,他不报恩,反而要抓你。
如今,该我们“抓”他了。你见空就钻,这里咬一口,那里咬一口,吓也要把他吓疯!
陈赓与蒋介石,确有“不解之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陈成在黄埔一期当学生,蒋介石是黄埔军官学校的校长,两人有“师生”之缘。
在第二次东征的一次战斗中,总指挥蒋介石带领的那支部队打了败仗,他身边的人纷纷逃命,总指挥成了光杆司令。
眼看敌军潮水般涌来,蒋介石如果不自杀,就要当俘虏。他吓得两腿直打哆嗦,路也走不动。
正在危急关头,当时当连长的陈赓,连忙背起蒋介石往后撤。又命令自己的连队,拼死阻止敌人追击。
陈赓用尽平生力气,把蒋介石背到一条河边,送上船,在安全地方安顿下来,蒋介石才捡了一条命。
他与陈赓,从此又多了一层“救命”之缘。

此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分裂。共产党的忠诚战士陈礙与蒋介石,结成了“敌我”之缘。
1933年,陈赓到上海治腿伤,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抓住,关进了监狱。他成了蒋介石的“阶下囚”,两人又多了一“缘”!
蒋介石想逼陈赓投降叛变,使尽了手段。
先来硬的,严刑拷打。特务们对陈赓使用了灭绝人性的电刑,戴上脚镣手铐,关进又黑又暗的牢房。
硬的不行,又诱以高官厚禄。蒋介石亲口对陈赓说:“只要你过来,愿意带兵,可以随便挑选一个师当师长。”
陈赓轻蔑地说:“我不会做你的官。今天我落在你们的手里,要打就打,要杀就杀,对我不要有任何幻想,‘
蒋介石想杀,又杀不成。宋庆龄亲自出来干预,她厉声斥训蒋介石:“不是陈赓从枪炮下把你背出来,哪有你的今天?现在你要杀他,你天天说的礼义廉耻哪里去了?”

青年宋庆龄
蒋介石虽然不敢杀陈赓,却也不愿意放。他想终身囚禁他,就像对待张学良那样。
陈赓比张学良运气好。他按照党的营救计划,有天夜里逃出了牢房。
残酷电刑和脚镣手铐留下的伤疤,又使蒋介石和陈赓之间增加了一层“缘分”。
与蒋介石有“不解之缘”的陈赓将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1947年8月22日,率领他的集团,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到处钻空子打胜仗。
要坚持“钻空子”的方针,有时也难。
陈赓部队横渡黄河后,连夺四城,歼敌4800人。打下的新安县城,距洛阳仅仅30公里,先头部队已经进抵洛阳西北城郊的上清宫地区。陈赓想顺手牵羊,直取洛阳。
这时毛泽东连续给陈赓发来电报,指出洛阳地区,敌所必争,不应使用主力。主力应向西,歼灭分散守备之敌。

尽管对此不解,但陈赓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掉头向西,这里吃敌人一个营,那里吃一个团、一个旅,在半个月里,歼敌陕东兵团3万多人。
1947年10月初,陈赓率部追击残敌,第二次直逼洛阳城郊。
这次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他的部队攻入了洛阳西郊的七里河村,歼敌206师2个营。接着突入西宫,攻占3座兵营。
继续前进,攻入了西关,直逼洛阳城根。解放军的战士们,已经看到了在城头上抱臂缩肩的国民党军的哨兵。
陈赓再次向中央请示打洛阳,结果毛主席依然否决了这一动议,命令陈赓再次掉头向西,横扫郑州和洛阳之间的反动武装。
两次向西作战,陈赓共计歼敌5万余人,占领城镇23座,重建了鄂豫陕根据地。
向西作战的胜利,使陈赓更加感觉毛泽东指挥的英明:如果只以他一兵团之力攻洛阳,虽然敌人援军还未赶到,但并无必克的把握。

即使打下来,也不能巩固。敌人东西两路援军一旦靠拢,还会遭到夹击。
而陈赓两次驰骋豫西,大量歼敌,不仅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为下一步打洛阳提前扫清了外围障碍。
想到这里,陈赓不由得向谢政委赞叹:毛主席虽然人在陕北,但对战场形势看得比我们远。
只是陈赓在洛阳周边横扫千军,吓坏了206师师长肖劲,这个胆小鬼连连发电报向蒋介石告急求救兵。蒋介石又气又恼,撤了肖劲的师长一职。
1947年11月底,古都洛阳。青年军第206师的一个操场里,正在举行新老师长交接大会,会议的宗旨不外乎欢送老师长,欢迎新师长。
操场上临时搭了个台子,台子的后方挂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国旗”和蒋介石身着戎装的半身像。
台子的前面放着一排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排大官,大官们的中间是两个更大的官——小而瘦的是新师长邱行湘,胖一点的是老师长肖劲。

台子的下面,站立着近万名小官和士兵,把操场装满了,一片黄颜色。
天气不阴不阳,太阳一会儿岀来,一会儿躲进云层;冷风吹一阵停一阵,叫人感到一阵寒一阵暖。在这种天气里,得意的人倍觉舒畅,倒霉的人更添烦恼!
邱行湘是个得意者!他,江苏溧阳南渡镇邱家桥一个普通农家的儿子,苦斗20余年,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青年军一个整编师的师长,坐上了洛阳主将的宝座。
好些年了,他一直给别人当副手,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自己的才华和胆识,难得充分发挥。
今后就不同了,一师之长,指挥一切,调动一切,天生我才终有用,大展鸿图的时候到了!
他抬头望天,觉得刚钻岀云层的太阳格外亮堂。一阵冷风吹来,台下的官兵直缩脖子,他丝毫没有冷的感觉,反倒觉得凉风拂面,如坐春风中,通体舒服透了。
肖劲是个倒霉者。他,一个留学德国的高材生,熟读过德文原版的《战争论》,今天倒要把师长的大印交给粗通文理其貌不扬的小矮子!

肖劲
真是不甘心!阳光刺眼,寒风刺骨,他打了好几个寒颤,巴不得会议早点收场,早点离开已不属于他的206师,早点离开令他大丢面子的洛阳。
他东张西望,望见了蒋介石头像,一股怨恨之心,油然而生。
他觉得蒋介石做事太不公平了,太没人情了!我肖劲这个黄埔六期生,对你校长也算是忠心耿耿了。
自今年夏季解放军陈赓兵团渡黄河以来,你要我率领206师跟着陈赓部队的屁股东追西堵,指挥我去哪我就去哪,从没违抗过,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虽说在山西运城、河南陕州连续吃败仗,这能怪我吗?在中原战场吃败仗的不只我一个,为什么単単撤我的职?
想到这,他不满地盯了蒋介石像一眼:要怪,首先得怪你自己!想打解放军,总是追不上;解放军打国军,国军跑不脱。
沙土集一仗,把五十七师打没了,从师长到伙夫、马夫无一漏网。陕县一仗,打没了十五师一个旅,打没了自己206师第二旅旅长蒋公敏和二团千余弟兄。

前个月在伊阳附近,自己又损失了千余官兵!这个月在郑县,十五师剩余的2000人也打没了,师长武庭麟当了俘虏。
像你这样指挥打仗,再多的军队也会打光的。
你蒋介石不检讨自己战略指挥失当,反而撤了我的师长,真是岂有此理!肖劲越想越气,他板着脸,撅着嘴,旁若无人,不跟新来的师长多说一句话。
老师长不理睬自己,邱行湘毫不介意。说心里话,他根本就瞧不起这位“常败将军”。
刚才,他也回头看了一眼蒋介石像。这副毫无表情冷冰冰的面孔,平常见了,索然无趣。今天觉得威严之外,还有一种特别亲切之感。
对这位61岁的老人,他心底里升起了一股强烈的感激之情,感谢他对自己的器重、信任和栽培!

他从旁人口里,知道了委员长让自己当青年军师长的内幕。
国共打了一年多仗,共产党越战越强,国民党越战越弱,国民党的军队,几乎每一个军都被解放军全部或一部消灭过,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军了。
转入战略防御之后,国民党军队已经到了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的危急关头。为了扭转危局,委员长把青年军拉上了第一线,并且毫不手软调整青年军的指挥员。
像肖劲这种留过洋但不会打仗的书呆子,撤了下来。换上去的,是有带兵和作战经验的强悍之将。
委员长挑来挑去,筛了又筛,第一、二个师长挑的是别人,第三个师长挑的就是他邱行湘。
委员长看中他从黄埔毕业以来,对“校长”忠诚不二,死心塌地;看中他身经百战,作战经验多;

看中他从内战以来不像别的将领那样畏缩不前,指挥打的仗,还算败少胜多;
看中他在四平街争夺战中,有股蛮劲,敢于和解放军死拼。
想到此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田,他在心里默默地说:“知我者,委员长也!”
他一定要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像洛阳.这种兵家必争之地,共产党是非争不可的,早晚必有恶战!要守洛阳,就需要我这种个性强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真是舍我其谁、非我莫属!
他觉得,还应该感谢主管二线兵团的汤恩伯,是他帮助委员长下决心,最后选定自己的。
还有什么人要感谢呢?邱行湘看了看身旁的前任师长肖劲,还得谢谢他。
如果肖劲不是连战皆败,使委员长丧失了对他的信心;如果肖劲不贪污,不谎报损失,不盗卖武器,把自己搞得臭名远扬,委员长怎么会撤下他换上自己呢?

他觉得好笑,当然,只能在心里暗笑。
按照会议议程,该新、老师长讲话了。肖劲做的是官样文章,言不由衷地夸耀邱行湘年轻有为,指挥有方,得此良将,实为206师之幸……等等。
台下官兵的反映平平,看得出大家不太喜欢他。
该新师长邱行湘讲话了,他觉得自己在讲话中应该强调两点:
第一,是委员长令我来的。第二,我要率领大家去打胜仗。那第一点,是告诉大家,我的来头很大,直接通天,可以提高威信,便于今后指挥。
第二,那第二点,为的是扫除官兵的失败心理,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果如所料,邱行湘的就职宣言效果还算好。他刚说完“委员长令我来洛阳”,台下就响起了一阵稀落的掌声。

那些老打败仗,长期被失败情绪困扰的官兵,听到邱行湘今后要率领他们打胜仗的许诺时,像吃了兴奋药一样,好些人按捺不住,欢呼起来:“好!”“好呀!”“跟着邱师长打胜仗!”
邱行湘非常满意台下的反响,又是点头,又是挥手。
不高兴的是肖劲,离开会场时,他阴阳怪气地对邱行湘说:“祝你马到功成,官运亨通!”
邱行湘明知是讽刺,也不去理会,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赶快着手治理他的青年军,赶快做好守城的准备。
洛阳的周围就有解放军,陈赓部队就在离此不远的襄城、禹城,随时都可能兵临城下。
新、老师长交接会上,邱行湘的一句“委员长令我来洛阳七引得一些官兵拍起巴掌,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青年军,原是委员长蒋介石一手培植的,长期的个人崇拜教育,使委员长树立了绝对权威,成了官兵必恭必敬的神。

官兵为表示拥护之意,一听到与“委员长''相关的话,都要有所表示。
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为了应付当时的局势,提岀一个口号:“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知识青年当兵从军。
主意既定,说干就干,随即成立了“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蒋介石指定一些党政军的头面人物何应钦、吴铁城、白崇禧、陈果夫、陈立夫、康泽、徐思平等为常务委员。
接着,在重庆隆重召开知识青年从军会议,国民党和三青团的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会议。
蒋介石亲自到会讲话,强调青年从军的意义与重要性,讲了自己少年从军的经过,吹嘘“当兵为生平最快乐之事”。
他还当场指定自己的两个儿子蒋经国与蒋纬国,首先应征从军。
蒋介石的“带头作用”还真管用,有些大官当场宣布,要把在美国的儿子召回来当兵。

那更激进的,虽然年过百半,一把胡子,明知自己不是当兵的料子,也毅然签名从军。
当时,蒋介石成立青年军的目的,一是为了应付前线作战急需,当时日军已经长驱直入,攻到了贵州独山,陪都重庆受到震动,需要组织新军。
二是为了在政治上与共产党争夺青年,当时许许多多有志青年,都跑到抗日圣地延安去参加八路军,或者到江南投奔新四军。
成立青年军,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全国青年拉到国民党这边来。
三是为了把青年军办成一个训练干部的大学校,重建“黄埔精神”。创立一支忠于蒋氏的“近卫军”,为将来大规模扩军、反共打内战预做准备。
蒋介石指定两个儿子参加青年军,表面上是“以身作则”,实质上是让他们去控制青年军。
特务头子康泽,原以为蒋经国不懂军事,蒋纬国资历太浅,顶多当个少校营长。

康泽
青年军政治部主任这个重要职位,除了他这个既懂政治又擅长军事且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来担当之外,别无他人了。
没想到,等到宣布时,青年军政治部主任归了蒋经国。康泽大失所望。专门搞情报的特务头子,对与自己命运相关的情报,竟然大错特错。
为了鼓励知识青年参加青年军,提出了各种优待的条件,主要是:复员之后可以免考、免费升学,可以优先安排就业,大学生可以公费留学。
这些优待条件对于广大失学失业青年来说,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
那年代,经济不发达,兵荒马乱,找个工作实在困难。对于大多数知识青年来说,毕业等于失业,十年寒窗,白费功夫。
如今碰到这么好的机会,只需当两年兵,就可以升学、就业、留学,对于那些走投无路的人,虽然说扛大枪太苦,也是一条岀路啊!
再者,还有抗日卫国精神的感召。所以,当时报名的人很多,到年底共达12万人之多。

青年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先后成立了9个师,这邱行湘的206师,就是1945年1月,招收河南、陕西、甘箫、青海等地的失学失业知识青年组建的。
青年军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大多数是初中以上的水平,还有不少是高中生和大学生。
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牢牢地控制着青年军。青年军的师长,由蒋介石亲自挑选,多半是他的亲信陈诚、胡宗南推荐的。
青年军的团长,由嫡系部队挑选少将级军官担任。团以下的干部,挑选那些所谓优秀者,到青年军的干部训练团受短期的训练后,选派到各师任用。
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宣讲“领袖言行”,为蒋介石吹嘘,灌输绝对服从委员长的思想。
蒋经国作为青年军的政治部主任,掌握了青年军政工的全部人事。各师的人事调动,事先要通过蒋经国。

各师的新闻处长(也称政工处长)必须通过蒋经国,才能由国防部新闻处委派。
他还直接拉拢青年军各师长,与他们称兄道弟。这些师长一到南京,他总要亲自招待,陪游风景名胜,共进山珍海味。青年军各师师长,也以攀上“太子”为荣。
蒋经国控制青年军下级官兵,也有一套办法。
他在自己领导的三青团中央干校里,成立“青年军政工干部训练班”,自己当主任,学员都是从大专院校来从军的大学生,毕业后担任连级政工干部。
蒋经国也注意在士兵中培植骨干。从每班士兵中,选出一二名驯服听话的,组成全团的“小组长训练班”。
经过一个月训练,回到各连担任学习小组长,了解其他士兵的思想情况,及时向连排干部打“小报告”。
师的政治部从每排士兵中,各选出一二名特别驯服听话的,组成师的“康乐干部训练班”。

经过一月训练,回连协助连政工人员,了解全连士兵的思想动态,同时搞点文化娱乐活动。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6月,第一批青年军大部分复员。其中一部分“佼佼”者,留下来编成教导团或教导营,准备担任第二批青年军的班长或副排长,一律以预备军官对待。
内战爆发后,1947年7月,蒋介石感到兵力严重不足,亲自在庐山召开青年军干部会议,决定立即征集第二批知识青年。
邱行湘的206师的3000余新兵,就是陆陆续续从西安、郑州、开封、许昌招来的。这时的青年军,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蒋介石培养预备军官的学校,打内战的工具。
青年军是蒋介石父子掌握的政治性很强的的军队,怪不得世人都戏称它是“御林军”“太子军”“近卫军”。
在这样的军队里,不亲蒋是混不下去的。难怪一些官兵,一听到邱行湘说“委员长令我来洛阳”,就使劲鼓掌。

这掌声,一半是讨好邱行湘,羡慕他是蒋介石的宠将;另一半是向别人表白,瞧,我也是拥护委员长的!
邱行湘悟出了这个道理,此后在206师常常打出委员长的旗号,动不动就来一句:“委员长令我••…•”,“委员长要求我……”,“委员长要我……”
在他嘴里,“委员长”成了口头禅。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邱行湘一心想治理好前师长肖劲留下的烂摊子,让206师的面貌焕然一新,今后不再老吃败仗,特别是为了固守洛阳,他大大地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调整人事,安插亲信。
“一朝天子一朝臣”,邱行湘调整内部人事的原则,是把“既亲蒋又能打仗”的人,自己信得过的人,安排作指挥骨干。那些自己看不上眼的,那些前师长的红人,一律调走。

这个用人原则在有些人身上露出了矛盾。他们不是“两全齐美”,虽然亲蒋,却并不见得特别能打仗。
206师的三朝元老赵云飞,就是这种人,他虽然出身东北军,但没有正儿八经上战场打过几仗,作战经验少。
不知什么原因,蒋介石却对他熟悉,颇得信任。为此,邱行湘还是把他从第一旅旅长调升副师长。当时新的第一旅旅长未到职,仍由赵云飞兼任。
盛钟岳也是这么个人,他与蒋介石父子有直接联系。比起赵云飞,更无作战经验。邱行湘让他任第二旅旅长。
邱行湘也有他的难处,对于赵云飞和盛钟岳不这么安排,怎么向蒋介石交待?又怎么表现岀自己对蒋介石的忠诚?
所以,邱行湘那条“既亲蒋又能打仗”的标准,实际上“亲蒋"是主要的,“能打仗”是次要的。

蒋经国给邱行湘派来了一个新闻处长,掌管206师的政工大权,此人叫赖钟声,不可不提。
赖钟声是山东烟台人,长得高大俊秀。1942年的大学毕业生,学的是土木工程。1945年响应蒋介石的号召,以工程师的身份参加青年军。
参军之后,被选送蒋介石当校长、蒋经国当教育长的国民党中央干部学校培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受到赏识。
他与同学王升、李焕一起,成为蒋经国的得意门生。1946年,他被委任为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万县青年职业训练班的代主任。
1947年底,调任206师的少将新闻处长。赖钟声只有短短两年多军龄,只因投靠了太子,就一步登天升了少将,叫他好不得意!
邱行湘与赖钟声都是蒋氏父子的爱将,都心甘情愿为蒋介石死守洛阳,都有建功升官的强烈欲望。

因此,两人一见如故,配合默契。一个在“武”上使劲,一个在“文”上努力,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把个206师折腾了个够。
第二把火,是修筑防御工事,抢粮藏粮。
说起来,蒋介石对洛阳的地形也有些研究。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而蒋介石与国民党政府则仓皇迁都洛阳,在洛阳住过一段时间。
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签字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而把洛阳作为“行都”。
蒋介石既然把洛阳作为“陪都”和“行都”,自然要考虑洛阳的防御问题。他住在洛阳的那些日子里,免不了要走走看看,熟悉地形,研究布阵之法。
蒋介石曾指示邱行湘,洛阳的邙山、龙门、西宫(也称西工)、飞机场,都非常重要,要重点守备。

洛阳邙山
邱行湘花了几天时间,带着随从人员和旅团主要指挥官,实地察看洛阳四周地形,又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研究,最后还是没有按照蒋介石的意见制定防御作战方案。
为什么?
第一条,兵力不够。
邱行湘刚接手的时候,206师只有3个团的兵力,后来陆续招了3000新兵,才扩充为6个团。第五团还有官无兵,是个空架子。要防守偌大的洛阳城,这点兵力是紧巴巴的。
邙山是城北的高地,有险可守,占据此山,可控制半个城池。龙门位于城南13公里,扼守伊河两岸,是解放军进攻洛阳必经之路。
占据龙门,可屏障南部城池。可是,若把相当兵力放在邙山、龙门,守城的兵力就不够。
所以,为了不分散兵力,邱行湘决心不守龙门、邙山,只在龙门摆了少量地方保安部队。

第二条,兵员素质差。
青年军都是学生兵,吃不得苦,受不得累。以“御林军”自居,将悍兵骄,纪律松弛,训练差,军事素质低下。
这个206师,去年5月被解放军歼灭2个营,9月又被歼1个团,被歼的营、团刚刚补齐,新兵多。
用这样的兵去固守龙门、邙山,打野外阵地战,肯定靠不住。
青年军的优势是政治性强,比较顽固,不易缴枪。邱行湘明白,这般素质的兵,只适于集中一起,依靠坚固工事作战;
邱行湘别岀心裁,决定建立一个全城堡垒化、火力覆盖全城的“小而坚”'的防御体系!
他要建立三道防线,到处修堡垒、挖地道,实现洛阳堡垒化。

至于火力,邱行湘也想得很美妙,让三道防线的火力互相支援,织成一张庞大的火网,把洛阳城严严实实包裹起来,让飞鸟也难以飞过!
邱行湘的这套规模庞大的防御体系,确实算得上是一种时新东西!
国民党军队很少搞过大的防御工程,共产党的军队也从来没有碰到过。只有邱行湘才想得岀来。
他在东北四平街修过堡垒,他在天津设计过防御体系,他研究过山西运城国民党军队的守城经验,他把这些经验结合起来,用在洛阳。
邱行湘细心察看过洛阳的土质,坚而有韧劲,最适合挖壕沟、修堡垒。
邱行湘记得,30年代中期,国民党军队“围剿”中央苏区的红军,连打四次大败仗。
后来,德国顾问塞克特提岀“堡垒政策”,步步为营,为蒋介石采纳,才在第五次“围剿”中击败红军,逼得红军进行万里长征。

13年后的今天,邱行湘想要依靠洛阳的无数堡垒,坚守十天半月,配合来援的外围兵团,聚歼进攻的解放军,创造新的奇迹!
如果成功,推广于东北、西北、华北、中原各个战场,国民党军队依靠这个新战法,从此扭转颓势,转败为胜,那就是邱某人对国民党的盖世功劳了!
建立“小而坚”的防御体系,关键是构筑工事。在此之前,前师长肖劲请美国顾问团作指导,在洛阳修了不少工事。
邱行湘在原有工事的基础上,根据洛阳城内外各处的不同地形地貌,设计了不同的工事构造图纸。
他的新闻处长赖钟声也出了不少力,赖钟声原是名牌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设计绘图,原是他的拿手戏。
关键的关键,是筑地堡、挖壕沟、挖地道。那护城壕,要加深加宽,深要5公尺,宽要5公尺,绕城一周,得挖岀多少土呀!

那核心阵地,也要挖一道又深又宽的外壕,绕洛阳中学一周,得挖岀多少土呀!城外的各个独立据点,也要挖外壕。
那些密密麻麻的“梅花堡"“三角堡”“伏地堡”,都深入地下,都要挖洞。
此外,还要挖无数条交通壕、地道,纵横交错,把四面八方的据点、地堡联接起来。全部加起来,多大的工程量呀!
邱行湘像催命鬼一样,逼着士兵挖工事。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星期天不休息,过年不放假。
他每天带领参谋卫士,到施工现场巡视,看见偷懒怠工的,轻则斥训,重则打骂。
当然,打人是用不着师长亲自动手的,只要他看着不顺,使个眼色,手下人自然有人上去打耳光、踢屁股。
青年军的士兵,原本都是学生,很少搞体力劳动,个个细皮嫩肉,有些人还年纪很小,一副娃娃像。

他们哪里受过这种累?一天到晚挖土不止,没几天手上就起了血泡,长了硬茧,个个叫苦不迭,骂爹骂娘。
有些受不了开小差的,抓回来就打个半死。满怀怨恨的士兵们,给邱行湘起了个外号——邱老虎。
有一次,邱行湘亲耳听到背后有人叫他“邱老虎”,他并不生气。心想,慈不掌兵,你别怪我心硬,要想守住洛阳,我不能不铁石心肠!
修工事仅靠士兵是远远不够的。邱行湘又发出命令,抓了数千个乡下农民,用枪逼着他们挖土打洞,苦干了三四个月。
那些农民既不得工钱,又要自带口粮,还要挨打受骂,苦不堪言。又饥又累又病,死了不少。
守城不能无粮。邱行湘派出部队,实行武装下乡征粮。当时物价飞涨,国民党政府的法币,严重贬值,几乎是废纸。

说是征购,实际上是抢粮,士兵端着枪,走到哪抢到哪,把洛阳附近各县,抢得十室九空。
总共抢了百万多斤粗细粮食,把城里的大小仓库,装得满满的。
那些征粮的士兵,趁机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群众怨声载道。1948年2月过春节的时候,黑石关一带的农民,连红薯都没得吃,只能咽草根树皮。
提起洛阳的“邱老虎",群众都恨得牙齿格格响,盼望解放军早日来打虎!
邱行湘从早到晚不是督促修工事、布置抢粮,就是视察阵地。豪华的公馆不住,晚上睡在办公室,以便随时处理情况。
赖钟声为了表示以师长为榜样,也在办公室放张床,跟邱行湘睡一个屋。这么朝夕相处,两人交情日深。
回过头来,再说邱行湘的第三把火。第三把火,是强化训练,严厉管制。

邱行湘是黄埔五期的学生,研习过孙吴兵法,自然懂得“用兵之法,教戒为先”的道理。他记得一本兵书上讲过,军队不经过反复训练,百不当一;反复训练后再使用,一可当百。
邱行湘在大修工事的同时,分出一些时间,加紧训练士兵。
不外乎练射击、练刺杀、练战术、练夜战。不管天寒地冻,强令摸爬滚打。士兵稍有违抗,军官便拳脚相加。被打得屁滚尿流的,天天可见。
邱氏练兵之法,有特别之处。
他让各个连队展开练兵比赛,三天两头搞评比,练得不好的连队,去练得好的连队参观学习;练得好的连队,向练得不好的连队介绍经验。这一招是向解放军学的。
他亲临练兵场示范表演。别看他个头小,可是摩身有劲,臂力过人。枪法准,尤善刺杀。

他为了推动官兵操练的情绪,心血来潮时,就找几个人高马大的士兵跟自己练对刺,几个回合,总能击败对手。
这一招是向蒋经国学的。蒋经国办三青团中央干校时,往往在寒冷的早晨,光着膀子带着青年们跑步,颇得部下好感。
他看到士兵缺乏作战经验,就在全师抽调200个士兵成立军士队,当作基层干部训练,训完后回各单位充当骨干。
这些士兵看到了提升干部的希望,自然会更加卖命。这一招是邱行湘的独创。
思想教育全靠赖钟声了。前面说过,这位新闻处长是蒋经国太子的得意门生。他有专门的电码密本,有专门的电台,可与蒋经国直接联系。
赖钟声有干宣传工作的特殊天分和才能,他擅长演讲,口似悬河,言词夸张,煽动性强。
看他如何夸张吧!

电视剧特赦1959中的叶立三,原型就是赖钟声
蒋经国有一次对赖钟声说,国共势不两立,我们要战斗到底,就是到喜玛拉雅山打游击,也决不投降。
赖钟声把蒋经国的话当作圣旨,到处宣传,并加以发挥。蒋经国只说到喜玛拉雅山打游击,他还要加点儿码,激昂地说,就是到喜玛拉雅山的最高峰打游击,也决不投降。
他也不想想,世界上有几个人能爬上喜玛拉雅山的最高峰?
有一次赖钟声问邱行湘,守洛阳,到底能守几日?邱行湘本想说,十天半月吧,又怕他丧失守城信心,就故意往多里说,告诉他可以守一个月。
一转身,赖钟声又加了码,在他办的周刊《革命青年》上,亲自写中鼓吹文章,声言坚守洛阳三个月不在话下。
206师建立较晚,大部分第一批应征的士兵尚未复员,役时,一部分“老兵”闹复员,引起很多人思想波动。
赖钟声立即密冬各连成立“防奸小组”,明查暗访,分化瓦解,抓了几个带头闹复员的,严厉惩罚,就没人敢吱声了。

邱行湘与赖钟声的军事、政治训练,特务控制,在短时间内,确实使206师的战斗能力有了较大的起色。他们盼望时间再充裕一点,工事再修坚固一点,军事技术再熟练一点。
可是,他们来不及了,留给他们的时间已不多了。
因为,毛泽东的眼光,已瞄准了洛阳!
两次打洛阳未能如愿,这一次毛泽东发岀指示可以打洛阳了,这叫陈赓如何不喜!
到结尾,笔者想再提毛泽东的神机妙算。3月7日,毛泽东向“两陈”发出急电:同意“迅速对洛阳及洛郑线发起攻击”,并“希望能于两周内外完成此项任务”。
后来的情况是,从3月4日向洛阳开进算起,到3月17日打下洛阳后再撤出,不多不少,14天,刚好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