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后期,有一位颇为有名的“开篇皇帝”,也就是在《出师表》里被点名批评过的汉桓帝。他能登上皇帝之位,说起来还真的只是一种巧合罢了,并非有着什么必然的缘由致使其必然称帝。
正常情形下,汉桓帝原本是绝无可能当上皇帝的!毕竟他的父亲以及祖父,都未曾当过皇帝呢。在汉桓帝正式登基之前,他仅仅只是身处偏远之地的一个县侯罢了,身份地位与皇位实在相距甚远。
倘若置于别的朝代,就汉桓帝所具备的那种身份而言,在皇家的继承次序当中,恐怕得排到几十名之后啦!压根儿就不会存在接班的可能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东汉时期,诸多阴差阳错的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身为皇族远亲的他,到头来竟然成为皇位最为合适的继承人选。后来在梁家全力支持之下,他顺利登上皇位,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帝王生涯。
汉桓帝能够登上皇位这件事,得从老刘家的亲属关系这儿开始讲起呢。正常来讲的话,汉桓帝原本压根就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为啥这么说呢?从血缘关系方面看,他不过是老刘家的“旁系子孙”罢了。要是往上追溯的话,汉桓帝的爷爷都未曾当过皇帝,得追溯到太爷爷汉章帝那一代,才是皇帝呢。
汉章帝刘炟是这段血缘关系的起始点。刘炟膝下有八个儿子呢,不过其中排行老二的儿子不幸早早夭折,并且也未曾留下任何子嗣,如此一来,老二这一支脉便在后来断了传承,没有了后人延续下去。
在汉章帝当政之时,最初是将老三册立为太子的。可那时的皇后窦氏,她收养了老四。窦氏为了能让老四得以登上皇位,便使出手段陷害老三,结果老三蒙冤,其太子之位被废,而后老四则被改立为太子。
之后,老四成功登上皇位,他便是汉和帝。
老四登上皇位后,治理国家倒是颇有手段,堪称做皇帝的一把好手,可在生育子嗣这件事上却着实不在行。直至老四生命垂危之际,膝下仅有两个儿子罢了。怎奈这两个儿子,在之后的日子里竟然全都没有留下后代,导致绝后了。
就这样,老四这一支的传承彻底中断了,后继无人,往昔的延续至此戛然而止,仿佛一条奔腾的溪流突然干涸,老四这一脉的脉络,终究是断了,再也不复曾经延续的模样了。
就在老四这一脉传承中断之际,老四的皇后邓绥面临着挑选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她需要从老四其他兄弟的儿子当中抉择。要知道,老四当年是从老三那儿夺得了皇位,心中一直对老三怀有愧疚之情。于是,邓绥最终选中了老三的儿子,将其过继到自己丈夫名下,使其继承皇位,此人便是汉安帝。
就这样,老二这一脉没能延续下去,老四那一脉同样也断绝了传承。如此一来,皇位便辗转传到了老三这一脉,开启了这一脉对于皇位的承接,也使得后续的历史发展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然而,好景并未持续多久。老三原本育有三个儿子,起初仅过继了一个来承继皇位。可之后,老三那未被过继的另外两个儿子,皆早早夭折离世,并且连一个后人都未曾留下。
再来说说那个过继后继承皇位的汉安帝吧,他在生儿子这件事上也不怎么行。在汉安帝离世前,仅仅就留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汉顺帝。汉顺帝活着的时候呢,同样也只育有一个儿子,待汉顺帝去世后,此子便即位了。可这孩子即位仅仅一年就夭折了,去世时年仅三岁。
汉顺帝绝后之后,老三这一脉至此便彻底断了传承,再也没有后人延续了,整个这一脉算是彻底无人延续香火,宣告着在传承的脉络上完全中断,没了后续之人来维系这一脉的延续。
到此为止,在汉章帝所拥有的八个儿子当中,老二、老三以及老四这几位皇子,都已经出现了绝后的情况,没有了直系的后代传承下去。
如此情况下,汉顺帝的皇后梁妠依据顺位继承的相关制度,必然只能从老大的后代当中去挑选继承人了。好在老大并未绝后,彼时还有数位后人存世呢。最终,梁妠以太后的身份,挑中了老大的后人刘缵,将其过继给汉顺帝当作儿子。
汉质帝刘缵是被过继而来的孩子。若从血缘关系层面去考量的话,他与汉顺帝之间的亲戚关联,实际上已经相当疏远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刘缵在被拥立仅仅一年之后,于朝堂之上说了句梁冀是“此跋扈将军也”,就因这句话,直接遭到了梁冀的毒手,被其用毒给害死了。
在刘缵被毒死后,老大这一支系虽说还有其他人存活,可明摆着,梁家是绝不可能再去挑选老大这一脉的后人来继承大统的。毕竟要是依旧选老大这一脉的后人,那梁家日后必定会遭到迅速的清算。
就这样,汉质帝被梁冀给毒死了,如此一来,在皇位传承这方面,老大这一系的情况就等同于“变相绝后”了。毕竟汉质帝属于老大这一脉,他这一死,这一脉后续在皇位传承上自然也就出现了极大的变故,如同绝后一般的局面了。
由于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均已绝后,那么按照顺位依次往下排的话,接下来显然就轮到去寻觅老五的后人来担当接班的重任了。
与其余几个兄弟相较而言,老五算得上是子孙颇为众多的一位了。就当下老五这一支系来讲,确实是人丁颇为兴旺,要找出许多小孩来并非难事,用来过继以便接班也是能够做到的。然而,由于曾经发生过的一件往事,在此时此刻,梁家是决然不能挑选老五这一脉的后人的。
此事得追溯到汉顺帝尚未登基之时。那时汉顺帝身为皇子,原本作为其父汉安帝的独子,很早便被册立为太子。然而之后,汉顺帝不慎得罪了汉安帝的皇后及其亲信,这使得汉安帝大发雷霆,一气之下,就将汉顺帝的太子之位给废除掉了。
汉顺帝遭废黜之后,时间仅仅过去不到一年,汉安帝便与世长辞了。
于是在那个时候便出现了极为尴尬的一种状况:皇帝已然驾崩,可皇帝仅有的儿子,此前却因让皇帝心生不满,而被直接废掉了。那么在皇帝离世之后,这个儿子究竟还具备继承权与否呢?
在当时那个时候,掌握着权力的乃是汉安帝的皇后阎氏。面对相关情况,阎氏所给出的回应是: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明确表示了“没有”。
接下来呢,阎太后以汉顺帝曾被废这一情况为由,没考虑汉顺帝,而是去寻觅老五的后人来继承皇位。被阎太后招来的这位老五后人便是刘懿。在阎太后的力挺下,汉顺帝离世后,就先由刘懿准备承接皇位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懿才刚刚接过班没几个月,连登基流程都还没有彻底走完呢,就也离世了。
在刘懿离世后,阎太后随即下达命令,准备将老五其余的孩子接来继承皇位。然而,就在派出的使者刚出去没多久的时候,汉顺帝在宦官们的助力之下,成功地发动了一场政变,一举将阎家击败,之后汉顺帝便自己登上了皇位。
如此一来,就当下的梁家状况而言,老五这一脉显然是不能被选作接班人选的。毕竟要是选了老五这一脉的后人来接班,过些年要是旧事被再度提及,那汉顺帝权力的合法性便会产生问题。要知道,若当年汉顺帝未曾发动政变,而是依正常程序进行的话,本就该是老五这一脉的后人来接班的。
就这样,老五这一支的传承便被略过了,没再沿着老五这一脉延续下去,仿佛在某种安排或者发展轨迹中,老五这一脉直接就被跳了过去,就像不曾在这一系列的脉络发展里被重点考量一样,总之是被跳过了。
既然老五已经跳过了,那么按照顺序,接下来自然就轮到老六这一脉了。
最终,梁家一番寻觅后,敲定由老六这一脉的后人刘志来继承皇位。就血缘层面而言,刘志与汉顺帝属于远房堂兄弟关系。汉顺帝的亲爷爷排行老三,其过继的爷爷是老四,而刘志的爷爷则是老六。
公元146年的时候,年仅十五岁的刘志,毫无征兆地接到了通知,告知他得前往京城去继承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他原本或许正过着寻常少年的生活,却在这一刻,命运陡然转变,被推向了那万人瞩目的皇位之上。
汉桓帝之所以会被推上皇位,其缘由便是如此。
正常来讲,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是压根没什么机会能当上皇帝的。就好比汉桓帝,当他知晓自己即将要成为皇帝之时,想必内心也是一阵懵然,完全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会落到自己头上呢。
一年多前,刘志的父亲不幸病逝。而在病故之前,其父亲曾主动上书,将自己封地的一部分给予了刘志。正因如此,当得知那个消息之时,刘志正在河北保定的博野县,安安分分地当着他的侯爷呢。
自接到相关消息的那一刻起,汉桓帝开始掌权,其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便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事实上,当把刘志选定下来的时候,梁家这边着实挺苦恼的。彼时梁家之所以挑中刘志,关键在于按顺位正好轮到了他,并非是刘志和梁家存在什么特殊关联。于是乎,在刘志登上皇位之后,怎样去掌控刘志,便成了横亘在梁家面前的一道极为棘手的难题。
需明确的是,就亲戚关系层面而言,刘志与此前的汉顺帝乃是同一辈分。要是刘志辈分稍低些,便能够径直过继到汉顺帝名下,认梁太后为母亲。如此一来,梁家自然就能继续理所当然地把持朝廷大权了。
但要是处于同一辈分的话,那么梁太后与汉桓帝之间的关系可就成了嫂子和小叔子的关系,如此一来,想要对其进行把控就不那么容易了呢。
于是,值此关键之际,梁家内部有人给出了这样一个提议:把梁太后的妹妹梁女莹许配给刘志作正妻,使其成为皇后。如此的话,待刘志登上皇位后,虽说太后与皇帝乃平辈关系,可宫中的太后以及皇后均为梁家的女子,皆是大权臣梁冀的妹妹。往后梁家便能依旧凭借外戚的身份,持续掌控大权。
就在刘志刚刚行至洛阳城外的夏门亭,尚未正式踏入京城之际,梁家已然带着梁女莹等候在此处了。并且,梁家当场就明确地向刘志表明了态度,要将梁女莹直接许配给他,让其成为刘志的妻子。
很明显,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刘志要是应允了这门婚事,那他便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可要是他对这桩婚事予以拒绝的话,那么往后这皇位可就跟他彻底没什么关联了。
在梁家又逼又诱的情形下,刘志终究还是点头应下了这门婚事,随后便顺利去往京城。而此后的一应事宜,压根不用他去费心,梁家自会将所有事情都妥妥地给他安排妥当。
然而,在刘志进入京城之后,紧接着在历史记载中便出现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情况,且这个争议程度极大,在后续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探讨等相关事宜中,一直是人们争议不断、看法分歧明显的一个焦点所在。
存在的这个争议点,便是刘志进入京城的时间相关问题。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记载内容。其一便是,汉质帝先是遭到了梁冀的毒害而亡,在此之后,刘志才得以被接入京城之中。并且在其入京之前,刘志还被梁家施压强迫,最终娶了梁家的次女梁女莹。
第二种情形是,刘志先被召至京城,随后迎娶了梁女莹。在这之后又历经了一段时日,那位汉质帝才惨遭毒害身亡。
这两种情形,仅仅是在时间先后顺序方面存在差异,然而所代表的意义却全然不同。就前者而言,意味着梁冀将汉质帝毒杀一事,极有可能是他自行其是,那位梁太后或许并不知晓具体情况。直至梁冀已然下手之后,梁太后这才选定了刘志,以便为梁家处理后续事宜。
而说到后面这种情况,那就表明从始至终,毒死汉质帝这一行为,实则是梁家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一开始,梁家内部就已然动了对汉质帝不利的念头,于是先把刘志召至京城,待刘志迎娶了梁女莹后,便对汉质帝痛下毒手了。
鉴于相关史料的记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致使当下这两种可能性皆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不过无论如何,在汉质帝惨遭毒害离世之后,刘志旋即就被梁家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志登基的过程着实有些稀里糊涂,甚至还被人强行塞了个媳妇。但不管怎样,自此,刘志便算是正式登上皇位啦。而就在刘志登基之后,他对梁家的感情,也随之开始变得极为复杂起来呢。
若置于东汉历史的大格局下考量,我们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刘志登上皇位后,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憎恶梁家!起码也该对梁家极为忌惮!毕竟就在不久前,权倾朝野的大臣梁冀才刚刚毒杀了汉质帝刘缵。在这种情形下,哪怕刘志对梁家仅仅流露出些许的不满,都随时有被梁家毒死的可能。
这一想法确实没什么问题。而在那时的刘志眼中,其实对梁家还怀有一丝感激之情。要知道,倘若没有梁家的大力扶持,他就仅仅是个普通的宗室后裔,不过是偏远之地的“县侯”罢了。正因为得到了梁家的支持,他才得以入京登上皇位。
对于那位汉质帝的离世,站在刘志的立场而言,实则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从亲属关系来讲,他俩的关系相当疏远!并且,此前刘志压根就没见过这位远房堂侄,彼此间毫无感情可言。说不定刘志心里还隐隐有一丝庆幸呢,要不是梁冀毒杀了刘缵,他哪有机会当上皇帝。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当中,刘志身为皇帝,其命运已然注定,只能沦为一个傀儡,毫无实际的掌控权,只能任由他人摆布,在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之上,却做不了真正能主宰天下、掌控局势的帝王,徒有其名罢了。
不过有趣的点在于,依旧是在这相同的一年当中,梁家里面渐渐出现了某些分歧。
那位太后梁妠以及那位大将军梁冀,是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来源。
据史书记载而言,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在汉桓帝刚刚登基的时候,梁冀着实产生过更进一步的念头。毕竟那时的梁冀,已然将朝野上下全部的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了。论权势、地位以及关系等各方面,他都丝毫不比当年处于鼎盛状态的霍光逊色呢。
当然啦,要是说到能力这方面,梁冀和霍光可就完全没法比啦。霍光的能力显然是更为出众的,相较而言,梁冀在能力上与之相比就差得远了,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呢。
梁冀若是还想更进一步发展的话,那就唯有篡位称帝这一条路可走了。然而不巧的是,在东汉那段局势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当中,这一步基本上是极难达成的,毕竟这可是牵扯到整个国家结构层面的重大问题。
东汉呈现出的是皇族与地方豪强共同治理天下的典型态势。在此情形下,地方士族豪强能够去支持某一外戚家族,使其权势滔天,把控中枢要权。然而,他们绝不容许这些手握大权的权臣径直篡位,进而改朝换代,毕竟这会对他们自身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王莽之事便是极为有力的例证。
并且,就梁家内部的情况来看,不论是梁妠这位身为太后之人,还是梁女莹这位皇后,她们都未曾对梁冀篡位之举表示支持。
虽说三个人都姓梁,梁冀更是另外两人的大哥,可在篡位这件事上,他们三人的利益却并不相同。确切来讲,梁冀存有篡位的心思,然而梁妠与梁女莹,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篡位行径的。
其内在逻辑实则并不复杂。要是梁冀不谋朝篡位的话,梁妠便会是太后,梁女莹日后也有成为太后的可能。然而一旦梁冀选择篡位,那她们至多就只能是公主了,即便手中权势颇大,可和太后相比,那也是远远不及的。
于是,在汉桓帝刚刚登基之后的两年多的那段时期当中,我们便目睹了一段极为诡异的历史画面呈现于眼前。
这两年间,东汉高层的大臣阵容不断变换,像太傅以及三公之位,人员更替甚是频繁。就梁冀而言,他一心想要任用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且甘愿协助他谋朝篡位的人。然而梁妠却不同,她更倾向于启用那些既忠于梁家,又能对老刘家保持忠诚的地方士族。
如此一来,梁冀与梁妠这兄妹二人,相互牵扯的状况持续了两年有余。在这段时日里,身为太后的梁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已然到了弥留之际。而与之同时,原本作为傀儡的汉桓帝呢,也在慢慢长大成人,并且渐渐对朝政之事熟悉起来,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旁系宗亲,逐步蜕变成了一位“有手段有智谋”的皇帝。
在公元150年的时候,梁太后已然病重,生命垂危。就在临终之际,她做出了一个极为惊人的决定,那便是“还政”给汉桓帝。虽说当时朝政大权实际仍掌控在梁家手中,可就这一“还政”举动而言,汉桓帝从此便能够合法地亲理朝政了,从法理层面来讲,往后他就可以自己当家作主了。
就这样,在梁太后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已然十九岁的汉桓帝终得正式开始亲自行使皇帝的权力。自此刻起,汉桓帝会一步步转变为手握真正实权的皇帝。而属于汉桓帝的时代,也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