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何花巨资,救“辱华急先锋”国泰航空?原来是一招釜底抽薪

福星徠说事 2025-03-04 13:25:05

2025年3月,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启用前夕,国泰航空发布中期业绩: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了944.85亿港币(约合人民币约873.3亿元),净利润将近1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3.7亿元)。

信息来源:国泰航空 2024年03月18日 18:03 北京【财报公告|从亏损到盈利:揭秘国泰疫后重建的决策之匙】

2024年上半年营收达49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64.78亿元),同比增长13.8%,客运量恢复至疫情前80%,货运量稳居全球前列。

更引人注目的是,国泰宣布未来7年将投资超千亿港元升级机队、客舱服务和数字化系统,并计划新增5000名员工,其中内地空乘占比将达30%。

如今的国泰,已从2020年濒临破产的泥潭中脱身。其航线网络覆盖全球80多个航点,内地市场每周航班增至226班,并成为首家开通北京大兴机场直飞的香港航司。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24年08月15日 14:35 北京

曾被诟病的服务短板也在改善:全新“尔雅商务舱”投入运营,机上Wi-Fi免费开放,贵宾室增设北京、纽约旗舰店。

这一切,与五年前港府斥资390亿港元(约合346亿人民币)的“输血”密不可分。

国泰“作死之路”

国泰的危机早于疫情爆发。2014-2017年间,其燃油对冲亏损达241.7亿港元。

高管团队误判油价走势,在油价下跌时仍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锁定合约,导致2016-2017年连续亏损18.34亿港元。这一决策被业内称为“用算盘对抗大数据”的经典失败案例。

作为香港市场占有率超80%的“巨无霸”,国泰长期依赖高端商务客群,忽视廉价航空冲击。其员工成本占比达19%,人均薪酬比新加坡航空高25%。

2019年收购香港快运后整合不力,反而加重债务负担,当年净利润暴跌28%至16.9亿港元。

当然以上原因导致了疫情前国泰的脆弱性,2019年港乱事件加剧了国泰的“作死”。

2019年6月,香港局势颇为动荡,其中还有很多人鼓动“港独”分子参与游行活动,来抗议香港回归中国。

他们不但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发起公开集体殴打公民、破坏公物、持凶器伤人等暴力事件,可谓说是“无恶不作。”

这些参与这次社会动乱的人员里,国泰航空的员工就有很多人参与,其中竟然还包括国泰航空的副机长和公司高管。

廖颂贤副机长在参与暴乱时被警察抓捕,另外还有国泰的员工在公共平台上泄露警方的行程信息,这种行为不但违反了个人隐私,而且也反映了国泰航空在管理上的疏忽。

当时兼任国泰航空的飞行员谭文豪,在网上也维护了动乱分子。警察在镇压动乱时,谭文豪不但带人阻拦,而且公然辱骂警察,行径十分恶劣。

还有国泰航空的员工录音曝光,国泰员工有不法分子故意破坏氧气瓶,蓄意造成乘客恐慌。

国泰港龙空勤人员协会主席施安娜不但线下参与非法集会,而且线上声援“乱港”分子。

还有一篇《国泰航空员工致香港人书》中写道:“各位香港人,我们已退无可退。下跪求饶不能绝处逢生,相反拼死一搏才可浴火重生"。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19-08-18 10:46【“国泰员工致香港人书”称要拼死一搏,国泰今日回应】

虽然国泰航空发声明说调查是否真是自己员工所写,但迟迟未见答复,结果大家便可想而知了。

国泰航空尽管面临社会各方的压力,但是他们没有积极地处分涉事人员。对于涉事的廖颂贤没有立即停止工作发辞退声明,而是主动等他辞职。

此次事件后导致国泰客运量骤降64%,2020年疫情更使其日均载客量跌至不足600人,月亏损超25亿港元。

国泰航空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为了重获顾客的信任,把涉事员工辞退,重新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整,优化国泰的结构。

但是貌似一切都来的太迟了,至2020年4月,其股价较历史高位腰斩,市值仅346亿港元,甚至低于政府注资额。

港府出手:390亿背后的“釜底抽薪”

国泰航空公司被逼无奈,便向香港政府的求助,毕竟国泰航空在香港时是香港最大的中转枢纽中心,对香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于是2020年6月9日,港府宣布以土地基金注资273亿港元,包括:优先股和认股权证195亿港元(优先股年息前三年3%,之后逐年递增至9%),过渡贷款78亿港元(可即时提取)。

同时要求太古、国航等股东供股117亿港元,总规模达390亿港元,远超当时市值。

很多人表示不满,毕竟参与“乱港”事件还没多久,港府怎么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仔细想想,国泰航空对港府何尝不是为香港创造了巨大的利益呢?

航空业就贡献香港GDP的4.9%,直接就业7.8万人,间接影响超80万生计。而国泰占据香港机场57%客运、41%货运份额,独家运营49个国际航点。

当时新加坡、迪拜等枢纽虎视眈眈,失去国泰意味着香港可能丧失全球第三大货运机场地位。

时任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直言:“这不是救一家企业,而是救整座城市的命脉。

当然为防止重蹈管理失误,港府派驻两名资深法律、会计界人士作为董事会观察员,监督资金使用直至债务清偿,但是不参与管理。

此举使太古持股从45%稀释至42.26%,若与中资股东联合,港府可形成制衡。

据统计,在2020-2022疫情这几年里,国泰航空累计亏损353.58亿港元。

港府出手后,国泰航空发展趋势

2023年香港取消防疫限制后,国泰客运量恢复至疫情前50%,Q2客运收入同比增17倍,但货运收入因全球需求疲软同比下滑。

重点拓展内地市场,新增成都、郑州等航线,2023年内地航线数量恢复至疫情前80%。

2023年国泰航空盈利91亿港币。但债务压力仍存,需持续依赖现金流修复。

新任CEO林绍波提出“更中国化”战略,包括增加普通话服务、深化与内地航空公司(如国航)合作、内地空乘招聘目标等措施,以重建内地市场信心。

据统计,国泰航空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496亿港元,净利润为36.13亿港元,但客座率为82.4%,同比下降了4.8%,收益率也整体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信息来源:2024年08月07日 22:20 北京商报【国泰航空交出上半年成绩单:客运收益回归理性,将引进大批新飞机】

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说道,票价逐渐正常化,势必会出现这种趋势。国泰目前正在加大运力,整体运载量可增加42.7%,在恢复体力的同时也加大机队的规模。

结语

国泰的救赎,揭示后疫情时代政府干预市场的深层逻辑:当企业“大而不能倒”关乎城市核心竞争力时,市场化救援与战略性管控需双管齐下。

港府通过“优先股和观察员”设计,既避免国有化争议,又确保关键行业主导权,堪称“釜底抽薪”的经典案例。

如今的国泰,正以千亿投资重塑自我。其成败不仅关乎7万员工生计,更检验着香港能否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中守住国际枢纽地位。

0 阅读:0

福星徠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