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科学之火种,为何在强大的汉朝彻底消亡?因为它真的来了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8-04 11:51:45

谈论中华文明,想必大家都会津津乐道于秦皇汉武、商鞅管仲这些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也会如数家珍地说道势成水火的儒法两家如何从铿锵交锋走向水乳交融,更会对王朝不超300年的原地转呼啦圈各抒己见,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合理性”。

不过在我看来,王朝300年原地一徘徊止步不前,根本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属性,而是中华老祖宗封闭视野下强行制造的“固步自封”。作为掌握封建王朝的话语权的读书人,除了沉湎于四书五经,就是空谈道德;

而统治者为了实现“万世为君”的白日梦,必然对维持现状、提倡“忠顺之德”那是“不遗余力”、使出了浑身解数。

最终结果毋庸置疑:被扼杀了自主性的中华民族只能被迫依附于王朝统治者,中华文明被迫视“维持现状”为真理,从而孕育出“厚德载物、天理循环”这样畸形的原地踏步定律。

在这种以统治者“马首是瞻”和以“维持现状”为政治正确的指引下,中华文明原本璀璨的多元化道路被堵死了,原本2000年就孕育的中华科学之火种被迫消亡了。

何为中华科学之火种?绝非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而是春秋时期的《墨经》

谈到中华本土的科学第一人,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宋代“科学家”沈括,理由是他撰写了一本非同凡响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在这本划时代的科学著作中,我们看到了蕴含着中华劳动人民智慧的“四大发明”,也对各种中华劳动人民总结的其他技术的应用有了深刻认识,如《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风力计、船尾平衡舵等,堪称中华古代科学技术之百科全书。

虽然沈括本人记载了内容详实的古代科学技术知识,但论“科学家”还差了火候,而其撰写的《梦溪笔谈》更不能上升到中华科学之火种的新高度,理由是:沈括本人并不是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众所周知,科学全方位降临人间是公元1600年前后的事情。西方的伽利略、笛卡尔、培根、卡文迪许等一批科学先行者之所以将科学大佛请进了门,最重要的是提出了hands-on thinking(动手思考)的思维方法。

在他们的引领下,对于真理的判别再也不是交给无止境的口舌之争,更不是由某个权威泰斗统一思想,而是放诸于实践中检验,如此,促使了实验物理学的破土而出,为科学的一只脚迈入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牛顿等学者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再附以逻辑推导、知识总结,终于提出了运动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发表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宣布了科学时代的全方位来临。

由此可见,什么是科学?是以实践的重复性检验为基石、辅以理论严格推导的严谨学科。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人的主观因素干扰,更不能有个别权威“搞特殊”。科学规律是否成立,严格服从“少数服从多数”、经得起实践重复性检验的“透明化”原则。科学面前,千万不要提就“有缘人”、“玄妙”之类带着个人好恶和感情色彩的话语。

反观沈括,他发现了一口泉水,将泉水蒸发后可以得到胆矾。学过初中化学知识的都知道:这是一种简单的置换反应,没有什么玄妙的地方。

但在沈括看来,他却将其纳入到了五行学说——金克水当中,无形中将本无生命、地位平等的两类物质阶级化、对立化,打上了浓浓的个人情感,根本就不“科学”。

所以纵然沈括对物质世界难得感兴趣,但却以有色眼镜看待近在咫尺的化学反应,终究是没能逃脱儒家之“德”的束缚,也未能摆脱“天人感应”的影响,使得其没办法成长为伽利略、牛顿一样伟大的科学家。

那么中华文明史上,什么可称科学之火种呢?在这一点上,我采纳荷兰学者弗洛里斯·科恩的说法,唯有春秋时期的《墨经》,没有之一。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墨经》在汉代之后彻底消亡,相当于中华本土的科学火种彻底熄灭,再无燃烧之可能。

中华科学之火种,为何在强大的汉朝彻底消亡?因为儒家它真的来了

《墨经》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短暂辉煌,曾经崭露头角,为何在强大的汉朝之后彻底消亡了呢?弗洛里斯·科恩归结为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导致的思想认知的高度统一——一种以皇帝为核心的道的综合主宰了中华文明,从而使得中华科学之火种——《墨经》在汉代彻底走向消亡。

但在我看来,将中华科学之火种消亡归结为秦始皇实在是有失偏颇,因为秦始皇时期虽然焚书坑儒,但主要焚烧的是无用的道德治世之学说,坑的也是空谈误国的儒生,对于医药、地理等有真知识的书籍,秦始皇还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墨经》并没有在秦朝时期坐冷板凳,而是在被后世称为强大的汉朝沦为无立足之地的可悲境地。众所周知,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开始了一件影响后世千年的“维持现状”之大动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知儒家在历史上不被待见,为何汉武帝执意要开历史倒车、复活儒家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彼时的汉朝已经退匈奴七百余里、威风八面,早已有了儒家所言的立帝之条件——道德治国。

按照儒家设想,一旦立帝,表明自己就可以“躺平”了:天下之人,不论能力强弱、水平高低,都天然低一等。立帝之人,可以不用努力,只要经营好自己的外表形象和人格魅力就可以了。

这种“躺平式”治世思维、这种乞求世界一成不变的一家独大,必然与科学矛盾重重。中华科学之火种也只能在强大的儒家主导的社会新秩序,宣告消亡。

4 阅读:104
评论列表
  • 2024-10-31 06:24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过程被吴承恩写进了《西游记》里了,线索就是苍梧山。先是,战国初期隐居在苍梧山的楚国道家人物詹何撰写了《黄帝四经》(后在马王堆出土),后来汉文帝将其奉为圭臬实行了汉初的黄老之治(孙悟空大闹天宫),汉武帝登基后罢黩百家独尊儒术(被压五指山),汉武帝为了在今广西梧州设立苍梧郡,将苍梧山(在邻郡零陵郡境内)搬到了连云港(今花果山),吴承恩游历了连云港的苍梧山后获知这事得到灵感,将其化为孙悟空,写就了《西游记》。其中唐僧放出孙悟空是指唐朝皇帝姓李,尊老子为祖宗,道家地位回升。

  • 2024-10-04 20:40

    写的不错!

  • 2024-08-04 21:15

    宗教参与统治,只存于集权土壤,秦提供了犯罪基础。三大宗教形成三种意识形态,独儒基督伊斯兰证明,集权体制只有用宗教,才能解决秦不能统治大地域问题,也反证周分封不存在。文明进程在于分权,产生春秋文明和大航海时代,看谁家能再分权。丝绸之路是双向的,单边繁荣形成不了大贸易。东南亚非洲美洲一段时间落后,在于封闭。文明进步在于融合交流,而东南亚人大多数源于东亚,说明春秋文明不是孤立形成。英国大宪章和牛津大学成立于南宋初期,早于蒙古参战中东,大航海产生于基督争夺欧亚非贸易通道失败,伊斯兰在唐末逐渐垄断中东

    用户98xxx33 回复:
    五胡延伸隋唐,在哈萨克斯坦防守失败,伊斯兰挺进中亚,儒教控制区东退。三大宗教形成三种意识形态,蒙古统治东欧用基督,中东用伊斯兰,东亚用儒教。
    用户98xxx33 回复:
    春秋文字差异,秦书同文依旧不能统治。凭周占地盘,何德何能分封?汉初无为而治,遗民不跪统治,造假周而捧儒。谁统治,孔家屹立。西方无史,神权需要灭史,儒教不仅灭史,一直编屎。漫长母系社会没有留下她们的伟大,三大宗教不约而同贬低女性,巧合?西罗马灭亡与南北朝同期,五代十国与伊斯兰崛起同期,巧合?春秋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