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7000人后,德国拜耳2024年继续亏损,裁员仍会继续

翱皓谈文化 2025-03-12 15:13:00

3月5日,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公布了2024年财报,报告期内亏损额略收窄,裁员仍将继续!

失业君小编 | 文网络 | 图

3月5日,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公布了2024年财报,报告期内亏损额略收窄,裁员仍将继续!

在全球医药与农业科技领域的领航者拜耳经历深刻转型的艰难时期,2024年成为了其力求“止血”并“壮士断腕以求生存”的至关重要之年。尽管拜耳通过实施大规模的裁员行动与运营模式的深刻变革,成功将2023年的亏损额从29.41亿欧元缩减至25.52亿欧元,但其扭亏为盈的征途依然布满荆棘。这一年度的财务报告数据与战略调整举措,不仅揭示了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的当前困境,同时也映照出其未来的希望之光。

步入2024年,拜耳的裁员行动自年初便持续进行,直至年末未有停歇,全年共计裁撤员工6908名,使得员工总数由2023年底的99723人缩减至92815人。此次裁员行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其“刀刃向内”的勇气,即约三分之二的被裁岗位均来自管理层。制药部门的领导团队更是经历了大幅精简,高管席位从原先的14个锐减至8个,同时决策层级也从最多时的12层实现了大幅压缩。

这一系列调整与拜耳所推行的“动态共享所有权”(DSO)运营模式紧密相连,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官僚主义的桎梏,将95%的决策权下放至一线员工手中,以期实现更为迅速和灵活的市场响应。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拜耳在裁员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制药商业化部门的裁员工作已在2024年第四季度初基本告竣,而针对美国和德国本土的裁员计划则将分别延续至2025年底和2026年底。这种分阶段实施的路径,既是对业务重组节奏的精妙把控,也深刻反映了不同地区劳动法律法规的复杂性与差异性。

根据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拜耳在2024年实现了466.06亿欧元的营业收入(经汇率调整后,实现了0.7%的温和增长),然而其亏损状况依然严峻,达到了25.52亿欧元。尽管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实现了同比翻倍,增长至31.07亿欧元,但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成本削减措施,而非业务收入的实质性增长。在拜耳的三大事业部中,业绩表现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

❶处方药事业部方面,销售额实现了3.3%的增长,达到了181.31亿欧元。其中,抗癌药物诺倍戈(Nubeqa)和慢性肾病治疗药物可申达(Kerendia)的销售额分别实现了78.2%和73.9%的高速增长,成为该事业部的亮点。然而,明星产品利伐沙班(Xarelto)因专利到期,其销售额下滑了14.7%,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他产品的增长势头。

❷作物科学事业部则面临了较大的挑战,其销售额下降了2%,至222.59亿欧元。这一下滑主要受到草甘膦等除草剂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该事业部的息税前利润率骤降了14.2个百分点。

❸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方面,销售额实现了1.9%的微增。其中,皮肤健康和消化道健康品类表现强劲,但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过敏与感冒品类的销售额下滑了11.5%。

综上所述,拜耳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既有亮点也有挑战,需要公司在未来继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拜耳实施的DSO模式(动态共享所有权)标志着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层级架构,将资源更集中地配置于核心业务,如将作物科学事业部提升为第五大战略重点,并制定了旨在2029年实现年销售额增长35亿欧元的五年盈利提升计划。DSO模式在短期内已初见成效,2024年成功节省了5亿欧元成本,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降低成本8亿欧元。

然而,DSO模式的深层挑战在于如何在文化转型与追求长期效益之间找到平衡。尽管扁平化管理结构提高了决策效率,但大规模裁员也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员工士气下降。此外,作物科学部门还需应对全球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潜在的专利诉讼风险,这使得其五年计划能否有效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了一个未知数。

拜耳将2025年视为“关键转折点”,预计销售额将在450亿至470亿欧元之间,但自由现金流可能会进一步收窄至15亿至25亿欧元。虽然裁员仍将持续,但重心可能会转向后端支持部门。在战略层面,拜耳将两大增长引擎作为重点:一是新产品管线,计划推出心脏药物Beyonttra和更年期非激素疗法elinzanetant,并预计抗癌药物组合在2025年的销售额将突破25亿欧元;二是诉讼风险缓解,拜耳正积极应对美国草甘膦相关的诉讼,若能在2025年达成和解,将有望释放数十亿欧元的潜在负债压力。

失业君小编认为,拜耳当前的困境反映了传统医药巨头在创新药研发滞后、面临专利悬崖以及陷入诉讼困境中的挣扎。DSO模式虽然带来了必要的阵痛,但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能否将节省的成本转化为可持续的研发投入,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短期内,作物科学部门的复苏以及新药商业化的表现将决定拜耳扭亏为盈的进程;而从长期来看,如何在成本控制与业务增长之间找到平衡,重塑创新基因,将是拜耳能否重新赢得资本市场信心的关键。如果2026年业绩改善的承诺未能兑现,那么分拆业务的呼声可能会再次响起,为这家百年老店带来更加深远的变革压力。

网友热议

@李元柚wsy(IP京):

大裁员后亏损额收窄,合理!……

@旅行中的duncan(IP沪):

现在德国企业要支付全欧最高的企业税、雇员各类保险费、能源价格和网络通讯费用,结果若无法增加生产效率,就只能把企业外撤并裁员以减少负担

……

@王三虎Marshal(IP粤):

最近的一个宏观焦虑是医院好些进口药不能开了,相应的一些大的医药外企,拜耳什么的,在搞中国市场搞裁员……

@Upupeter89(IP吉):

现在强生、拜耳、默沙东等跨国药企纷纷采取裁员、精简产品管线的措施,但是感觉都是权宜之计

……

@霍格沃兹保安甲(IP贵):

要命的是没了廉价能源,德国宝宝心里苦。

@韩骁Alan(IPHK):

个人支持这个做法,大裁管理岗,才能简化组织,集中精力研发新药啊。

最后一条,

大裁管理岗有魄力……

2 阅读:139

翱皓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