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5公斤大米价格超3892日元(折合人民币190元),日本“天价米”的背后竟有如此荒诞的理由一一有一位日本中年大叔,无意间看到一位疑似中国女人在横滨中华街购买大米。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2025-03-01 09:17:59【日本米价暴涨却怪中国 甩锅现象再引争议】

如此他便断定,中国人经常在日本偷偷买米,才导致日本大米价格如此炒的如此之高。
借大爷的口,这波谣言传播速度飞快,只要涉及到中国人的不好,他们大部分还是相信的。

他们仇恨中国人,便在网上铺天盖地的发文称,中国所有人都在吃他们的米,甚至还大量的囤日本米,骂我们十分贪婪,导致他们的大米暴涨,中国人不配吃日本大米。


千叶县的米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有几个中国人来买过几次米,一次买10袋20袋的,有600公斤重。
米农还称,买米的中国人告诉自己,他们要给米分成5公斤一袋,在横滨中华街进行高价售卖。
也有其他米农说,他们也遇到过来买米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希望有多少买多少。

如此破洞百出的诬蔑之言,有不少反华的日本人却是如此地盲目相信,就是中国人导致了日本米价暴涨。

当然我们中国网友向来也不是任由他人“欺负的”,就发文把他们米价上涨的真实原因一一剖析出来。
米价暴涨的四大真实元凶1. 极端气候重创产量
2023年夏季日本持续高温致13个主产区减产,山形县稻穗灌浆期遭遇热害,亩产骤降30%。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2024年总产量仅156万吨,创25年来新低。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2025年02月27日 11:04 广东【日本米价暴涨90%,民众怒了】

2. 畸形农业政策
这几年,日本为了减产保米价,有40%稻田被强制改种,年产量压缩至700万吨以下;其次
47个都道府县的"越境贩卖"限制,导致区域性短缺加剧;

2024年秋季日本本应投放5万吨应急储备粮食,因农协反对搁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大米的储量减少。
3. 旅游业复苏冲击
日均5.1万吨大米被游客消耗,叠加日元贬值致进口成本飙升。札幌米商透露:"酒店团餐订单激增3倍,本地供应链根本来不及调整。"
4. 资本操控民生
农协高价出口优质米(如"越光米"在華售价达120元/公斤),却不愿优先保障国内平价供应。东京大学教授岸宏直言:"当资本把大米当金融产品炒作,普通人的饭碗注定遭殃。"

日本近期频繁将国内问题甩锅给中国,看似荒唐,实则背后藏着几层“小心思”,句句戳中国人的痛点:
1. 自己“烂摊子”收拾不了,拿中国当“背锅侠”
日本大米价格暴涨90%,明明是自家极端高温导致减产,政府又迟迟不放储备粮,结果媒体却炒作“中国人抢购大米导致涨价”——仅凭横滨中华街有人买米就扣帽子。

这就像自家地里收成不好,硬怪邻居多吃了两碗饭,纯粹是转移民众对政府无能的怒火。
2. 既得利益集团舍不得“铁饭碗”,甩锅保特权
日本农协垄断大米产销,长期搞“减反政策”人为制造短缺抬价。米价疯涨后,政府怕得罪农协(农协给自民党献金过亿日元),宁可让老百姓吃不起饭也不敢动既得利益。
这时候甩锅中国,既能掩盖官商勾结,又能煽动民族情绪护住“钱袋子”。

3. 骨子里的“不服气”,见不得中国好
十年前中国GDP超过日本后,日本社会对华心态就扭曲了。现在中国发展得越好,某些人越要编造“中国霸权论”。
就像考试被超越的优等生,天天造谣说别人作弊,本质是放不下曾经的“亚洲老大”架子。

4. 媒体赚流量,政客捞选票
日媒深谙“骂中国=政治正确”,把咖啡涨价说成“中国人抢榴莲挤占咖啡地”,威士忌滞销怪“中国消费者变心”。
这种离谱故事能快速吸引眼球,政客也跟着煽风点火拉选票,至于真相?谁在乎老百姓会不会真信了这些鬼话。
这套甩锅套路咱们太熟悉了——从前西方污蔑“中国人抢奶粉”,现在日本又编“抢大米”。本质都是自己出了问题不敢认,专挑中国人当软柿子捏。

但今时不同往日,连某些日本网民都看不下去这种甩锅把戏,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咱们更要清醒:越是他们拼命抹黑,越说明咱们走的路对了!
中国有“自给自足的底气”首先,中国高产稳产的硬实力是全球有目共睹的。中国稻谷年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2023年稻谷产量达2.066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尤其在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单产水平持续突破:2021年稻谷单产达7113.4公斤/公顷,部分试验田甚至实现亩产超千斤。
这种高产的背后,是“藏粮于地”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严守,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土地质量的提升。
其次,科技力量为自给注入不竭动力。从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到“南繁硅谷”的育种创新,良种覆盖率超过96%。

水利设施更延续千年智慧:都江堰、三峡工程等古今水利系统保障了稻田灌溉,而无人机播种、卫星监测等智慧农业技术让传统耕作焕发新生。
正如东北黑土地上的机械化收割场景,中国农业已走出“面朝黄土”的单一模式,迈向科技驱动的效率革命。
再者,政策体系构建起安全屏障。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等政策稳定农民收益,202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每斤1.1元,远高于进口价。

中央与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形成“双保险”,即便遭遇极端天气或国际粮价波动,国内口粮供应始终稳定。
2023年进口大米仅占消费量的1.8%,且主要用于饲料和工业,主粮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种底气源于对国情的深刻认知与主动作为。面对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的先天短板,中国选择“以质补量”: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

即便国际市场上印度、越南大米价格走低,中国仍坚持适度进口策略,既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又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
所以中国大米的“自给自足的底气”,这种底气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地、科技与政策之中。
米价危机背后,是日本农业体制的积弊与政客的甩锅狂欢。当精致和食文化沦为资本游戏,与其怪罪中国,不如反思如何打破垄断、让稻田长出稻穗而非谎言。毕竟,粮食安全靠的不是阴谋论,而是实打实的政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