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贤到底做了什么?

聪明的原野 2025-02-17 16:35:53

在众多喜爱明朝历史的人当中,或许都曾听闻过这样一句话:“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

有一种观点被人如此阐释:魏忠贤一死,阉党随之完全瓦解,东林党则顺势全面崛起。待东林党得势后,明朝在南方的税收竟全然无法征收到位了。如此一来,国家财政愈发陷入绝境,进而催生出众多流民,明朝也就由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此外,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名声确实欠佳,不过其能力也并非一无是处。魏忠贤当政期间,固然存在贪污纳贿、拉帮结派等诸多恶行。可话说回来,彼时北方的女真势力一直被阻拦在东北地区,而且在中原一带,也未曾出现大规模的流民现象。

针对这样的观点,我们也唯有发出这般感慨:这可真是把魏忠贤抬得太高啦,实在是有些过了。

魏忠贤掌权期间,明朝的确成功抵御了后金的进犯,也未出现后来那般严重的流民问题。不过呢,这些状况的出现,可并非是魏忠贤自身努力所造就的。要知道,当一个朝代步入末期,整个国家的运势绝非仅凭某一个人就能轻易扭转的。

魏忠贤究竟对明朝有着多大的贡献呢?这事儿不妨从逆向的角度来思考一番。明朝走向灭亡是由哪些因素所导致的,然后再琢磨琢磨,针对这些致使明朝灭亡的因素,魏忠贤又是否有能力去做出改变呢?

明朝的灭亡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从现代视角剖析,其最关键的缘由当属土地兼并问题。除此之外,像财政陷入崩溃局面、税收制度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党争不断、天灾频发以及宗室人口数量过多等,这些也都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且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来讲讲土地方面的问题。

在古代那种土地私有制的制度框架之下,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几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自朱元璋创立明朝起,直至魏忠贤把控大权之时,其间历经了大概二百五十年左右。历经两百年的不断兼并,明朝的土地已然高度聚集于权贵群体以及大地主阶层手中了。

在古代,土地往往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广大老百姓根本没地可耕,无奈沦为受欺压的群体。几乎每到封建王朝末期皆是如此,老百姓没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实在难以存活下去,被逼无奈之下,唯有选择造反,进而爆发农民起义。

就土地问题来讲,魏忠贤显然是无力解决的。他根本没办法把地主阶层所拥有的土地都给拿出来,再去分给基层的普通老百姓。只要这一点他无法做到,那么想要挽救明朝,对他而言就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了。

土地方面的问题堪称一切矛盾的根源所在。倘若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明朝走向覆灭便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儿罢了。即便有幸出现像张居正这般数百年都难得一遇的厉害人物,其所能做到的,至多也就是将明朝灭亡的时间稍微往后延缓些许而已。

魏忠贤可没法跟张居正比,就算和明朝末期那几位首辅相较,其政治能力也是差了老远老远的。就说土地问题吧,他哪有本事去解决,就凭他那贪污受贿的劲儿,只会让相关情况恶化得更快,加速问题的发展进程呢。

实际上,在明朝末年诸多问题当中,继土地问题之后,最为突出的当属天灾问题了。可以说,当时除了土地方面存在的种种状况外,天灾所带来的影响已然成为明朝末年面临的极为关键且严峻的一大难题。

自崇祯元年起,往后近二十年的时光当中,中原大地差不多年年都会有大规模的瘟疫、旱灾亦或是水涝肆虐。正是这些频发的天灾,致使全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百姓们完全吃不饱肚子,最终被逼无奈,只好揭竿而起进行造反了。

后世认为,明朝末期遭遇的天灾,是因为当时恰好处于一个小冰期阶段。在此阶段,气候会出现异常紊乱的情况,水涝与旱灾基本难以避免,由此导致的粮食减产同样也无法避免。

在面对天灾这个难题时,魏公公也是无能为力的。就算魏忠贤权势滔天,可他又怎么可能去指挥太阳和地球的运转呢?即便他本事再大,也没办法确保全国的粮食产量一直都不出现下降的情况。

倘若认为土地兼并以及天灾这些情况,都可算作是客观规律,在当时凭借人力是难以改变的话。那么后续出现的几桩人祸之事,实际上魏忠贤对此同样也是无能为力的。

在人祸相关方面,若论明末最为突出的,那毫无疑问当属财政方面的状况了,确切来讲就是税收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失灵情况。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财政问题和税收问题,本质上就是同一个问题。

明朝属于典型的农业国家,其主要税收大多源自农业税。通俗来讲,就是百姓种地后,国家会从所产出的粮食当中抽取一定比例当作税收。然而,依照明朝的相关制度,不少拥有土地的地主阶层,却无需缴纳这一农业税。

在明朝,依据其相关优惠政策,无论是宗室成员、各级官员,还是凭借科举获得一定功名的读书人,皆可享受到大量减免土地税的待遇。起初,制定这一优惠政策的目的在于激励天下人读书进取,进而维护社会的安稳和谐。然而发展到后期,待这一阶层占有了社会中绝大部分土地之时,便意味着明朝的大部分土地都无需缴纳赋税了。

不少普通人,出于避税的目的,竟会主动将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转至那些特权阶层名下,企图借此逃避纳税义务。如此一来,便产生了一个后果,那就是进一步促使土地兼并的情况加速出现,使得这一现象愈发严重起来。

在明朝末年之际,明朝政府已然陷入收不上税的困境。与此同时,国家各项开支却不断增大,如此情形下,便只能去压榨余下的普通民众了。随着时间推移,普通民众所承担的赋税日益加重,不堪重负的他们最终选择了造反这条路。

这无疑是典型的人祸,而且还是由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所引发的人祸呢。这种情况明显就是人祸当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类,根源就在于制度层面出现了状况,进而导致了这样糟糕的局面出现,完完全全就是制度型人祸的典型表现。

从现代视角出发,若要解决这一问题,魏忠贤按理来说存在两个途径。其一便是开展税收制度的变革,将所有特权阶层的特殊待遇全部取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遍征税之举。然而,这一方法对魏忠贤而言,显然是无法施行的。毕竟他若是真这么干了,那无疑是对自己的靠山动手,其手下之人必然会即刻联合起来反对他。

当然啦,也有人持有这样的看法,在魏忠贤倒台以后,东林党官员开始掌握大权,而这一情况竟使得原有的矛盾进一步被激化了。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啊,东林党官员上台执政后,都只顾着维护自身的利益,如此一来,南方的税收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对此,我们也只能讲,这种现象或许是存在的,可其产生的影响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般严重。要知道,在魏忠贤手握大权之时,明朝的税收就已然难以征收上来了。而等到他垮台之后,税收情况不过是变得越发糟糕,收上来的税更少罢了。

还有一个法子,不过显得颇为荒诞离奇。设想一下,要是魏忠贤能捣鼓出蒸汽机来,促使大明早早开启工业革命,让整个明朝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话,那税收方面的难题说不定就有希望化解了。毕竟当转型成工业国后,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便会从农业领域转移到工业领域,如此,税收难题也就能够得以解决啦。

可关键在于,就魏忠贤那脑子,压根就不可能捣鼓出这样的玩意儿来。要是他真有本事搞出蒸汽机的话,估摸着后世也不至于都把他当成奸臣来痛骂了吧。

在经济方面,明朝面临着一个颇为严峻的状况,那就是除了难以足额征收税收这一难题之外,宗室人口数量过多同样成为了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给明朝的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想当年,朱元璋出身极为低微,年轻时甚至有过逃荒要饭的经历。待其当上皇帝后,心里就总惦记着别让自家子孙后代再挨饿。后来朱棣通过造反登上皇位,同样也认为宗室是个棘手的大问题,思来想去,觉得与其让宗室们干活,倒不如干脆让他们坐享其成吃白食,如此似乎更为稳妥安全呐。

自永乐时代过后,明朝便定下了一项基本制度,其目的在于:凡是老朱家的后代,一律不得入朝为官,连直接参与工作也是不被允许的。他们唯有依靠国家发放钱财来维持生计,依据不同等级发放的钱财数额各异,但大体上都可保证正常生活所需。

在明朝初期与中期阶段,这一招着实颇为管用。起码就老朱家内部而言,由此确实安稳了许多,太平日子过了不少。然而等发展到明朝后期,特别是临近明朝末期之时,这一招却再也行不通啦。

在明朝后期那个阶段,老朱家的人口数量已经多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要知道,经过不断繁衍发展,到了这一时期,老朱家的人真的是多得数不胜数啦,规模十分庞大呢。

后世史学家经考证后认为,在魏忠贤掌握权势之时,明朝所需供养的宗室人员数量,大致处于二十万至五十万这一区间。几十万姓朱的皇室成员,每日只是坐享其成、无所事事,这对国家的财政而言,无疑是极为沉重的一项负担。

在当时的明朝,征收赋税一事本就困难重重,过程极为不易。可令人无奈的是,费尽周折所征收上来的那些税款,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竟然都被用于供养明朝的宗室成员了。

故而,明朝宗室的数量呈现出过多的态势,这一情况实则对明朝的财政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成为了致使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可惜到了最后,魏忠贤对这两个方案是一个都没采纳。为啥呢?因为不管他挑了其中哪一个,最终的结果那都是得给自己招来麻烦事儿。这魏公公向来精明着呢,他可不会傻乎乎地为了能给国家减轻点负担,就把自个儿给搭进去。

说到那所谓的党争问题,魏忠贤压根就无力解决。要知道,他自己本就是凭借党争才得以登上权力舞台的。魏忠贤以及他身后的阉党势力,实际上已然成为了明末诸多乱象的一个重要源头所在呢。

魏忠贤面对上述这些问题,一个也无法解决。在其掌权时期,他不仅大肆收受贿赂,还对吏治体系进行破坏,并且随心所欲地任用奸臣,可谓是劣迹斑斑,给当时的局势带来诸多恶劣影响。

像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会有能力挽救明朝呢?

关键在于,我们对魏忠贤这人着实存在不小的误解。彼时那段历史中发生的事情纷繁复杂,数量众多,这便使得后世不少人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那段历史的跨度似乎很长。

然而事实上,魏忠贤真正手握大权的那段时间,满打满算起来,最多也就仅有四年罢了。

魏忠贤得以独揽大权,那起码也是天启皇帝登上皇位五年之后的事儿了。要知道,天启皇帝不乐意上朝理政,魏忠贤便充当起他的代表角色,一点点拉拢众多官员,进而把控住了朝廷的大权。而在此期间,以魏忠贤为头目的阉党,一步步将东林党给压制住了。

真正意味着魏忠贤一家独大,全然把控朝政大权的标志性事件,当属杨涟之死。杨涟身为东林党中的清官,曾主动上书,对魏忠贤的罪状予以揭发,可最终却惨遭阉党残忍虐杀。至此以后,魏忠贤得以独揽大权,再也无人胆敢违背他的意愿了。

然而,就在杨涟遇害短短两年多之后,天启皇帝便驾崩离世了,紧接着崇祯皇帝登上了皇位。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仅仅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就将魏忠贤给铲除了。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魏忠贤能够真正独自把控大权的时长,至多不会超出三年。在这般短促的时间当中,魏忠贤实实在在能够给明朝带来的影响,事实上是极为有限的。

一个宦官,掌权不过三到五年,自身又没什么出众能力,对于明朝来讲,也就是个奸臣罢了。还说让他去挽救明朝?别逗了,明朝灭亡的那些根本性问题,他哪一个能解决?在这种情形下,还宣称“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这可实在是太荒谬啦。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