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来大幅加征关税,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他们给出的理由堂而皇之——希望借此让制造业回流美国。

但这终究不过是一场难以实现的黄粱美梦,无论美国将关税加到多高,制造业的流向都不会如美国所愿。

先从经济利益的天平来衡量。看看福建、浙江那些从事外贸加工的老板们,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有多少人的利润能跑赢美股的涨幅?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于美国的有钱人而言,投资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边是投资建厂,每日深陷与工会的周旋、与客户的博弈之中,最终只能赚取微薄的辛苦钱;另一边则是投身金融产品领域,在资本的浪潮中,凭借专业的团队和灵活的策略,可能获取丰厚的回报。

资本的逐利性是本能,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下,理性的投资者自然会倾向于后者。
就像一位精明的商人,在面对风险高、收益低的传统制造业投资,和风险相对可控、收益潜力巨大的金融投资时,天平必然会向金融投资倾斜。
美国的富豪们,在资本回报率的考量下,又怎会轻易将资金投入到制造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领域呢?


再把目光投向过去的特殊时期。新冠疫情三年,口罩等医疗物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这无疑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如果美国真的有能力在制造业上大展拳脚,实现制造业的回流,那么在这三年里,美国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和技术,满足国内乃至全球的需求,将相关业务从中国手中抢走。
然而事实却是,美国在这三年里并未成功。
连在如此特殊、需求如此迫切的时期都无法达成目标,如今处于和平年代,全球供应链已相对稳定,美国再想从中国手中抢走制造业业务,简直难如登天。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早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生产能力,这种优势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撼动。美国此时妄图凭借加征关税来扭转局势,不过是螳臂当车。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一直标榜自由市场是其发展的根基,可如今却大搞贸易壁垒,推行产业计划,这与它所宣扬的自由市场理念背道而驰,简直是数典忘祖。
美国此举,已然动摇了自己国家立国的根本信仰。在当下,制造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早已不是蒸汽时代简单的生产制造概念。

未来制造业的关键,并非单纯的制造环节,而是围绕制造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创新与技术支撑。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美国的大厦里充斥着中国制造的产品时,又何谈真正掌握制造业的核心呢?

在制造业的比拼中,美国如今几乎毫无胜算,尤其是在制造业的关键引擎——AI领域。
美国深知AI对于制造业的重要性,于是想方设法阻挠中国AI的发展进程。但中国的科技力量岂是轻易能被遏制的?
在AI大模型领域,中国涌现出了诸如阿里通义千问、DeepSeek等能够颠覆格局的代表。这些大模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AI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在AI应用层面,中国更是人才辈出。
以阿里的AI旗舰应用夸克为例,其推出的AI超级框功能强大,不仅具备精准的搜索能力,更能深度思考用户的问题,准确判断用户意图,帮助用户完成复杂的任务。
这种创新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展现了中国在AI应用上的卓越能力。
面对未来的全球挑战,中国需要持续培育更加强大、更具实力的应用,以巩固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应进一步深化与AI技术的融合。利用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挖掘各个行业的数据资源,为AI的训练提供丰富的养料。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AI技术在制造业产业链层面的场景创新,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而美国若想通过加征关税实现制造业回流,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破坏全球产业链的行为,最终都将自食恶果。

美国只有摒弃错误的政策,重新回归到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轨道上来,才是明智之举。但是美国又真的会如此选择吗?
文本来源:@温义飞的急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