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在奉天制造军事摩擦,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下令部队不许抵抗,结果导致整个东北被日军轻易占领。
当东北军主力撤往关内后,而一些留在东北的军官,利用自己的人脉组建抗日武装,在敌后和日军打游击。虽然这些抗日武装力量弱,但面对日本人的入侵,他们履行了军人的职业,其中不少人献出了生命。

李昆山
1896年,李昆山出生于辽宁朝阳,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由于家里穷他从小在家干农活,读书对他来说是奢望。李昆山性格豪爽,为人也很仗义,身边朋友有难处的时候,只要他能够帮忙,他二话不说直接帮。
1924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李昆山跑到热河,加入了奉军将领汤玉麟的部队。不久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李昆山在战斗的时候,救了汤玉麟五弟汤玉书的命,因此二人成为结拜兄弟,汤玉书的母亲也认了李昆山当干儿子。
后来汤玉书当上奉军骑兵第二十九团团长,李昆山被任命为营长。

汤玉麟
1928年底,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奉军改编为东北边防军,李昆山升为第二十九团副团长。不久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李昆山和汤玉书发生了矛盾,李昆山被关进了朝阳的监狱,通过汤玉书母亲的求情,李昆山才被释放,此后他就离开了部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整个奉天,而东北军主力已经全部撤往关内,留在东北的部队大部分投敌当了伪军,只有马占山、李杜等将领,还在继续率兵抗日。12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负责人金德宣和李芳廷找到李昆山,经过一番商量,决定一起组建抗日义勇军。
金德宣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名义,任命李昆山为抗日义勇军第十七路军副司令,李芳廷为正司令,金德宣和李芳廷负责筹集经费和武器,李昆山负责招兵。建昌县警察局局长郭九朋是李昆山的好友,一听到李昆山要组建抗日武装,于是就帮李昆山在建昌一带招兵买马,很快一些民团武装、矿工、绿林人物都跑来投奔。

1932年2月,抗日义勇军第十七路军在建昌大屯正式成立,一共有一千五百人,不久抗日义勇军第十三路军司令石磐,带着三百多人来汇合。石磐提议部队刚组建不久,干脆把部队撤往关内,等提高了战斗力再回到关外,但李昆山说现在主要的是打响名气,只有打一场胜仗,才能让更多人知道他们。
1932年3月1日,石磐带兵向绥中北部大黑沟前进,李昆山率兵跟在后面,当石磐的部队和日军交火后,李昆山派出一百人去偷袭大黑沟后方,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大黑沟的日军只有几十人,不敢持续战斗,所以丢下十几具尸体就跑了,李昆山缴获了一些军用物资。

虽然大黑沟只是一场很小的胜利,但却鼓舞了民众抗日热情,不久孙雨田率领义勇军也来投奔,此后部队的人越来越多,有了五千五百人。3月18日,李昆山、石磐、孙雨田等人,决定打一场大仗,攻打日伪占领的绥中县。
3月20日,孙雨田率领三千人攻打花营,防止锦州的日军支援绥中,宋吉善带着五百人攻打沙后所,避免绥中的日伪军逃往锦州,李昆山和石磐指挥两千人攻打绥中县城。李昆山和石磐率兵主要进攻绥中火车站,经过一天战斗,由于日军防守严,始终拿不下火车站,怕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李昆山和石磐就把部队撤往二道沟休整。
21日,李昆山和石磐继续率兵进攻绥中,并且派出二十多个矿工,去炸毁通往绥中的桥梁,避免日军的增援部队。战斗开始后,抗日义勇军消灭了绥中城外的日军小部队,接着石磐亲自率兵攻入城内,结果日军在城内已经埋伏好,城楼上面还有伪军伏击。

眼看情况不对,李昆山要率兵去救援石磐,但部下们拦着不许去,说日军火力太猛,去了都是送死。石磐率兵在城内和日军激战,可惜他的腿部中弹受伤,在士兵们的保护下才突围出来,看到绥中攻不下来,他们只好率兵撤退。
抗日义勇军撤到二台子后,李昆山怕后面还有人没有撤出来,所以就带着几个人等待,结果日军的追兵赶到了,双方发生战斗,李昆山中枪落马。
李昆山牺牲后,日本人把他的遗体运到绥中县城,然后在报纸上面刊登消息,说击毙了抗日义勇军第十七路军副司令,强调这就是和日本人做对下场。后来李昆山的好友,通过找汉奸帮忙,总算要回了李昆山的遗体,然后送回老家埋葬。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