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疫情等诸多原因,2021年王宝军开始居家画画,尝试用水彩画手稿,并逐渐开始用水彩材质创作。本篇呈现他近一年的创作体验和作品。
文/王宝军
春节过后,在情感上2021年也就彻底翻篇了。检视一下这一年的得失,总体感觉是混乱与被动,除去日常与工作,画室的腾退也占了大量的心力。年初油画创作的势头没有延续下来,产量少到可怜。水彩一直是在家里完成,到是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停。

《重叠》,纸本水彩,36x86cm,2022年

《重叠》局部
在家画水彩的起因是疫情,也算为油画创作准备些稿子,不至于荒度时光。画着画着就逐渐体会出一些水彩的质地,有了进一步延伸的打算。也开始尝试大些的尺幅(相对于此前的超小尺幅),半年时间积累了这些,拿出来做个总结。

《仪式感》,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仪式感》局部

《云上》,纸本水彩,26x75cm,2021年
可能画水彩的初衷是为油画创作做准备,对这些画就没有特意当水彩来看待,更多的心思在考虑每一张的构思是否符合创作意图的传达。用朋友的话来说:画面具有一些水彩的非主流的气息。

《起风了》,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思想者》,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虚妄》,纸本水彩,38x75cm,2021年

《虚妄》局部
从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来看,这种方式应该正好符合了艺术行为的正向逻辑。艺术家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艺术观;之后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来呈献自己的意图;最后通过实践,探索自己的语言体系,建立自己的艺术面貌。从水彩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也应如此,人不该成为材料的奴隶。水彩常见的显性技法特征,只是现代水彩的基本面貌,往回追溯,其与湿壁画、坦培拉甚至古典油画的技术都是通用的,只是纸作为载体具有一些特殊性。从水彩性能里找到适合自己艺术指向的部分,使其为自己的艺术观服务更为重要些。把水彩问题放在艺术基本规律里来斟酌,“艺”为先,“术”为后,更贴合“艺术”的本意。
我们检视过去,因为未来已来。

《白日》,纸本水彩,6x37cm,2021年

《边界》 ,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边界》局部

《冬3》,纸本水彩,11×38cm,2021年

《呼吸》,纸本水彩,14×38cm,2021年

《大象》,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大象》局部

《静水》,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巨人》,纸本水彩,14×38cm,2021年

《巨人2》,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巨人2》局部

《空房间》,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落日7》,纸本水彩,15×38cm,2021年

《剧场》,纸本水彩,16x38cm,2021年

《剧场》局部

《落日8》,纸本水彩,14×38cm,2021年

《美术馆》,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彩虹》,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彩虹》局部

《暮色》,纸本水彩,27x74cm,2021年

王宝军,1977年生于河北涞源,200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学硕士,任教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