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灭亡之际,北方的北周与北齐还处于对立中,所以江左继续进行着朝代的更替。取代梁的新朝是陈,由陈霸先所建。
陈霸先在发迹之前,一开始担任乡里的里司,后至建邺为油库吏。在当时,里司及油库吏之类实为所谓下吏。这种下吏实质上属于专役户,与当时劳动者相混迹,社会身份十分低下。但陈霸先自成年后便"读兵书,多武艺",收到了新喻侯萧暎的赞赏。萧暎担任广州刺史时,陈霸先参军,开始在西南征讨,屡立战功,被封为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侯景乱后,陈霸先助萧勃镇广州,后者命霸先监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大宝元年(550年)正月,率军讨侯景,进顿南康,次年六月,沿赣水北上,并遣使至江陵劝进,萧绎授其"东扬州刺史,领会稽太守、豫章内史"等。大宝三年(552年)二月,随王僧辩军东进,平侯景后,军镇京口。同年十一月,西魏军袭破江陵城,元帝被俘杀。王僧辩欲立北齐送归之贞阳侯萧渊明。陈霸先袭杀之,复立萧方智为帝,自己掌执朝政,太平二年(557年)梁敬帝禅位,陈朝建,史称陈霸先为陈武帝。
陈武帝即皇帝位后的三年内,主要精力放在平定王琳等反对势力和熊昙朗等反叛上。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陈武帝因病驾崩,因皇子陈昌在江陵陷落时没于西魏,身在长安,彼时已是北周,武帝曾频频遣使要求将他送返,但"周人许之而未遣"。于是大将侯安都班师,与武帝之侄,临川王陈蓓俱还建康。当日,陈蓓即皇帝位,是为陈文帝。陈昌此时对北周已无大的利用价值,于次年二月被送回,归途中过江船坏溺死。
至陈朝,疆土已基本局限于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在通常的情况下根本无力作统一之计,所以能够在这样的版图中维持社会安定,已经是不错的政治局面了。陈文帝由于"起自艰难,知百姓疾苦",所以能兢兢业业治国,做到"见善如弗及,用人如由己,恭俭以御身,勤劳以济物",对一个君主来说如此已经很不容易了。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驾崩,太子陈伯宗继位。但伯宗"仁厚儒弱",旬日之间便"以骠骑将军、司空、扬州刺史、新除尚书令安成王顼为骠骑大将军,进位司徒、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大权尽落在陈顼之手。陈顼是文帝之弟,陈伯宗之叔。这样的政治动向当然会引起反应,中书令刘师知、右卫将军韩子高、南豫州刺史余孝顷、湘州刺史华皎等先后反对。在平定了这些反叛后,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由皇太后出面,使陈伯宗让位于陈顼,前者史称为陈废帝,后者为宣帝。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乘北齐末政局昏乱之际,陈宣帝遣吴明微统众十万北伐,至年底,得淮南诸州郡,这是南朝最后一次成功的局部北伐。太建九年周灭齐,宣帝又欲夺徐、兖诸州,诏吴明徽进军,尚书毛喜曾异议∶"淮左新平,边氓未义。周氏始吞齐国,难与争锋,岂以弊卒疲兵,复加深入。且弃舟楫之工,践车骑之地,去长就短,非吴人所便。"宣帝不听,陈军在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先胜后败,全军覆没,吴明徽被俘,"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至太建十一年底,周军在淮南攻城略地,南北复以长江为界。太建十四年正月驾崩,太子陈叔宝嗣位,即是南期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
陈氏起于寒微,而彼时南朝还是以门阀为主导的社会,所以作为帝室不仅大力崇儒崇佛,自己也努力进入文化主流,如文帝"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至其第三代,更是学人名士辈出,如陈伯茂"好学,谦恭下士",并"大恭草隶,甚得右军之法";陈伯智"有器局,博涉经史"等等。作为皇族有着这样的努力,当然会带动整个文化事业。陈后主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在当时是处于最高水平的,更重要的是,作为皇帝,"后主嗣业,雅尚文辞,傍求学艺,焕乎俱集。每臣下表疏及献上赋颂者,躬自省览,其有辞工,则神笔赏激,加其爵位,自以缙绅之徒,咸知自励矣"。所以陈朝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所涌现的文化人才却济济一代∶如史学家顾野王、姚察,文学家江总、徐陵,经学家沈文阿、张讥、周弘正,佛学家真谛、智题等。
唐代的魏征批评他"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这当然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但能团结宗室,任用袁宪、萧摩诃等旧臣,不滥杀无辜,所谓"文案簿领,咸委小吏"不过是寒人掌机要之延续,与当时很多皇帝相比,至少不失中下。最大的问题是他系亡国之君,但如果换个中上之君,小国之坚,大国之擒也,恐怕也难逃同样的命运。
公元589年隋军大举过江,兵入建康,陈叔宝被俘,陈亡,南朝结束。入隋后,陈后主以刘禅之智装糊涂,终其天年,且陈室子弟能"并为守宰,遍于天下",这在亡国史中也不多见。
陈朝只有四个皇帝,却是南朝里明君最多的[笑着哭]
陈文帝叫陈蒨 不是陈蓓[横脸笑]
太建北伐将领不是吴明彻吗
只因霸先死的早
陈后主开创了,亡国之君文学家化的先河。
吴明彻
错字太多
陈叔宝还把杨坚熬死了,死时估计还带着笑
陈之国土有一部分在镇南关南!!!
吴明微?
错别字一大堆
陈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