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这句《哪吒》中申公豹的一句台词,在合上麻耶雄嵩《再见神明》的刹那又击中了我。
原来在霓虹国度的悬疑迷局中,早已藏着比死亡更惊心动魄的真相:我们都在亲手铸造困住自己的神坛。
故事围绕着一个自称“神明”的转校生铃木太郎展开。
他每次都能精准地指出案件的凶手,这让久远小学侦探团的成员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推理来推翻“神明”的预言,但最终却发现,真相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成见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
铃木太郎的“神明”身份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侦探团成员们的头上。他们虽然不相信铃木太郎的预言,但每次调查的结果却总是印证了他的说法。
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让他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被自己的成见所束缚。
“犯人是xx。” 铃木太郎的断定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他是神明。他以一种近乎全知全能的姿态,提前揭示了每起案件的凶手,侦探团的成员们却总是试图找到反驳他的证据。这种努力虽然值得尊敬,但也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成见——他们无法接受一个“神明”比自己更了解真相。
“每个人都是游戏的一环,每个人都逃不出‘神明’的掌控。”他们的命运似乎都被“神明”所左右,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去探寻真相、试图摆脱既定的命运,最终都似乎难以逃脱“神明”设定的轨迹。
“当你先入为主,将永远无法窥见全貌。” 真相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看到真相的全貌。侦探团的成员们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多次错过了关键线索,最终不得不承认铃木太郎的预言是正确的。
麻耶雄嵩用近乎残酷的笔触,让所有角色在逻辑的绞刑架上起舞。当最终真相如陨石坠落,炸开的不仅是推理迷的认知体系,更是每个现代人内心的道德法庭——我们审判他人的标准,是否早已被偏见腐蚀?
神明,不过是自己欲望的倒影。这一刻终于懂得申公豹的悲鸣。当我们愤怒于申公豹被偏见所困时,可曾发现自己也正用成见为他人判刑?
或许我们都该学学麻耶的叛逆:与其困在他人铸造的神殿,不如亲手打碎那些名为"应该"的锁链。毕竟真正的神明,不该是禁锢灵魂的牢笼,而是让万物野蛮生长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