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福特、通用纷纷减产,欧美人咋就买不起电动车了?

电动车指北 2023-11-10 20:42:26

曾几何时,欧美的车价一直是我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一台 3.0T 的宝马 X5 美国只要 5、6 万美元,中国则要八、九十万。

不过到了电动车时代,终于该轮到他们羡慕我们了。

近日,大众汽车首席财务官 Arno Antlitz 在发布今年前 9 个月的业绩后表示,欧洲的电动汽车订单相比往年减少了 50%,从去年的 30 万辆减少至 15 万辆。

因为需求疲软,大众 10 月前两周暂停了德国茨维考和德累斯顿工厂大众 ID.3 和 Cupra Born 电动汽车的生产。

无独有偶,美国这边通用和福特两大巨头也表示电动爹不好卖了啊,10 月 25 日通用和本田宣布取消合作开发售价 3 万美元以下廉价电动车的计划,原因是两家公司认为电动车的需求弱于预期,而通用此前就已经开始减产计划。福特则是计划推迟约 120 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新产能支出。

据考克斯汽车公司 (Cox Automotive) 称,现在美国经销商传统燃油车的库存能卖 52 到 58 天,电动车则高达 97 天,一辆车不进 3 个月也卖不完啊。

要知道美国的新能源渗透率刚过 10%,欧洲也才 20%+,说好的环保先锋呢?咋就不买电动车了?

原因无他耳,欧美的电动车实在太贵了,电动爹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还记得之前欧洲的几个博主声讨“德奸”大众汽车么,大众 ID.3 在国内只有 1.5 万欧元(12 万人民币)起,德国却要 4 万欧元起(现在涨价到 4.29 万欧了),是国内的 2.6 倍,甚至都开始呼吁“德国人停止买大众”了。

再举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下欧洲电动车的价格到底有多吓人。

我们熟悉的比亚迪海豚在欧洲的起售价是 2.999 万欧元,折合 22.9 万人民币,也是国内价格的 2 倍了,就这还是欧洲现在第四便宜的电动车,前面 3 款比海豚便宜的都是电池容量只有 20 多度的小车(海豚 45 度电池),简直是在抢钱啊。

美国那边稍微好一点,由于特斯拉的连续降价,美国最新的电动车平均价格已经降到了 5.3 万多美元,比汽油车平均 4.8 万美元的售价没贵太多,但是仔细对比下同一款车的燃油版和纯电版,比如福特 F-150 燃油版的起售价约 3.9 万美元,纯电版则要 5.2 万美元起售,贵出了约三分之一,这还是在福特每卖一台电动车亏 4-6 万美元前提下的价格。

如果只是买车贵一点还好,一咬牙一跺脚贷款就买了,毕竟充电这么便宜,后期用着用着就比燃油车划算了。

但欧美消费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那边尤其是欧洲,充电真的太贵了!

根据 Statista 的研究,德国 2023 年直流快充每度电的价格普遍在 0.54 美元到 0.79 美元之间,折合每度电要 4 到 5.8 块钱,交流慢充的价格也普遍高于 0.44 美元每度,折合 3.2 元人民币,这谁顶得住啊。

另外在欧洲,遇到一度电一欧元的情况也别惊讶。

这比烧油还贵了,换我我也不买电动车啊。

不过充电贵一定程度还能理解,毕竟这两年天然气涨价,欧美的基建能力也不能和我们比,那为什么作为汽车强国的欧美怎么就造不出一台老百姓买得起的电动车?

这中间当然有劳动力成本的因素,美国那边 UAW 不是才消停么,不过平均每台车上的劳动力成本并不算高,关键还是电动车产业链之间的差距。

这里以电车上最核心的动力电池举例,欧美基本没有自己的大的电池厂商,好不容易扶持个 Northvolt,2022 年才开始投产,现在产能还在慢慢爬坡中,2024 年产能能达到 16GWh,大概能装 30 万台车吧,但届时欧洲的电动车需求可能达到 300 万辆,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吧。

既然自己造不了,只能靠别人了,除了特斯拉在美国主要采购日本的松下,目前欧美车企的主要电池供应商来自韩国的电池三巨头——LG 新能源、SK Innovation 和三星 SDI,这些可都不便宜。

更关键的是,即便是日韩的电池,其上游的供应链也严重依赖我们,比如中国在电池负极的石墨材料占比超 90%,电解液超 85%,正极的氢氧化锂占比超 85%。

举个例子,今年 9 月 5 日,韩联社报道称韩国今年电池正极材料出口额已经达到 7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66%。上半年出口正极材料实现了 58.1 亿美元的顺差,但其中的 88%,也就是 55.1 亿美元以锂化合物、前驱体等原料逆差的形式流入中国。

88%的顺差还给了中国,这还不如直接采购中国的电池,何必让韩国人赚个差价呢?

实际上特斯拉已经这么做了,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即将生产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 Model Y 了。同时特斯拉正在积极动员国内供应链去墨西哥,那里将诞生特斯拉 2.5 万美元的「廉价车型」,特斯拉很清楚没有中国的供应链是万万不行的。

另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也已经在欧洲建厂投产,欧洲人民开上「可负担」的电动车有希望了啊。

当然短期来看,欧美消费者想买电动车还是只有「挨宰」的份,在国内开电动车的你,就偷着乐吧。

0 阅读:58

电动车指北

简介:关注智能电动车和中国汽车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