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兵不血刃占领了整个东北,接着日军又把魔手伸向上海,企图重现东北的惨剧,但这一次遭到了第十九路军的抵抗。
第十九路军是粤军的一支部队,前身是陈铭枢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在中原大战的时候,靠着支持蒋介石才得到第十九路军的番号,后来陈铭枢被蒋介石逼迫下野,蒋光鼐和蔡廷锴就成为第十九路军的领导人。第十九路军参加过“淞沪抗战”,之后又在福建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最终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第十九路军被瓦解。

第十九路军将领
朱炎晖早年加入粤军,一直在陈铭枢的部队里面当兵,北伐战争的时候,朱炎晖战斗英勇升为了连长。后来第十九路军成立,朱炎晖当上了营长,跟随蒋光鼐和蔡廷锴参加了“淞沪抗战”,并且立下战功。
“福建事变”的时候,朱炎晖已经是团长了,但随着中央军的进攻,第十九路军被瓦解,因此朱炎晖也被免去职务,之后只能在军校里面当教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炎晖重新回到部队,在第九十四军当旅长,最终牺牲在“武汉会战”的时候。

朱炎晖
1901年,朱炎晖出生于浙江瑞安,父母是普通农民,他从小读书很聪明,在老家读完私塾后,考入县里的小学堂,虽然他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所以读完小学堂后,就被迫退学了。
退学后的朱炎晖没有选择留在家里,而是跟着亲戚到上海去闯荡,当过学徒和工人,另外也接触到很多革命新思想,因此有了从军的想法。
1924年,孙中山在广东领导革命,朱炎晖就南下广州,加入国民革命第四军,在第十师第三十团当兵,师长是陈铭枢,团长是戴戟。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第十师北上和北洋军作战,随着北伐的顺利进行,第十师也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担任军长,蒋光鼐为副军长,朱炎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升为排长。

戴戟
1929年初,“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下令各大军头裁军,第十一军缩编为两个师,分别是蔡廷锴的第六十师和蒋光鼐的第六十一师,朱炎晖在第六十一师当连长。
1930年7月,“中原大战”的时候,蒋光鼐和蔡廷锴支持蒋介石,率兵和反蒋联军作战,因此给了第十九路军的番号,蒋光鼐和蔡廷锴为正副总指挥,这时候朱炎晖升为少校营长。
1932年1月,“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在上海制造军事摩擦,第十九路军顽强抵抗,蒋光鼐和蔡廷锴召开军事会议,朱炎晖等军官宣誓和日军对抗到底。1月19日,日军企图打败苏州河以北的守军,蔡廷锴在前线指挥战斗。

蔡廷锴
2月22日,在日军的进攻下,第十九路军损失惨重,但战士们的士气不减,蔡廷锴命令第六十一师从江湾西端对日军反攻,要消灭庙行的敌人,战斗飞机激烈。2月26日,朱炎晖率兵对庙行发动进攻,日军飞机在天上不停轰炸,朱炎晖不幸被炸伤,士兵们要把他送到后方,但他依然要留在前线指挥。
不久后,国民政府和日本人签订停战协议,“淞沪抗战”结束后,担任淞沪警备司令的戴戟,亲自颁发了一枚勋章给朱炎晖,表彰他在战斗中的英勇。
1933年,“福建事变”爆发,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建宣布反蒋抗日,组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这时候朱炎晖担任第六十一师第二四一团团长。很快蒋介石派兵来到福建镇压,第十九路军被迫解散,蒋光鼐、蔡廷锴等人逃到香港,朱炎晖被免去团长职务。

蒋光鼐
1934年9月,朱炎晖去往黄埔军校高级教育班第三期学习。
1935年8月,在黄埔军校学习完后,朱炎晖调往武昌陆军整理处当上校参谋,兼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官。
1938年上旬,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郭忏担任第九十四军军长,靠着和郭忏浙江同乡的关系,朱炎晖调往第九十四军第一八五师当团长。6月,“武汉会战”爆发,这时候朱炎晖升为第五四六旅旅长,率兵驻守在金牛地区,负责阻击日军。
当日军对武汉外围阵地发动进攻的时候,朱炎晖让官兵们修建好防御工事,随时等待着日军进攻。很快日军步兵,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对朱炎晖的阵地发动进攻,当时朱炎晖身体不好,士兵们就抬着他在前线指挥战斗,鼓舞着官兵们士气。

朱炎晖纪念像
在朱炎晖的指挥下,守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但部队伤亡也特别大,不久日军的援兵到底,第五四六旅彻底被日军包围。11月3日,在收到上级的撤退命令后,朱炎晖下令部队分散突围,但在撤退的时候,朱炎晖的小队遭遇日军,双方发生战斗,最终朱炎晖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七岁。
朱炎晖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军衔。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