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印大米储备差距断崖:印6760万吨,日仅百万吨,中国有多少?

福星徠说事 2025-03-04 13:25:17

大米不只是能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粮食,在战争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中国、日本、印度粮食储备量却天差地别。截止2024年,日本的大米储备量有156万吨,而印度这个人口大国,储备量为日本的43倍之多,足足有6000多万吨。

那么中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之一,大米储备量有多少呢?

我们先来看看三个国家目前储备粮的状态与挑战。

日本大米供应严重不足

大米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变迁密切相关。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二战期间日本粮食严重短缺,战败后实行严格配给制。1951年日本《粮食管理法》出台,是为了确保粮食供应稳定,防止饥荒事件再次上演。

在1950年,日本政府强制以低价征收农民稻谷的三成作为国家储备粮,这些粮食约为全国人民一个月的消费量。

在1970年代全球粮食危机后,日本储备粮食目的转向为应对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上。

自从1960年以后,水稻因有了化肥加持,种植机械现代化,全国水稻产量增长了40%。但1970年后随着日本城市化发展,占用部分农业土地,大米自给率从78%降至65%。但日本政府仍坚持“自给自足。”

大米储备量从年产15%-20%逐步缩减,同时允许民间企业参与储备,但是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1993年“平成米骚动”后,日本建立储备制度,设定100万吨储备量,约为3个月的消费量。

2020年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大米消费量相比于1990年下降了25%,但2022-2023年日元贬值、游客激增等原因,大米需求量回升,又因极端天气水稻减产,导致2023年大米库存触底。

日本民间库存仅有156万吨,只够全国人吃两个多月,但是当时距离收割水稻时间还有4个月。

2024年又因为气候原因,导致当大米年产量减少很多。

从去年直至本月10日-16日,日本大米价格逐步攀升,日本超市的大米相比去年已经暴涨90%,每公斤合计38元人民币,突破有史以来涨幅记录。

信息来源:光明网2025-02-27 13:07【大米价格暴涨90%,日本人怒了】

超市大米只要一上架就被哄抢一空,面对如此境况,日本政府大半年以来却迟迟没有动静,直到今年2月份中旬国家才出手,投入市场21万吨储备大米,但被本国人民指责“为何不早点出手”。

那么,全球的人口最多的印度储备大米情况是怎样的呢?

印度大米储备激增

截至2025年2月,印度的大米储备量已达到6760万吨(含稻谷),远超政府原定目标760万吨,接近储备目标的9倍,够全国人民吃两年左右的时间了。

这一数字较2025年1月统计的6090万吨(仅大米)进一步增加,反映出印度通过出口限制政策快速积累储备的策略。

印闻社 2025年02月19日 11:10 重庆【印度大米库存爆表,出口禁令待解】

在2022年印度为应对国内减产风险,宣布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所有大米出口,并对蒸谷米征收20%关税。

2024年虽放宽部分限制,但仍保留对100%碎米的出口禁令。此举导致全球大米价格剧烈波动,同时使印度国内库存激增。

印度水稻种植面积从五年平均4010万公顷增至4135万公顷,2024年降雨充沛推动产量增长,进一步充实储备。

印度政府既需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人口14亿),又依赖大米出口创汇(占全球40%份额)。高储备成为平衡两者的工具,但也导致国内仓储压力和财政负担。

印度的高储备量既是其粮食战略的体现,也暴露了政策短视与市场波动风险。未来如何在储备调控、出口创汇与国内需求间取得平衡,仍是其重大挑战。

那么,中国同样作为人口大国,储备了多少大米呢?

中国大米储备量超1亿吨

截至2025年2月,中国大米储备量约1.021亿吨(含稻谷),足够全国人民吃1年左右,这个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储备量也是名列前茅。

这个数据是调研机构做出的相关预测,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是上亿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的储备,储备粮是应对天灾、战争动乱和市场波动的“压舱石”。

中国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艰难时期,老一辈人深知"吃不饱饭"的痛苦。建国初期粮食产量仅1.1亿吨,远不够满足需求。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国家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通过高储备量构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保障体系。

粮食也能防御自然灾害,在2024年东北洪涝灾害期间,政府迅速投放储备粮稳定市场,展现了储备粮的应急能力。

储备粮能抑制国际粮价的波动,当2024年国外粮食价格上涨55%,中国凭借丰富的粮食储备量有效平抑了输入性通胀压力。

而且能调节市场供需,通过每年轮换1/3储备粮(约3400万吨),既保障粮食新鲜度,又避免"谷贱伤农"。

反观印度虽靠限制出口攒下6760万吨,但国内仓储设施落后,年损耗超10%,出口政策一变再变,反而推高全球粮价。

中国仅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2024年水稻单产达721公斤/亩,年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

从1990年建立专项储备制度,到2024年《粮食安全保障法》施行,中国形成了"中央-地方-社会"三级储备体系。2025年京津冀、长三角等六大应急保障中心投用,进一步提升了粮食调运效率。

中国每年释放1500-2000万吨储备粮,占全球应急供应量的1/5。2023年向菲律宾提供50万吨大米援助,用实际行动证明"大国粮仓"的全球价值。

而日本长期实施“减反政策”导致产能下降35%,储备依赖进口,2025年米价涨至17元/斤,民众被迫抢购。

中国用“产量+储备”双保险,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对比印度和日本,中国的储备体系既保障了“吃饱饭”,又避免了“米贵伤民”。

中国储备粮是"防患于未然"的智慧选择,守护了14亿人的饭碗。未来,通过科技赋能和全球协作,中国有望继续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东方智慧。

0 阅读:0

福星徠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