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杨桂兰,今年52岁,初中学历,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县城。
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没读完初中就跟着人在镇上打工,后来在镇上的棉纺厂找了份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结婚后,我和丈夫在县城边上买了套老旧的楼房,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算安稳。
丈夫是个老实人,在供销社干了十几年,后来单位改制下岗,他就去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
我们有一个女儿,叫婷婷,今年刚大学毕业,找了份还不错的工作,准备明年结婚。
我这一生,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坏。可让我最难过的,却不是生活的苦和累,而是那些来自亲人的寒心话语,让我这个五十二岁的人,终于看清了所谓“亲情”的真面目。
我有个大哥,早年丧偶,留下一个儿子,叫小浩,比我女儿大两岁。
那年他媳妇病逝,孩子才十二岁,大哥一个人打工挣不到几个钱,孩子没人照看。
家里人商量了半天,最后说我家条件稍微好点,让我把小浩接过来带几年,等他考上大学再送回去。
我和丈夫想着孩子不容易,再说都是一家人,就一口答应了。
可没想到,这一带,就是六年。
02
小浩刚来的时候,确实挺让人心疼的。脸瘦得都没肉,话也不多,眼神总是怯生生的。婷婷那年十岁,还小,但也懂事,两人一块上学回家,感情很好。
我心想着既然接过来了,那就得当亲生的养。吃穿用度都一视同仁,谁也没多谁一口,谁也没少谁一分。每年开学我都带着两个孩子去镇上买衣服、文具,吃饭做菜也都是想着孩子喜欢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小浩冻得手裂了口子,我就给他买了副新手套,结果婷婷回家问我:“妈妈,我也想要新的。”我说:“你那双不是还挺好的吗?”她就默不作声了。
晚上我越想越不是滋味,第二天又跑去给婷婷也买了一双。
我是真怕两个孩子心里有芥蒂。可谁成想,我这份小心翼翼,到头来,却换来的全是误解。
小浩学习一直不错,我和丈夫也特别支持他。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吃住都在我家,学费、补课费、生活费,几乎都是我们出的。
大哥每年过年拿点土特产来,也就一千来块,其他的啥也没管过。
可我没说过一句怨言,只想着孩子能有出息就好。
高考那年,小浩考上了985,家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大哥来了,拍着我的肩膀说:“还是桂兰有福气,跟着你,孩子都飞黄腾达了。”我笑着说:“这孩子争气,是他自己努力的。”
可从那以后,小浩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大学四年,他只回来过两次,一次是过年,一次是因为学校组织实习。
婷婷也考上了大学,但学的是文科,学校不如小浩的名气大。
我丈夫有点心塞,说:“咱花了那么多钱,还不如留着给自己女儿补补。”我却劝他:“别说这种话,咱是为了孩子好。”
婷婷大学毕业后,找了份稳定的工作。男朋友是她大学同学,家境一般,但小伙子踏实肯干,俩人感情好。我和丈夫也支持他们,想着趁着还没涨价,给婷婷在县城买套小房子当陪嫁。
这事,我原本没打算告诉大哥那边,毕竟是我们女儿的事。可不知怎么,小浩知道了。他打电话回来,语气冷冷地说:“听说你们给婷婷买了房?”
我愣了一下,说:“是啊,女儿马上要结婚了,买套房子安个家。”
他沉默了几秒,然后说:“那我在你家住了六年,吃住用你们的,怎么就没想过给我也买一套?”
那一瞬间,我脑子“嗡”的一响,心里像被什么狠狠扎了一下。
我说:“小浩,你是我侄子,不是我儿子。我养你,是因为你爸一个人抚养不了你。你考上大学了,我高兴得不得了,可你不能这么说话啊。”
他冷笑一声:“我一直以为,你们把我当亲儿子,原来从头到尾,我不过是个寄人篱下的外人。”
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
过去六年,我为他做的所有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他生病,我带着他去医院连夜挂水;他参加竞赛,我连夜给他缝补衣服;他生日,我悄悄给他买了蛋糕……可这些,在他眼里,全都不值一提。
只因为我给自己女儿买了套房子,他就觉得我亏待了他。
我和丈夫都沉默了好几天。这件事,我们谁也不愿再提。大哥后来打电话来说:“孩子年轻,说话不中听,你别放在心上。”我苦笑一声:“我是没放在心上,可心疼,是真的。”
小浩毕业后去了大城市工作,年薪不错,后来在朋友圈晒了婚房和婚礼,看着挺风光。我们没被邀请,我只是在手机屏幕上看到他的笑脸,突然就觉得陌生了。
婷婷结婚那天,我一边给她整理婚纱一边说:“妈就希望你以后别像我,真心待人,最后被人伤。”
婷婷握住我的手,眼圈红了:“妈,你这些年做得已经够好了。”
03
如今我已经退休,每月有三千多块退休金,生活不算难。婷婷婚后幸福,我也安心了。只是偶尔想起小浩,心里还是有点堵得慌。
人性这东西,有时候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能换来对等的感恩。
我曾真心待他如己出,却在他一句“你怎么不给我买房”中,看清了彼此的距离。
亲情,不是用“你该”来衡量的,而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感恩之上。
人这一生,不能求所有人都记得你的好,但求自己问心无愧就够了。
我不后悔曾养过他,但这世上,最让人寒心的,不是风雨,而是你付出所有后,他却说:“你欠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