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一位以潇洒不羁著称的大诗人,那便是李白啦,他的诗作才情非凡,在当时就已经声名远扬,被人们誉为“诗仙”呢。而在那皇宫之中,还有一位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女子,她就是杨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其美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这样,这两位身份、气质截然不同的人,在那庄严又神秘的皇宫里面相遇了。
在这一次的相遇场景当中,他灵感突发,提起笔来接连创作了三篇堪称名作的作品。并且,他还把这次相遇所带来的触动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奇妙之处,形象地比作是“仙女”从天上翩然下凡一般,那种美好、那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仿佛通过这样的比喻就更加生动可感了。
世人都传李白是个“不畏权贵”的人,可很多人就纳闷了,这样的李白为什么会甘愿为贵妃写诗呢?这事儿啊,还真值得说道说道呢。
仕途坎坷
大家都知道,古代存在着数不清的“不畏权贵”的清流名士。在当时那个由皇权进行统治的时代背景之下呢,一个人若想要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其实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哦,那便是能够进入朝廷去担任官职啦。
在古代的时候,情况是这样的,只要一个人接受教育,那学的肯定就是儒家的那一系列内容啦。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几乎没有人能够摆脱得了“家国天下”这样的思维模式呢,大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被这种儒家所倡导的思维方式所影响着。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啊,子从原本的位置上被降下来了。这些人在经历了这样的潦倒境遇之后呢,心里满是郁闷,觉得自己的志向没办法实现。也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他们才慢慢地开始对那些权贵表达出贬斥的态度来呢。
就算是像李白那般潇洒不羁的人,又或是像杜甫这样一生清贫困苦的人,最终也都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啊。
李白堪称少年天才,在他仅仅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展现出和普通孩子不一样的聪慧之处了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他更是凭借自身的才华在巴蜀地区声名远扬,名气可大啦,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呢。
大家可别忘了,李白的父母可是有过这样一段经历的。他们曾经遭受了被流放的命运呢,不过后来他们从被流放的地方逃回到了巴蜀地区。而回到巴蜀之后,他们维持生计的手段就是从事商业活动啦,靠着从商来谋求生路呢。
有些文人,他们出生在官宦之家。在那样的家庭环境里,往往会得到很多的夸赞、追捧。周围的人可能动不动就称其为“少年天才”。但实际上呢,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又有多少是名不副实、掺杂着水分的,旁人还真的不太好说清楚。
李白那“少年天才”的名号可是实实在在的。要知道,他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世背景作为依托呢,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年仅十五岁的他所写出来的文章,就已经获得了当时那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赏啦,这着实是很了不起的呢。
当下那些从事写作的文人,往往会通过找出版社来证明自己呢。他们觉得,自己所写的文章能不能在出版社得以出版,出版之后又是否能受到读者的认可,这些方面可都是用来评价一个文人水平高低、成就大小的重要标准。
在古代的时候,情况和现在可大不一样呢。那时候有个难题,就是纸张特别短缺,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获取。而且呢,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都是不识字的,没什么文化知识。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一个人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基本上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啦,那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哦。通过在科举考场上展现自己的学问,才有机会让大家知道自己是有本事、有学识的。
这便是众多文人会为了科举考试而达到废寝忘食地步的缘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考试对于文人们来说意义非凡,它几乎是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一旦在科举中取得佳绩,就有可能步入仕途,获得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所以文人们才会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顾不上吃饭、睡觉,一门心思都扑在了科举考试之上,这就是其背后的原因所在啦。
李白其实是很希望能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证明自身才能的。然而呢,存在一些状况使得他难以如愿。他的父母当初是私自逃回川蜀地区的,这就导致他家的户籍情况并不明晰,存在诸多模糊之处。并且,他家还是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从商这一身份以及户籍不明等因素叠加起来,就使得李白在科举之路上遭遇了重重阻碍,难以顺利去参与科举来展现自己的才华抱负。
在古代,社会有着明确的阶层划分,那就是士农工商。其中商人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低的哦。那时候,科举考试可是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呢,可商人却很难有机会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当时社会对于商人在这方面所设下的限制,使得他们在追求仕途这条路上困难重重呢。
他这一生,有着一个极大的遗憾,那便是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要知道,科举在当时可是众多学子改变命运、求取功名的重要途径呢,可他却与之无缘,这怎能不让人深感惋惜呢。
在唐玄宗那个时期,科举考试的情况有点特殊呢。当时,科举考试的局面基本上是被那些名门望族给掌控着的。这就意味着什么呢?就算是像李白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可由于他没有那种厉害的身份背景作为支撑,想要在科举考试里中举,那也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儿呢。
杜甫其实是很有才华、很有才学的。他的父亲担任的是一个五品的闲职。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起初的乡试以及府试,杜甫都进行得颇为顺利,一路过关斩将。可没想到的是,到了会试这一关的时候,他却遭遇了挫折,最终落榜了。
话说有那么一年举行会试,杜甫也参加了这场考试呢。等考完之后,杜甫心里那叫一个信心十足,他觉着吧,自己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着也能在榜单之上,哪怕不是名列前茅,那上榜肯定是没问题的啦。
结果呢,当朝的宰相十分干脆地宣布道:“这天下间的贤能之士啊,早就都已经被我给招揽到朝堂之上,为皇帝陛下效力尽忠啦。在我如此周全的招纳之下,又怎么会存在有所遗漏的情况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在那一年,凡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学子,不管其学识水平是高还是低,全部都没有被录用。也就是说,在这一年的这场考试当中,没有任何一位参与考试的学子能够得到录用的机会,无论他们此前积累的学识程度究竟怎样,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统统未被录用。
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中,李白要怎样才能证明他自己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那样特定的环境之下,李白面临着需要去证实自身价值、展现自身能力的状况,可究竟该通过何种途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达成证明自己的目的呢,这无疑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呐。
游历四方
科举考试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它已然被权贵阶层给垄断了。不过呢,那些手握大权的权臣们心里其实也有担忧,他们害怕底下那些满怀期望参加科举的学子们会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垄断局面而闹起事来。所以呢,这帮权臣们就绞尽脑汁,想出了另外的一种办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
安排这些学子去创作诗和赋,之后把他们的作品递交给当朝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们。倘若学子们的作品能够得到权贵们的赏识,那么便会将这些学子推荐进入朝廷担任官职。
这些有权有势的贵族们,居然还给这样一种行为取了一个看似很体面、很堂皇的名字,这种行为就是自我举荐,而他们所取的名字就叫做——干谒。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众多学子求取功名、踏上仕途的重要途径。然而,有那么一些学子,他们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没办法,这些学子只好另寻出路,于是选择游历四方。在游历的过程中,他们也没闲着,凭借着自身的文学才华不停地进行创作,写了许多诗作和赋文。他们心里清楚,要想为自己谋得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还得去结交那些公卿权贵。所以呢,他们会精心准备好自己所写的这些作品,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荐书”,也就是所谓的“干谒”,然后恭恭敬敬地递交给那些公卿权贵,期望能得到赏识与举荐,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要是一个文人得不到当地官员的赏识,那他可就只能选择换一座城市啦。到了新的地方呢,还是得接着去参加那些所谓的“文人宴会”。在这些宴会上呢,依旧要干一件事儿,那就是写诗去吹捧那些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仿佛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谋得一些出路或者获得一些好处似的。
由此便出现了两种情况:其一是年轻学子当中兴起了游历的风气;其二呢,则是吹捧权贵的风气变得十分盛行。
李白的父母离世之后,他便带着所继承的那笔遗产,告别了巴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此踏上了游历山川的旅途。
在那段时间里,他这个人呢,特别的仗义,而且才华出众得很呢。就因为这样的性格和出众的才华,他结识了一大批好朋友哦。在这些朋友当中,就有大家都很熟悉的孟浩然呢,他们俩的关系也是很不错的哟。
孟浩然他家境十分优渥,家中财力雄厚,而且还是传承着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门第呢。值得一提的是,他比李白要大上十几岁。
有两个人,他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就感觉特别投缘,仿佛彼此已经相识了很久很久一样。那种感觉,就像是多年的老友重逢,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于是呢,他们两个人便互相以忘年之交相称啦,意思就是说,虽然他们的年龄可能相差比较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就如同相交多年的知心朋友一般呢。
孟浩然在了解到李白的身世情况之后,就对李白提出了一番劝告。他觉得李白正值青春年少,而且还极具才华,在这样的好条件下,实在是应该去尝试一下进入仕途、谋求官职这件事。
要知道,父母所留下的那些钱财,不管有多少,终究是会有花完的那一天的。与其就这么守着这些钱,还不如拿它去购置一座宅院呢。有了宅院,也就算是有了安稳的住所,然后就可以尽早地考虑结婚成家的事儿,婚后再生儿育女,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在相关的安排之下,李白结识了前朝宰相的孙女呢。而后,就在安陆这个地方,李白与她举行了结婚仪式,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李白成婚之后,就和妻子许氏开启了一段十分甜蜜的时光呢,两人简直如胶似漆般恩爱。在这之后呢,按照妻子许氏的一番安排,李白动身前往长安城里,去谋求那所谓的“仕途”之路啦,希望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过了几天之后,他手里拿着许家为他写好的那封推荐信,这封信可是要呈递给当朝宰相的。随后,他便马不停蹄地朝着长安城赶去了,一路奔波,只为了能尽快到达目的地。
他心里想着,既然已经有了岳父出面去推荐自己,那肯定就能顺顺利利地见到宰相大人。在他看来,只要能见到宰相,往后的日子说不定就能一路顺遂,如同踏上了平步青云的道路一般,仕途从此一片光明呢。
在当时,“干谒”这种风气极为盛行,好多人都想着去拜见宰相张说呢。那场面,想见张说的人多得,队伍都能从长安城一直排到洛阳去啦。就这么个情况,张说整天要应付那么多前来干谒的人,忙得不可开交,所以,自然也就抽不出时间来见他喽。
要知道,李白怎么说也算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婿呢。面对一些情况,他不太方便直接就予以拒绝。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位宰相呢,就安排自己的儿子张洎出面去接待李白啦。
张洎有着驸马的身份,平日里呢,来找他的人那可真是不少呢。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安排李白前往终南山的别院去等着。
终南山有一座别院,它可着实不简单呐,因为曾经大名鼎鼎的玉真公主还在这儿居住过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有不少大臣得到了重用呢。而这些大臣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机遇,实际上都是经由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才得以实现的哦。
在那个时候,有好多文人就跟咱们现在那些狂热的追星族差不多呢。他们纷纷住进了终南山的别院里,心里都怀揣着一份期待,就盼着玉真公主能够再次来到这里呢。他们就那样守在那儿,仿佛只要待在终南山别院,就有可能再次见到玉真公主似的。
要知道,玉真公主那是不可能再回到这里了。既然她不会回来,那这座原本属于她的别院呢,也就自然而然地渐渐荒废掉了,没了往日的热闹与生气,就那么闲置在那儿了。
李白一心求仕,渴望在仕途上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现实却对他极为残酷,处处碰壁,求仕之路被死死地堵住,根本找不到可以踏入仕途的门路。那么,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李白接下来又要朝着哪个方向前行?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得见贵妃
话说李白啊,在终南山的别院可是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呢。那段日子里,每到觉得无聊的时候,他就会从山上下来,前往繁华的长安城中。到了城里呢,他就和那些生活在市井之中的人们凑在一起,尽情地饮酒,享受那种热闹欢乐的氛围。
在这一时期,他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浑浑噩噩,完全没什么方向和目标,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可以说这是他人生当中过得最为浑浑噩噩的一段日子啦。
他把父母留下的遗产全部都花光了,就因为这样,他在那段时间里一下子陷入到了身无分文的艰难处境当中,兜里空空,连一分钱都没有了呢。
值得庆幸的是,李白的妻子许氏一直对他满心牵挂、忧心不已。在李白身处长安城中的日子里,许氏考虑到他的生活所需,常常从自己的娘家筹措钱款,然后将这些钱寄到长安,以此来供给李白平日里的各项花销,好让他在长安的生活能有所保障。
李白曾经经历了一段堕落的时光,在那段日子里,他的生活状态可谓是有些消沉。不过,他心里也明白,这样一直下去可不是个办法,根本就不是能够长久维持生活的好策略。所以呢,后来李白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繁华的长安。他回到了安陆这个地方,还在那儿购置了一处田地。打这以后,他便开始了每日辛勤耕种的生活,靠着自己的劳作来养活一家人啦。
就这样,时间一晃过去了好几年,日子过得挺安稳的。而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之下,李白写了一篇诗赋,然后将它呈献给了唐玄宗。没想到的是,这篇诗赋竟然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
在他看来,时机已然成熟,便又一次动身前往长安城。这一路上,他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抱负。到了长安城后,他四处托人引荐,历经诸多周折,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得以见到了玉真公主。而凭借着这次难得的会面以及自身的才华等因素,他成功进入了翰林,开启了人生的一段新征程。
翰林在最初的时候,那可是皇帝身边极为重要的存在,就如同皇帝的“智囊团”一般呢。皇帝在遇到各种政务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策略、征求意见的时候,往往就会依靠翰林。然而,时间推移到了唐玄宗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的翰林,不再主要承担着问政讨策的重要职责了,反倒沦为了皇帝用来取乐的一种工具。
每当皇帝要举办宴会的时候,又或者是打算去游山玩水之际,就会吩咐那些翰林学士去创作诗作、撰写对联,通过这些作品来对皇帝的功绩予以赞扬歌颂呢。
李白当时身为翰林待诏,在那样的职位上,他可没有灰心丧气。他心里琢磨着,只要能得到唐玄宗的赏识,那肯定就会有可以让自己大展身手、充分施展才能的好机会呢。
那一天啊,皇宫之中的牡丹绽放开来,那花儿开得极为艳丽,把整个皇宫花园都装点得格外美丽。到了晚上呢,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二人啊,起了兴致,决定一同夜游花园去欣赏这满园的美景。他们漫步在花丛之间,感受着这美妙的氛围,可能是心情实在太愉悦了,当下兴致所至,便吩咐宫廷里的乐师们开始奏乐,好让这美好的夜晚更加富有情致呢。
然而,唐玄宗心里觉得那些原有的旧词着实是太过枯燥乏味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前不久才刚刚被招入翰林的李白。随后,唐玄宗便派人拿着三张帖子去找到李白,吩咐李白进宫来重新为那些需要的内容填写合适的词句呢。
那时候啊,李白前一晚喝得酩酊大醉,一直到第二天都还没完全清醒过来呢。就在这么个迷迷糊糊的状态下,突然接到了一道圣旨。这圣旨一来,那可耽搁不得,于是李白就只能带着那尚未消散的醉意,晃晃悠悠地赶忙往皇宫赶去喽。
当他来到皇宫之后,并没有能够立刻就见到杨贵妃呢。而是被人给安排到了一间侧室里面待着。随后呢,就有太监过来了,还送上了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并且给他交代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按照“清平调”的曲子来填写相应的词。
李白心里很清楚,展现自身才华的时机已然来临。
然而,在没见到贵妃本人的情况下,他究竟该如何去写呢?
在古代啊,有着严格的规矩,君臣之间那是界限分明的,身份地位有着很大的差别。而臣子和后宫的妃子呢,更是有着明确的界限,绝不能随意逾越。就说他吧,心里其实就想着能看上贵妃一眼就行,可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哪有那么容易呢。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臣子哪怕只是想看后宫妃子一眼,那可都是触犯律法的事儿,根本就不被允许呢。
在那样的情境之下,他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依照着自己梦中所见到的仙女的模样,提起手中的笔,缓缓地写下了这样美妙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仿佛要通过这些文字,将那梦中仙女的绝世风姿给描绘出来一般呢。
那首诗很快就被呈送到了唐玄宗以及杨贵妃跟前,他们二人拿到诗后,当即展开一看,随后脸上便露出了十分满意的神情呢。不仅如此,他们还特意吩咐宫中的乐师,要求把这首诗用乐曲演奏出来,好让这美妙的诗句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
话说李白刚刚写完一首诗,此时的他已经感觉十分困倦,整个人都昏昏欲睡了。就在这个时候,一旁的太监却催促着他,要求他赶紧再写下一首诗来。没办法,李白只好强打起精神。在构思这首新的诗作时,他又展开了奇妙的联想,把杨贵妃比作了那雍容华贵的牡丹,寓意着杨贵妃的美丽高贵如同牡丹一般艳冠群芳;同时呢,还把杨贵妃比作了赵飞燕,大概是想用赵飞燕的轻盈身姿来侧面烘托出杨贵妃别样的风姿吧。
尽管贵妃依然对相关事物抱有喜爱之情,不过呢,她可不像赵飞燕那般身姿柔弱。于是,贵妃就吩咐让人把李白召到御花园来,要他当面创作诗词。
话说李白啊,当时听说有机会能够见到那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呢,一下子就来了精神。要知道这杨贵妃可是闻名遐迩,有着绝世的美貌。于是,李白就赶忙前往御花园,就盼着能亲眼瞧一瞧这杨贵妃的真容。这一见到啊,可不得了,杨贵妃的美貌与那娇艳的名花相互映衬,当真是一幅绝美的画面。李白那是灵感顿生,回去之后就挥毫写下了“名花倾国两相欢”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真可谓是一段佳话呢。
在这之后,李白就特别受玄宗皇帝以及贵妃的喜爱与赏识呢。常常会被召进皇宫里头,专门为他们撰写诗歌、创作乐曲,在当时也算是颇得皇家青睐啦。
要知道,李白有着远大的志向,他心心念念的是家国天下的大事呢,可不是仅仅想着去当皇帝身边那个所谓的“御用诗人”。也就是说,他所追求的并非是只为皇帝写诗来讨得欢心之类的,而是怀揣着更为宏大、关乎整个国家和天下苍生的抱负呢。
玄宗不再用心于朝政之事,朝堂之上奸臣纷纷当道,把局面搅得乌烟瘴气。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的内心渐渐变得极度失望,就好像一盆燃烧正旺的炭火被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一般,整个人的心都凉透了。于是,他每天都靠着饮酒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以此寻得一些慰藉,还常常对皇帝的召唤不予理会,直接就给拒绝了。
玄宗察觉到他的性情极为桀骜不驯,考虑到这种情况不太适宜继续留在翰林院。于是,玄宗做出了一个决定,赏赐给他一笔钱财,随后便将他从翰林院打发走了,让他离开了那个原本所在的地方。
在那之后,李白就彻底对朝堂里的那些事儿没什么兴趣啦。他不再把心思放在朝廷的种种事务上,反而是一头扎进了游山玩水的乐趣之中呢。而且,他还特别热衷于结交各路好友,在这过程中去感受不一样的人间情谊,开启了另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哦。
在那样的一段时光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要知道,安史之乱可是一场给社会带来极大动荡、给百姓造成无尽苦难的大灾祸呢。经历了这场战乱之后,他目睹了世间到处都是百姓们遭受的种种艰难困苦,心中感慨万千。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对人世间的这些疾苦有了极为深刻的感触,进而看透了这一切。从那之后,他便踏上了求仙问道之路,希望能在这条路上探寻到一些别样的寄托或者解脱吧。
李白一生漂泊不定,历经了许多岁月。在那漫长的时光里,他四处游历,居无定所。岁月流转,到了人生的后期,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诸多疾病缠身。最终,就在那江中的小船之上,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结束了这漂泊而又传奇的一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