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诗,描写诸葛亮后悔不听刘备之言重用马谡而导致北伐功败垂成。那诸葛亮为何不听刘备之言要重用马谡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少有才名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击败曹操而掌控荆州大部,于是大力招揽人才,以稳固对荆州的统治。而襄阳地处荆北,一直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可马良、马谡兄弟却选择背井离乡投靠刘备。可见刘备在荆州有不小的人望,所以马氏兄弟才会毅然决然的前往投靠。
二,跟随诸葛亮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赢得益州之战胜利,成功夺取益州。此后马谡相继担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巂(xi)太守等职。而绵竹是成都北大门,成都是益州治所,越巂为南中七郡之一,都是蜀汉重镇,可见马谡在蜀汉是十分受重视的,所以才受到大力培养与提拔。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马谡传)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对诸葛亮重用马谡感到担忧,便特意叮嘱他不要重用马谡,还要对其多留意观察。然而诸葛亮认为这是刘备临终时说的糊涂话,就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反而任用马谡为参军,经常与他讨论军国重事,一谈就是一整晚。
诸葛亮对此深以为然,便依照马谡的建议平定南中叛乱。然后诸葛亮就对南中部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彻底收服了当地部族的人心,使得南中安定。此后诸葛亮对马谡更加欣赏与重视,准备把他当做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三,镇守街亭
当时马谡只是诸葛亮的参军,此前并无任何领兵作战的经验,所以众将认为应该派有经验的老将魏延或吴懿前去抵御魏军。然而诸葛亮为了提高马谡的威望,便力排众议,执意派马谡去镇守街亭。不过诸葛亮考虑到马谡实战经验不足,特意派了老将王平从旁辅助。
四,兵败被杀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马谡是有才干的,领导用人看智商还会考虑情商。让马谡去街亭一是此人有才,二是出身荆州派系如果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那么又能巩固荆州派系的地位。虽然诸葛亮能够觉察马谡性格缺点(急功而自负)派王平为副将,但是马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街亭之战的战略要求是守,反而选择的是进攻,这完全背离了孔明的战略要求。马氏四兄弟皆有才名,马谡最幼,年少成名又得诸葛看重,多半性格冲动且好强,难免冒进。有观点认为用魏延守街亭必然成功,那也不一定。首先因为街亭的战略目标是守,而魏延是诸葛亮手中不多且最大的进攻王牌,如果用魏延守街亭那么蜀军整体的进攻态势就会削弱,即使魏延守住街亭整体上蜀军的进攻会难有作为。另外魏延同样有冒进冲动的一面,考虑到听话程度可能马谡还可靠一点。至于说王平为主将,马后炮的观点确实成功的可能性大,但作为降将又非派系出身,别说蜀国换魏、吴也不会用为主将。因此用马谡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结果马谡不按领导要求办事玩砸了。
也许刘备临终前未必提到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