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休假去了福建连城。
福建的很多地方是客家人聚集地,据说客家话就有一百多种;在长汀有个八喜楼,展示了客家人一生所必须经历的金榜、花烛、添丁、成人、立灶、乔迁、寿诞、丰收等八个喜庆阶段的习俗场景。
“客家人把结婚、生子、盖房称为人生三大搭萨。”林为攀在《搭萨》中这么说,扛起这三大搭萨,便是扛起生活的酸甜苦辣咸。
“明明是在用傀儡演戏,实际上演的却是人的感受。文人用文章托物言志,艺人则用傀儡寄意于物,写文章可以泪洒纸上以示激愤,可吊傀儡不能泪洒当场。”
《玲珑七窍心》是开篇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少女松姑,自小吃不饱饭,因弄碎家里水缸离家出走。她被木偶戏班收留,却沦为木偶的“傀儡”,最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吊傀儡子需要学习四种表情“吞、泪、陌、活”松姑学会了一切,但“活”下去却太难了。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了《弗兰肯斯坦》,它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揭示了过去世界的黑暗与无奈。傀儡戏背后,是人性的挣扎与无奈,让人震撼又心痛。
“我爹现在肩上挑的不是谷子,还没到收割期,他挑的是石头,是拿来做地基的石头。”
去年我被游神所吸引,《搭萨》以福建常见的“游神”习俗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家庭背后的爱与坚守的故事。
荣佬,是个老实人,却一直被家中大哥欺负,就连盖房子这么重要的人生大事,都被大哥大嫂百般使绊子。
“我”是未出生的儿子,把母亲设想成一尊菩萨,在“游神日”被父亲“扛”回了家。
荣佬的无奈与隐忍,像极了生活中那些默默承受苦难的普通人,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渺小却努力抗争,在游神的热闹背后,是客家人对生活的坚守与热爱。
当然也顺便了解了客家人关于结婚的习俗。
“家人久等不来,她感觉自己成了一棵树,结出的果实先后落地离她而去,枝繁叶茂也只是曾经”
《沙漏》则是以祖母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个老无所依的祖母在客家乡村的生活。
“祖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忘记了白昼的模样,就像别人早已把她给忘了。她藏身夜晚,提前过上了死后的生活”她严守昼伏夜出的生存法则,孤独地度过晚年。
“晚年的祖母没有新鞋穿,她只能从房间里捡家人不要的旧鞋穿。”
《沙漏》看的我很心塞,这是一个客家老人的坚韧与无奈,但何尝不是现今很多老人的现状?
祖母将一辈子奉献给家庭,围着孩子与丈夫、田里与家中打转。老了“被家人渐渐忘记了她的存在”她就像是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乡村的夜晚。
关于亲情,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我们也将面临什么?
《梵高马戏团》是梦想与现实的碰撞,《胡不归》则是出走与安顿的困境。
五个故事,五个不同的人生,书中人物经历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像是乌云笼罩,在我们心里下起了一场大雨。
这里有客家人想要的“出走” 却无法 “安顿” 的矛盾困境,也有客家人在传统与现代、故乡与他乡之间的挣扎与坚守。
这是林为攀故乡的山川日月,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山川日月,它总能给予我们力量,但也让我们在离开与回归之间徘徊。他们的故事里又何尝没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