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军的前身是杨虎城的第17路军,下辖两个军28个团,总兵力6万余人。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被逼出国,17路军也被蒋介石分化瓦解,冯钦哉率2万余人投靠了蒋介石,剩余的3万多人被改编为陆军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下辖整编第17师和整编第177师,师长分别是赵寿山和李兴中。之后38军被派往抗日战场,在中条山和鬼子血战了三年,不少官兵血洒疆场。

赵寿山
这样英勇的一支抗日部队,就因为参加了西安事变,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仅不给补充,还千方百计想要将其消灭。他先是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把赵寿山和孙蔚如调离,之后又派自己的亲信张耀明出任38军军长。张耀明上任后,大肆迫害进步军官,17师的官兵们忍无可忍,于1945年7月17日在河南洛宁起义,来到了豫西二分区。
17师起义后,蒋介石大为恼怒,将38军改编为整编第38师。在这之前孔从洲是38军55师的师长,由于他也参加了西安事变,因此不容于蒋介石。38军改为整编第38师后,55师改称整编第55旅,孔从洲调任副师长。随后蒋介石命令孔从洲率部从巩县开往新乡,打算在途中将55旅缴械。孔从洲对蒋介石排除异己的做法十分不满,于1946年5月15日率部在巩县起义。

孔从洲
由于准备不充分,起义部队被优势敌人打散,孔从洲突围后辗转到达晋冀鲁豫边区首府邯郸,受到了刘伯承的亲切接见和慰问。三个月后,整编第38师所属的177旅在辉县起义,也进入了解放区。1946年9月,晋冀鲁豫军区以起义的17师和177旅为骨干,组建了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洲为军长,汪锋为政委,下辖第17师和55师。38军成立后,开赴山西曲沃一带进行整训。
孔从洲是西北军的老人,长期在老38军任职,由他出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的军长合情合理。但他是起义过来的,对解放军的作战指挥和战术打法都不熟悉,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可38军当时的任务很迫切,需要马上渡过黄河,和兄弟部队一起反攻到豫西,为重回陕南做准备。孔从洲对兄弟部队不熟悉,对解放军的打法也不熟悉,直接指挥作战有一定的困难。

孔从洲
当时38军的副军长是刘威诚,他是一个老资格,1927年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之后一直在杨虎城的部队任职,担任过团长。1945年7月,他率17师起义,担任该师政委。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组建后,他出任副军长。刘威诚虽然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但他和孔从洲一样,长期在西北军中任职,对解放军的指挥风格和打法也不熟悉。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战斗任务,就需要给孔从洲配一个强力的副手。
但这个副手并不好找,他既要有很强的政工能力,以便对起义部队进行思想改造,同时还要有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才能,实际指挥38军作战。除此之外,还要对豫西和陕南一带比较熟悉。毛主席对起义部队很关心,得知孔从洲的副手不好找后,问身边的工作人员:韩先楚的老班长在哪里?我看他就很合适。那么毛主席所说的韩先楚的老班长是谁呢?他就是陈先瑞将军。

陈先瑞是安徽金寨人,出生于1914年,15岁加入红军队伍,跟随部队在鄂豫皖和敌人作战。1932年冬季,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苏区向川陕一带转移。陈先瑞被留在大别山,进入鄂东游击司令部特务4大队,当了一名班长。不久后和部队失散的韩先楚也来到了特务4大队,在陈先瑞这个班当了一名战士。二人年纪相仿,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执行任务,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后来陈先瑞和韩先楚都跟随红25军参加了长征,在陕南,红25军建立了游击根据地,陈先瑞出任鄂陕游击师师长。不久后韩先楚跟随红25军继续长征,陈先瑞则留在陕南,坚持游击战争。鄂陕游击师改称为红74师,陈先瑞还是师长。之后他率部在陕南坚持了两年多时间的游击战争,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有力配合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毛主席高度赞扬了陈先瑞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称:“红军主力在西线开展行动,你们就在东边闹华山,配合得很好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74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后方留守处,陈先瑞出任留守处主任,后来又调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团长。1941年秋季,陈先瑞进入抗大学习,期间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944年冬季,陈先瑞出任豫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奉命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再次派陈先瑞来到陕南工作,担任豫鄂陕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原突围后,陈先瑞来到山西晋城休整。此时38军正在山西曲沃整训,任务是渡过黄河,反攻豫西,进而挺进陕南。军长孔从洲刚起义不久,对解放军的指挥风格和打法还不熟悉,对兄弟部队也不了解,实际指挥作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孔从洲需要一个强力的副手来协助自己作战。

这个副手需要军政双优,而且还要熟悉豫西和陕南的情况,因此并不好找。毛主席想到了陈先瑞,认为他各方面的条件都符合。随后毛主席亲自点将,让陈先瑞来到38军担任副军长,分管作战。陈先瑞上任后不久,就率领38军第17师和兄弟部队一起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独立作战,牵制了敌人十多万精锐部队,极大减轻了陕北和中原战场的压力。凭借着多次在陕南地区的出色表现,陈先瑞被毛主席誉为“陕南王”。1955年秋季,陈先瑞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