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幅画里,画了1400多个人

七零后文文 2025-04-23 15:33:58

人们把他称作“农民勃鲁盖尔”和“滑稽勃鲁盖尔”,他一生都以诙谐而暗含隐喻的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

“以人为镜”

西欧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艺复兴有一句响彻世界的口号,那就是“人性觉醒”,长期被中世纪的神性所压制的人性亟待解放,无数的艺术家们在作品中试图唤醒人们认识自己,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纷纷在歌颂生命与理想,想要让人们相信人世间的真善美时,尼德兰的著名画家彼得·勃鲁盖尔好像是没刹住车,他不仅在作品里呼吁人性觉醒,直接把人性和现实中丑陋的一面毫不掩饰的摊开给世人看。

勃鲁盖尔在文艺复兴一长串的艺术大师名单中虽然算不上格外显眼,但他也着实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艺术贡献。当有人歌颂光明时,就应该有人勇敢地揭露黑暗,勃鲁盖尔作为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一生都以诙谐而暗含隐喻的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人们把他称作“农民勃鲁盖尔”和“滑稽勃鲁盖尔”,调侃之下,又何尝不是一种亲近的表达。

勃鲁盖尔的作品像一面能直抵人心的镜子,映照人的表面光鲜,也洞悉人的内里丑恶,更多的时候,他会通过群像画来反映社会现实,一个社会表面和谐、背后却是迂腐不堪,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但他的表达并不直接粗暴或幽暗,反而是在趣味性当中暗含讽刺与思考,看他的画,很难觉得无趣,因为每一幅都人数众多、细节满满,单是把所有细节整明白就得很长时间,不信我们一起来看。

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彼得·勃鲁盖尔《世界的愚蠢》

1559年,勃鲁盖尔创作了一幅名为《世界的愚蠢》的作品,画中人物繁多,他们在一片并不广阔的生活场景中各自忙乱着,单纯看画可能会以为这只是一幅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但其实几乎每个人的行为都对应着一句荷兰的谚语。勃鲁盖尔通过描绘与谚语相对应的人物动作,一方面记录了荷兰的谚语文化,另一方面也一如他所取的标题那样,通过这些谚语来讽刺人性中或生活中那些愚蠢与荒谬。

彼得·勃鲁盖尔《世界的愚蠢》局部

据不完全统计,这幅画起码描绘了112个可识别的成语或谚语,有一些可能与勃鲁盖尔的本意有所出入,但大部分记录在案的都是能够真实对应的。

彼得·勃鲁盖尔《世界的愚蠢》局部

这幅画最早的名字叫《世界的愚蠢》或《蓝色披风》,随着人们对他这幅作品的不断解读,会发现他所表达的讽刺也好、批判也好,确实都不无道理。眼前的画不是画,更像是警醒世人的箴言,于是在后来,这幅画的名字渐渐被流传成了《尼德兰箴言》。勃鲁盖尔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

仔细解读几处具有代表性的暗喻细节,看过之后就会发现,此画当真是“细思极恐”。

彼得·勃鲁盖尔《世界的愚蠢》局部

先前提到这幅画最早有两个名字,《世界的愚蠢》讽刺意义十分直白,那《蓝色披风》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我们看到这幅画时,会发现勃鲁盖尔的动线安排十分细致,甚至色彩他都做了错落有致的表现,一个是红色阵营,一个是蓝色阵营,这两种主题色的交汇点恰好在画面中下方一红一蓝的两个人物身上,依照视觉惯性,一般都会在第一时间注意到这两个人。

妻子:这件蓝色披风是我为你亲手织成的。

丈夫:谢谢亲爱的。

女子身着红衣,男子身披蓝色披风,这幅画的别名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显然这个披风不简单,因为按照荷兰的俗语,这叫做“她把蓝色的斗篷披在丈夫身上,她欺骗了他”,蓝斗篷在荷兰民间象征着绿帽子,这个画面的寓意也就显而易见了,这哪里是蓝披风,这可是“贴心”的妻子亲手为丈夫戴上的绿帽子。

玫瑰花:用我喂猪?

猪:我不配吃玫瑰花?

旁边蓝色阵营里的大哥可能看出来了这夫妻俩有点故事,一幅洞悉一切的憨笑,可看看他自己,用一大把玫瑰花喂猪,这个寓意是“为不值得的事浪费精力”,玫瑰花和猪应该都感觉有被冒犯到吧……

斗篷:我谢谢你让我吹风

视线上移到占据画面制高点的位置,一位大哥骑在墙头上,他迎着风手拿斗篷,“见风使舵”的意思着实是有些明显了。

而在画面左下方,一位以头撞墙的少年也很引人注目,只见他裤子没穿好、鞋子只穿了一只,手拿武器却不使用,明明毫无准备,还非得用铁头跟硬墙正面刚,虽然说勇气可嘉,但这也寓意着他在“试图做不可能完成的事”。

墙:省点儿力气吧年轻人

年轻人:不,我头很铁的!

以上只是个别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整幅画人物众多,但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对应着富含深意的俗语或谚语,没有一个细节是多余的。勃鲁盖尔像一个导演一样,将他们安置在画面的各处,即使各忙各的,但整个画面却很是和谐。

从这幅画便能明显感受到勃鲁盖尔对画面的把控能力以及用绘画语言进行叙事的能力,显然他不是在搞严肃说教,这些生动有趣的表达,都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大家来找茬

彼得·勃鲁盖尔《巴别塔》(大)

除了全景式的群像风俗画,勃鲁盖尔还很喜欢对同一个题材进行多次创作,《巴别塔》就是其中最有名的系列。勃鲁盖尔关于巴别塔主题的作品一共有三幅,第一幅以象牙为底料的微缩画已经失传,如今只留存下来的两幅一大一小的油画,大幅的收藏于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小幅的收藏于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

彼得·勃鲁盖尔《巴别塔》(小)

巴别塔是圣经中颇为有名的一则故事,据《圣经·旧约》记载,挪亚后代迁居南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块大平原后,因为祖先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就决定齐心修建一座通天高塔,使所有人都住进去永保平安。塔越修越高达至天界,触怒了上帝。上帝决定施神术搅乱造塔人的语言,使人们互相不能沟通而造不成塔,从此人类四分五裂成了说着不同语言的民族,再也无法团结。

彼得·勃鲁盖尔《巴别塔》(大)局部

以圣经故事来影射现实世界的纷争,这是勃鲁盖尔一贯的创作理念,画面以写实的方式表现,细节更是数不胜数,光是塔底密密麻麻的造塔人就有1400多个,看得人“密恐”都要犯了。两幅画虽然描绘的都是关于巴别塔的故事,实际在细节上以及整体氛围上全然不同。

彼得·勃鲁盖尔《巴别塔》(大)局部

彼得·勃鲁盖尔《巴别塔》(大)局部

大巴别塔的整体基调是明快的,除了那些远处相对较为模糊的造塔人,画面左下角有一行人很是显眼。他们可能就是组织建造巴别塔的国王及其随从,他们站在远处视察。

彼得·勃鲁盖尔《巴别塔》(小)局部

而反观小巴比塔,整体基调阴暗凄凉,国王与侍从们早已不见踪影,这时的巴别塔,虽然比大巴别塔时期建造得更为完备了,却不由给人一种烂尾工程的感觉。至于为什么要烂尾,懂得都懂,触怒了上帝,略一施法,工人们连沟通工作都是问题,还谈何完工?这幅画的悲剧色彩愈发浓厚了起来。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0月2日,为了纪念勃鲁盖尔逝世450周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勃鲁盖尔专题展,而这两幅一大一小的《巴别塔》也得以团聚,简直是“有生之年”系列,令无数观展者热泪盈眶。

关于勃鲁盖尔诙谐而内涵丰富的创作,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喜欢他的作品的人,会被他传达的幽默与哲思所牢牢吸引,而不喜欢或者不能理解他的作品的人,就如这幅自画像中站在后面的观赏者一样,但对于画的理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0 阅读:8

七零后文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