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出身的旅长当军区司令红军师长成副手只有毛主席敢这样用人

凌瑶看趣事 2025-04-22 03:52:36

战争年代,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经常有神来之笔,四渡赤水更是经典中的经典。除了超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外,毛主席在用人方面也是一个大师,陕南军区正副司令员的安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48年6月7日,陕南军区成立,下辖两个军分区,主力为4纵第12旅和38军第17师。新军区成立了,谁来担任一把手呢?当时陕南军区司令员的人选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12旅的旅长刘金轩,另一个是率领17师征战到陕南的38军副军长陈先瑞。

刘金轩是湖南祁阳人,出生于1908年,父亲以种田为生。一岁多的时候,刘金轩的母亲得了一场重病,为了治病,家中本就不多的积蓄也花光了。但母亲的病还是未能治好,母亲去世后,家中的日子更加艰难,刘金轩自然也就没机会读书了。

为了谋生,刘金轩很小的时候就给有钱人家放牛割草,年纪稍长后又开始打短工,吃了许多苦。1926年夏季,18岁的刘金轩迫于生计,来到湘军唐生智部当兵,由于作战勇敢,两年后升任副连长。

刘金轩

1929年春季,刘金轩调到第9路军18师54旅当副连长,当时18师的师长是张辉瓒。一年多后,张辉瓒奉命率部进攻中央苏区,结果在东饶一带中了红军的埋伏,全军覆灭,刘金轩也成了红军的俘虏。

当时红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是去留自愿,刘金轩是苦出身,看到红军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后,自愿留下来加入了红军队伍,在红3军团当了一名普通战士。之后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刘金轩参加了多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累积战功升任团长。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刘金轩调到红四方面军工作,出任红31军91师参谋长。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进入八路军129师工作,担任过385旅教导队队长、769团参谋长和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副司令。

刘金轩

1944年秋季,刘金轩出任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成为独当一面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任职期间,他率部多次和日伪军作战,为开辟和巩固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刘金轩出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2旅旅长,继续在陈赓的指挥下战斗,成为陈赓的爱将之一。

刘金轩加入红军队伍的时候,陈先瑞已经是入伍两年的老兵了。1932年冬季,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川陕一带转移。陈先瑞加入了徐海东的红25军,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斗争。两年后,红25军也开始了长征,途中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陈先瑞出任鄂陕边游击总司令。

几个月后红25军在敌人的围攻下继续长征,陈先瑞留在陕南坚持游击战争,出任红74师师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先瑞进入八路军115师任职,后来又出任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副旅长。1945年春季,陈先瑞调任豫中军分区司令兼政委,开辟了豫中抗日根据地。

陈先瑞

抗战胜利后,陈先瑞担任过豫南军区司令员和第15旅政委等职。在陕南和敌人战斗了一年多后,毛主席亲自点将,陈先瑞来到38军担任副军长。不久后38军和太行军区第9纵队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一起合编为陈谢兵团。

陈谢兵团渡过黄河后,毛主席再次点将,刘金轩率12旅,陈先瑞率38军第17师,挺进陕南,开辟陕南根据地。两支部队挺进陕南后,经过将近一年的苦战,先后解放了洛宁、芦氏和均县等地,在陕南站稳了脚跟。

1948年6月初,陕南军区成立,下辖两个军分区,总兵力28000余人,主力部队为刘金轩的12旅和陈先瑞的17师。那么该由谁出任军区一把手呢?刘金轩是俘虏兵出身的旅长,陈先瑞是老资格的红军师长,在陕南战斗过好几年,对这里的情况比刘金轩熟悉。

按照常理来说,陈先瑞出任陕南军区司令员比较合适。但毛主席却任命刘金轩当了一把手,陈先瑞为军区副司令。这个安排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也是毛主席用人的高明之处。

当时陕南根据地已经基本稳固,敌人的正规军已经被消灭或打跑,根据地内只剩下了几十股土匪。在这种情况下,陕南军区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陈谢兵团向外线出击。12旅是陈赓的老部队,刘金轩也是陈赓的爱将,对陈赓的作战意图领会的比较透彻,配合主力作战不用磨合。

而且刘金轩出任军区司令,可以独立自主地制定作战计划,不用向副司令陈先瑞请示,更有利于抓住战机。陈先瑞出任军区副司令后,主要任务是留在根据地内剿匪。他在陕南战斗过多年,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在老百姓当中也有很高的威望,让他带领17师剿匪,事半功倍。

不以出身和资历来用人,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就是毛主席用人的高明之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个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金轩出任陕南军区司令后,率领12旅配合中野主力参加了襄樊战役和淮海战役,表现极为出色。

刘金轩

留守的陈先瑞,在老百姓的支持下,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根据地内的土匪悉数消灭,在外线作战的刘金轩因此免除了后顾之忧。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刘金轩和陈先瑞双双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 阅读:582

凌瑶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