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阁十一功臣,含金量到底有多高?霍光为啥能名列榜首?

聪明的原野 2025-02-17 16:34:38

公元前51年的时候,匈奴可是已经和汉朝交战了好几十年之久。在汉朝的连连打击之下,匈奴终究是再也扛不住了。这不,以匈奴日逐王为代表的一大群匈奴部众,干脆就直接做出了投降汉朝的决定呢。

于汉朝而言,此事无疑是桩天大的喜事。彼时在位的汉宣帝,心思一动,想着要好好庆祝一番这等喜事,于是便命人精心绘制了十一幅功臣的画像,随后将这些画像郑重地供奉在了皇宫里的麒麟阁当中。

后来,众人把这十一个立下功劳的人,称呼为“麒麟阁十一功臣”啦。

麒麟阁十一功臣这一举措,堪称历史上首次将功臣们进行组团打包以作纪念的行为。自那以后,后世便出现了多起效仿的情况。像东汉刘秀设立的云台二十八将,还有唐朝李世民所设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皆是此类效仿之举。

总而言之,但凡能够登上这个榜单之人,通常便意味着这位大臣已然抵达了最为荣耀的巅峰状态!往后的皇帝在给自家祖宗上香供奉之际,还得顺便为这位立下大功的臣子也燃上一炷香呢。

不得不说,汉宣帝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彼时那几位关键大臣给予了极为高度的认可。要知道,这般荣耀,相较于赏赐些许赏金,又或是赐予多少亩封地而言,那可是强上太多啦。

然而,当后世谈及麒麟阁的那十一位功臣之时,常常会心生一些疑惑:在这十一位功臣里,除了位居榜首的霍光,还有排在最后的苏武之外,为何其余的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名气?

为何霍光家族已然犯下造反之事,可霍光却依旧能够位居榜首呢?又为何卫青、霍去病这般极为厉害的顶尖人物,到最后竟然没能进入这个榜单之中呢?

说起来,这些问题着实不算复杂。要知道,当时汉宣帝评定麒麟阁功臣是基于两个标准的。其一呢,是在拥立汉宣帝这件事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便是在平定匈奴的进程里,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

唯有彻彻底底符合这两项条件的功臣,才具备进入这份榜单的资格。

依据这样的标准,我们不妨再次把目光投向麒麟阁功臣榜的那十一位功臣。如此一来,或许我们便能够领会这份榜单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了。

在这份榜单当中位居首位的,正是那位声名显赫的大权臣霍光。

霍光一生所涉之事颇多。自汉武帝离世直至他本人逝去,在这一阶段的历史进程中,霍光仿佛成了真正的主角。在这段历史长河里,起初霍光助力小皇帝刘弗陵稳固皇位,可刘弗陵却早早离世。之后霍光又扶立昌邑王刘贺,不想未满一个月便将其废黜了。

在此之后,霍光做出了拥立刘病已的举动。当时的情形下,霍光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权势以及在朝堂的影响力等因素,最终推动了拥立刘病已这件事情的完成,使得刘病已登上了相应的位置。

站在刘病已的立场来看,其对霍光的感情着实复杂。要知道,霍光于他而言有着拥立之功,若没霍光,刘病已一生都难有出头之日,更别奢望能当上皇帝。然而,当刘病已登基后,霍光及其霍家的存在,却又让他仿若芒刺在背,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威胁。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后来霍家为了能争得皇后与太子的位子,竟直接将刘病已的皇后许平君给毒死了。这一下,刘病已可实在是忍无可忍啦!于是乎,在霍光离世之后,刘病已便一步步地把霍家逼入了绝境,迫使他们起来造反,最终将霍家满门抄斩,彻底族灭。

霍家与汉宣帝之间存在诸多恩怨纠葛,鉴于此,汉宣帝最终只能将霍光与霍家区分对待。霍家这一族竟妄图造反,还毒杀了皇后,犯下的罪行足以被诛灭。不过,霍光在世时,确实未曾有过任何篡位的苗头,始终都在竭力为汉宣帝稳固皇位。

完全可以这样讲,倘若没有霍光的存在,那么也就不会有汉宣帝了。甚至可以进一步说,要是缺了霍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昭宣之治这样的盛世景象压根就不会出现。

如此一来,只要霍光自身不存在谋反的情况,那他所立下的功劳便是极大的!毕竟他身为昭宣之治前期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将其列于麒麟阁功臣榜的首位,这显然是毫无争议、顺理成章的事情,不存在任何不妥之处啦!

汉宣帝把霍光排在榜单第一名,其实暗藏着一个小心思呢。那便是想通过此举向功臣们传递出一种大度的信号。你瞧,连霍光这般出现家人造反情况的,我都能够容忍,甚至还将他名字置于榜首位置。如此一来,其他功臣们只要努力做事,所得结果肯定也不会差啦。

然而在霍光之后,后续的九个人呢,相较而言,他们的名气就都不是很大了,基本上都没怎么在大众视野中有过多突出的展现,知名度相较于霍光着实低了不少,整体来说都较为不为人熟知。

张安世在排名中位居第二,也算得上是个颇为重要的人物呢。他的父亲正是汉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酷吏张汤,而且他的大哥还曾亲手将刘病已抚养长大。由此可见,就汉宣帝本人而言,张家那可是对他有着不小的抚养恩情。

然而,待汉宣帝登基之时,那张姓人家的大哥已然离世许久了。如此一来,所谓的抚养之情,实际上也所剩无几了。再说张安世,他并非仅仅凭借其兄长的缘故。想当初霍光手握大权之际,张安世便已是霍光集团当中极为重要的一员了。

特别是在霍光进行废立皇帝之事时,其于霍光集团当中的地位,已然近乎仅次于霍光一人罢了。而待霍光离世以后,刘病已先是安排他承继了霍光的位子,由此才使得霍家得以稳住,同时还从霍家那边,重新收回了宫廷的卫戍大权。

在这一过程之中,张安世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恰是因其不援助霍家,使得霍光多年来所提拔的那些老部下,纷纷选择保持中立,谁都不帮。如此一来,汉宣帝最终得以毫无阻碍地将霍家彻底清除掉了。

另外,那张安世着实很懂分寸。即便后来当上了大将军,他也未曾有过擅自行使权力之举。自始至终,张安世都是勤勤恳恳,始终全力协助汉宣帝来稳固皇位,最终在任职期间安然离世,结束了他尽忠职守的一生。

总而言之,张安世主要有两大功绩,其一是力挺刘病已承继皇位,其二是辅佐刘病已重掌皇权。并且呢,他的兄长张贺此前对刘病已还有养育之情。正是这三项功劳汇聚到一起,才使得张安世得以稳稳地坐上了朝中的第二把交椅。

而在此之后,位居第三位的那个人,名字叫做韩增。

后世对于这个人的了解,可谓是少之又少,所知晓的相关信息寥寥无几,几乎可以说是极为匮乏的,其情况大致便是如此,关于此人,真的是所知甚微啊。

我们仅晓得,其高祖父乃是参与秦末混战的韩王信。汉朝初建,韩王信遭刘邦猜忌,随后径直投靠了匈奴,甚至由此引发了著名的白登之围。而到后来,在汉文帝当政时期,韩王信的子孙后代又回归汉朝,并且还获得了汉朝的大力重用。

就这样,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韩家的后人始终在汉朝军队里任职。待到汉昭帝当政之时,也不知是得益于霍光的举荐提拔,还是凭借其自身所具备的才能,总之他一路晋升,最终坐到了前将军这一职位之上。

在汉朝的军界之中,前将军这一职位的级别已然不低了。也正因如此,此后韩增便拥有了能与霍光一同参与拥立汉宣帝的资格。于是,在那份拥立汉宣帝的人员名单里,就出现了韩增的名字。并且鉴于他在军方的地位颇高,其在该名单中的排名也是较为靠前的。

如此一来,韩增对于汉宣帝而言,无疑是立下了拥立的功劳。

此后,待到霍家衰败覆灭之际,韩增与张安世的做法如出一辙,皆是选择作壁上观,未对霍家伸出援手,未曾替其做任何事。身为军方的重要人物,韩增这般表现,致使众多汉朝军方的高层人士,纷纷选择站到了汉宣帝那一方阵营之中。

从当时汉宣帝所处的角度来看的话,选择两不相帮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然是最为恰当、最好的一种表态方式了。在那样的情境之下,保持这样的姿态,或许就是能给出的最合适回应了。

另外,在公元前72年的时候,韩增曾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北方草原走了一遭。虽说最终仅仅斩杀了一百来个匈奴人,这与卫青、霍去病昔日的辉煌战绩相比,确实是相差甚远。不过放在昭宣之治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韩增也算得上是极为难得的厉害人物啦。

于是,凭借着拥立方面所立下的功劳,再加上其自身在军方所处的重要地位,韩增得以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最终排在了第三位的位置上。

接下来要说的是排在第四位的赵充国,相比前面提到的,他算是稍微有点名气了。他早年出身于底层,凭借自身努力,靠着立下的军功一步步熬到了中层军官的位置。而其后续经历和韩增大体相似,都是在汉昭帝时期,慢慢被霍光提拔成为军中的高层将领。

因而,当霍光拥立汉宣帝之际,赵充国同样跟着上书,一同参与到拥立刘病已的事宜当中。毕竟赵充国身为军方的高层将领,就其身份地位而言,在这一过程中的排名,自然不会处于低位。

然而,与韩增有所不同的是,在汉宣帝时期,赵充国经历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即平定西羌之战。随着这场战争落下帷幕,汉朝在西域方向的安全隐患瞬间得以解决大半。也正是凭借这一卓越战绩,赵充国得以直接跻身武庙之中。

这等荣耀啊,在昭宣之治那个时期那可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别无其他能与之相比呢,是独一份儿的殊荣,整个昭宣之治时期就仅有这一份这般的荣耀,别无二例啦。

魏相在排名上位列第五,他是一名文官。在汉昭帝时期,魏相一直默默无名,仅仅担任中层官员之职。而等到汉宣帝登基即位以后,他才获得提拔进入中枢机构,随后一步步得以升迁,最终担任了御史大夫这一要职。

按理说,像魏相这样的情况,那是绝对不具备被列入榜单的资格。并且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他似乎都应当是由霍光亲自提拔起来的人嘛,这是显而易见的。

可关键在于,霍光才刚离世,魏相紧接着就主动向汉宣帝上书,提出要对霍家进行打压。这般情形下,魏相俨然成了霍光集团里,首个倒向汉宣帝阵营的颇具分量的官员!

并且在之后,魏相获得了汉宣帝的擢升,出任丞相一职。在其任职的日子里,始终全心全意地履行职责,竭尽全力地处理各项事务,堪称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良之相,为当时的朝政贡献颇多。

凭借着这一功劳,魏相无疑能够稳稳地占据第五把交椅。

再往后看,有个排名第六的人,他叫丙吉。或许不少人都听闻过这个名字呢。想当年,汉宣帝的爷爷本是汉武帝的儿子,可后来遭奸臣蓄意陷害,无奈之下选择了自杀。而他府上的诸多人员,也因此全都被抓起来了。

在刘病已刚刚降生之时,便不幸被抓进了监狱里。彼时负责监狱相关事宜的正是丙吉,全靠丙吉全心全意地照料,刘病已方能存活下来。而在后续的日子里,同样是凭借丙吉的不懈努力,刘病已最终得以恢复其皇族的身份。

尤为难得的是,丙吉对于自己所立的这份功劳,从未有过丝毫夸耀之举。自刘病已离开监狱起,历经其登上皇位,直至霍光离世,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刘病已始终都不清楚,当初正是丙吉出手救了自己。

在霍家倒台之后,刘病已于审犯人之时方才知晓了那件事。如此情形下,刘病已对丙吉不禁又增添了几分敬重之意,觉得丙吉既深明大义,又为人极为厚道。也正因如此,待到魏相后来离世,便由丙吉接过担子,继任丞相之位了。

再往后看,位列第七的是杜延年。在史书当中,关于杜延年的记载颇为丰富,毕竟他实实在在是霍光极为倚重的心腹大臣,所以在相关记载里才会较为多见呢。

想当年霍光刚开始担任辅政大臣一职,他所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某人提拔为补军司空,而这个人正是杜延年。此后在霍光展开权力斗争的过程之中,杜延年始终充当着马前卒的角色。至于历史上声名远扬的“盐铁会议”,亦是由杜延年提议才得以召开的。

当然啦,就汉宣帝而言,这些事情压根就没多大意义,都已经是过去的事儿了,早就成了翻过去的一页,对他来说实在是无关紧要啦。

汉宣帝能登上帝位,杜延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上。其一,霍光废掉昌邑王刘贺后,在立谁为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就在这关键之时,恰恰是杜延年提及了刘病已的名字,也正因如此,霍光最终才选定了刘病已。

然而,杜延年当初提及刘病已之名,可并非是想着要提前去押宝。这其中的缘由说来也简单,只因杜延年他的儿子和刘病已之间的关系颇为不错。也正因如此,到了后来的时候,刘病已才会被杜延年所想到。

另外,杜延年还有一项功绩值得一提,那便是在霍家妄图谋反之际,他并未选择随其一同造反。要知道,杜延年可是霍家极为坚定的支持者,他对霍家的依附程度,相较前面几位功臣而言是要高得多的,说他是霍光的心腹也不为过呢。

霍家妄图造反一事,连杜延年都未予以支持,如此情形下,其他霍家下属自然也不会附和。这般局面致使霍家最终走向倒台。霍家倒台后,杜延年先是被调离京城,前往边疆出任数年太守之职,而后又被调回京城担任御史大夫,总体而言,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在杜延年之后,位居第九的那个人,是刘德。

此人的履历颇为简单,其身份乃是当时老刘家的宗正!要知道,在当年,他凭借着老刘家宗正这一身份,还参与到了拥立汉宣帝这件大事当中呢。

不过,除了这方面之外,这个人就再没干过别的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儿啦。

然而,即便他确实未曾有过什么特别举动,汉宣帝也依旧得给他安排个位子。毕竟他所象征的并非其个人,而是整个刘氏家族。在汉宣帝所处时代,老刘家自身的势力尽管已大幅衰落,可终究还是刘姓皇帝的根基所在。面对这些刘氏本家的亲戚,汉宣帝是务必要加以拉拢的。

梁丘贺是第九个人。

在正史当中,关于这个人确实也没有太多值得详述之处。毕竟,他从一开始就并非是为官之人,其身份乃是一位学者呢。

梁丘贺有何贡献?他又为何能位列麒麟阁名单之中呢?这其中的缘由其实颇为隐晦。简而言之,梁丘贺乃是一位儒家学者,其所专注研究的,正是儒家五经里的《易经》。

彼时汉朝,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之策后,已然历经了数十载光阴。在这几十年来,儒家学说于汉朝而言,既带来诸多益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状况。就拿当时儒家所秉持的正统学问来讲,其认为天子不过是一种爵位罢了,是能够更替变换的。

在霍光掌握大权的那段时期,曾有儒生提出建议,让皇帝把皇位直接禅让给霍光。好在霍光并未敢真的如此行事,这才使得老刘家侥幸躲过了这一场大危机。现今呢,汉宣帝历经艰难总算将大权牢牢掌控在手中了,那必然是要设法将这个可能引发大祸的漏洞给填补上的。

有一个专门为堵漏洞而召开的会议,它便是石渠阁会议。在此次会议中,梁丘贺作为代表汉宣帝一方的人员,与原本秉持正统儒家学问的人展开了辩论。他凭借着自己深入钻研《易经》所获的学问,向那些一直推崇“公羊学派”的儒生接连抛出了诸多问题。

最终,石渠阁会议是以汉宣帝的获胜落下帷幕。汉宣帝想要梁丘贺为其发声,且意在给天下儒生树立一个典范,如此一来,他自然得在麒麟阁里腾出一个位置,专门留给梁丘贺。

有一人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他便是萧望之。在后来汉元帝当政之时,萧望之的地位极为重要,他担任了汉元帝时期的辅政大臣一职,其权势在那段时期一度能与当年的霍光相提并论呢。当然啦,这些都是在汉宣帝离世之后才发生的情况。

就因为立了这份功劳,待到汉宣帝评定麒麟阁功臣榜之际,他也得以位列其中了。

而排在萧望之之后的,便是位居末位的苏武了。

苏武能够位列麒麟阁功臣榜,说起来实在是两个偶然因素凑一块儿了。大家对苏武牧羊的事儿都挺熟悉的,苏武曾以汉朝使者的身份出使匈奴,结果就被匈奴扣留了长达十九年之久,一直到汉昭帝当政时期,他才得以被接回汉朝。

就这件事情来看,他在平定匈奴一事上是作出了贡献的。

在苏武返回国内后,没过去几年的时间,霍光便拥立了汉昭帝即位。苏武身为当时汉朝的高层官员之一,按照惯例,他自然是具备参与此次拥立事宜的资格的,也正因如此,苏武便拥有了拥立汉昭帝的功劳。

像这样的情况,苏武一方面拥有拥立方面的功绩,另一方面还具备平定匈奴的功劳,如此情形下,那他自然是拥有了能够进入麒麟阁榜单的相应资格了呢。

麒麟阁十一功臣的来历便是如此。

我们从这十一位功臣的来历便可看出,若想跻身麒麟阁功臣名单,首要的一条标准务必要满足,那便是要对汉宣帝登上皇位起到助力作用!

这样一来,那些与汉宣帝时代擦肩而过的功臣,显然是不具备这个资格的。就像卫青和霍去病,他俩在抗击匈奴方面确实贡献巨大,然而他们并未活到汉宣帝即位之时,所以也就没办法被列入到这个榜单当中了。

当然了,这并非是他们自身该有的遗憾,实际上,这应该算是这份榜单所存在的遗憾呢。

其次,那位有着拥立大功的大臣,最好能在击败匈奴或者维护国家统治方面有所建树才行。就这一要求,便把大多数功臣都排除在外了。而排在第九位的梁丘贺呢,他既未立有拥立之功,也未曾参与攻打匈奴之事。不过,他为汉宣帝皇位的合法性给出了理论支撑,所以同样具备这个资格。

相较于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言,汉宣帝所评定的“麒麟阁十一功臣”,其含金量看上去确实稍显欠缺。从汉朝整个历史发展来讲,这十一位功臣当中,除了霍光之外,似乎再没有哪一位能达到直接左右汉朝国运的那种程度了。

当然啦,要是说到权力方面的情况,那就得另外看待了,不能按照常规的思路或者之前讨论的情况来对待啦,在权力这件事上,和其他方面的情况相比,是有着不一样的考量和处理方式的。

要知道,排在首位的霍光,那可实实在在是个“站皇帝”!后面那些有着不同排名的功臣们呢,就算把他们所有人的权力都加起来,恐怕也不见得能比霍光的权力更大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