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潮汕水彩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作为中国水彩史上的重要名家,他于风雨之中坚守初心,将个人创作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寓情于景,以画动人。
潮汕水彩百年征程
2021年12月12日至2022年1月10日,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文化馆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潮汕水彩年展”,作为“潮汕水彩年展”走过十年后再次启航的又一重磅展览,此次水彩年展以“海风·阳光·艺术”为主题,将潮汕水彩发展百年以来的特色与精神高度概括,并继续将展览与写生、学术交流、收藏推广等活动紧密结合,力争打造当代潮汕水彩的多元面貌。


展览之余,2022年度的“潮汕水彩年展”也做出了新阶段的新改变,由展览拓展为“南澳海岛水彩节”,将开展各个季度不同主题展览的活动,在海景怡人的南澳海岛上,潮汕水彩以其享誉国内外的艺术特色和亮眼成绩再次出发。


作为较早受到西学东渐影响的沿海地区之一,潮汕一带借助海洋文化之便利,在中西文化以及区域文化的交融之中,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潮汕水彩,如今的潮汕水彩已历经百年沉浮,并成为了潮汕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张名片。亮眼成绩的背后,不仅有无数推动潮汕水彩向前发展的各方人士,更有一代代为潮汕水彩添砖加瓦的艺术家们。


回望最初,从潮汕水彩第一代代表人物吴芳谷、曾幻一、庄华岳等知名画家将个人创作与潮汕水彩的发展紧密结合之时开始,潮汕水彩便渐渐走入大众视野。而土生土长于汕头的画家吴芳谷,是潮汕水彩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上世纪30年代,吴芳谷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求学,曾师从刘海粟、陈人诰、刘抗、张弦等画家,在广泛学习中西艺术的过程中,他不仅在油画方面颇有创作心得,更在一次次外出写生的过程中爱上了水彩。
他的水彩创作,以真实生活以及潮汕海洋文化为源源不断的素材,以英式传统水彩的技法与中式传统文化的结合,绘成一幅幅富有生机的风景与生活画卷,在情与景、水与色的交融之中,淳朴而明快地传达着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无限热爱。
时代浪潮中前进

与水彩相伴的七十余年里,吴芳谷曾经历战争与文革等不幸,在烽火与牢狱之中,无论作画条件如何不便,他仍紧握画笔,通过艺术创作表达着时代浪潮下的个人心声。


在上海美专的求学经历丰富了他的艺术创作,毕业之际,正是抗日战争于华夏大地上全面爆发之时,吴芳谷辗转旅居南洋多地,在此后十年内曾多次跟随徐悲鸿组织抗日义卖画展,以个人创作以及参与活动支持着同胞们。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在汕头市第一中学任教数年,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倾囊相授,培养出了一大批美术方向颇有建树的人才,为潮汕水彩的发展不断助力。



生于潮汕的吴芳谷对大海有着天然的亲近,他的作品中也常以海景、渔船等潮汕风光为主题,他画下海域之上的鲜活生物,画下来往停靠的无数船只,画下渔民在烈日之下的辛苦劳作……,水色之间,尽是真实而动人的生活碎片。
一片大海哺育一方人民,吴芳谷笔下的海洋风光,处处可见自然与人之间共生共存的痕迹,细腻入微的观察之下,更有他不变的人文关怀。如他所言,“搞艺术一定要面向生活,面向自然,到社会和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风景之外,吴芳谷的静物画作也同样技法纯熟,在化繁为简的描绘之中,抓住物体本身的灵性,《带鱼图》《乌鱼图》《泥虱》等作品中,用色调的微妙变化体现着生命的鲜活,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笔笔生动,处处真情。

吴芳谷《湘子桥原貌》

吴芳谷《湘子桥原貌》局部

吴芳谷《湘子桥原貌》局部
1977年,从十年浩劫的蒙冤入狱中解脱的吴芳谷,马不停蹄地继续创作着,他外出写生游历,只为将自己眼见的风景用画笔尽可能充分地保留。一幅《湘子桥原貌》,还原了他曾经在潮州所见到的四大古桥之一湘子桥的风景,吊桥与亭台相依,偶有船只或行人入画,水涨船高,渐起春潮,又该是多少人的家乡记忆与时代记忆?


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水彩艺术也得到了更为有力的支持与发展。1982年,已年过六十的吴芳谷与魏照涛等画家组织成立了“汕头地区潮汕水彩画会”,他当选画会会长,并在之后组织举办了第一届画展,发掘了更多有潜力的画家,将潮汕水彩带向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之上。


已渐入晚年的吴芳谷,从未停止作画,也从未停止探索与创新,他不断寻求着中西艺术间的结合,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表达之中,在一次次创作、教学、沙龙活动中,无私分享着自己对于艺术的点滴感悟。



2008年,吴芳谷溘然长逝,无数艺术界人士沉痛哀悼。吴老虽去,在他引领下发展起来的潮汕水彩却始终与他的艺术精神与追求保持高度一致,在时代的潮起潮落之中,不畏风浪,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