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苏轼,你就想到“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
要不,“羊蝎子”、“大荔枝”也端来给你尝尝呗?
你个小吃货,麻烦把口水收一收哈。
咱们正式开聊:全民偶像苏轼。
要是苏先生活到现在,粉丝怎么也得几千万吧,毕竟他“高处不胜寒”:想得开,啥都会。
“苦中作乐”,他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为表敬意,咱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大文豪苏轼的“轼”是怎么来的。
“轼”,原意是指“车前的扶手”。
苏洵给苏轼取这个名字,寓意儿子默默无闻又不可或缺,希望他长大后能扶危救困,不要像自己一样浪费青春年少的好时光。
《三字经》里有一句就是专门说的苏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从小贪玩,不爱学习,年轻时花爹娘的钱,像李白杜甫那样到处浪,浪到了二十七岁才奋发图强。
两次考科举都失败,所以,苏洵决定换一个赛道:狠狠地教两个儿子读书!非常严厉的那种!
有多严厉呢?
苏轼变成苏老头的时候,想起这段经历还经常做噩梦。
严父出才子。
苏轼20岁那年,苏辙18岁,兄弟俩头一次走出老家四川,被苏洵护送去京城考科举。
当时的考试采用糊名制,主考官欧阳修拿着苏轼的文章一个劲喊道:“太棒了,绝绝子!”
由于坚信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由于怕世人说闲话偏袒弟子,欧阳修无奈只能给这篇文章评个“第二名”。
也就是说,苏轼本来是冠军。
苏洵做梦都没想到,俩儿子一举中第,还都名列前茅。
宋仁宗赵祯也是欣喜过望,直言:“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这么一来,苏轼想默默无闻是不可能的了,“三苏”都名动京城了。
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从此步入官场,也步入了“唐宋八大家”的行列。
就在大家以为,苏轼这个精通“诗词画乐”的全才,会和王维一样平步青云的时候,苏轼开始不“舒适”了。
29岁那年,苏洵病逝。
苏轼和苏辙守完3年孝回来,朝廷“变天”了,因为宰相王安石变法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安石烧的全是急火。
使得苏轼的伯乐、已经在养老的欧阳修都要加急上书给皇帝说:我反对!
苏轼也反对,只不过不像司马光一样全盘否定王安石。
苏轼的反对理由是:新法太急了,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得循序渐进。
王安石说:你被贬也循序渐进吧,3年换一个地方,反正不是副市长就是市长。
先去浙江杭州,然后去山东密州,再然后去江苏徐州;再再然后,去浙江湖州,“乌台诗案”等着你。
贬就贬,开朗豁达的苏轼,被贬时都是些什么表现呢?
做百姓的好朋友,实打实地为百姓做事情;同时呢,诗词不停笔。
苏轼也不是针对谁,因为,咱们所有人都得背。
在杭州,苏轼写《饮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美景比喻成西施美女。
说西湖天生丽质,什么气候都很合时宜,化不化妆、化什么妆都好看至极。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密州,也就是诸城,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如果哪天得到皇帝的重用,他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把弓拉满,瞄准在边境搞事情的西夏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同年,39岁的苏轼还写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他已经去世十年的原配妻子王弗,这首词传诵千古,感动得好多好多老外都会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年,苏轼又写了《水调歌头》,寄给在山东济南上班的弟弟苏辙。
他说,好可惜这个中秋节又没有和你一起过,虽然我的日子过得稀碎,但我还是抱有希望。
这首词,咱们每年中秋节都要被电视节目复习好几遍。
也难怪有文学家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兼怀子由”的“子由”,就是苏辙。
苏洵给小儿子取名“辙”,是怎么想的呢?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没有“辙”的份儿,但是如果翻车,绝怪不到“辙”的头上。”
也就是说,“辙”不容易致福,却更难招灾。”
可不是嘛。
苏辙老成稳重,论事精确,讲话严谨;
完全不同于哥哥苏轼,那么豪放浪漫,文学上也没那么天纵奇才,但是搞政治就强太多了。
有人调侃说,苏轼一辈子只做3件事,写文章,被贬,等弟弟来捞。
苏辙呢?一辈子只做1件事。
不是救哥哥,就是奔波在救哥哥的路上,甚至,为了救哥哥方便,一路做到了宰相。
这样的“捞兄狂人”,值不值得你点个赞?
朋友们,坐稳了哈。
苏大哥要在冤屈之中变身“苏东坡”了。
事情是这样的。
苏轼刚到湖州上任市长,按照正常流程不得写份工作报告嘛,立个目标、整个规划啥的。
前面咱们刚说的苏轼很浪漫嘛,他在跟皇帝表达感谢的时候,是这么浪漫的说法: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
苏轼的意思是,我知道我迂腐,赶不上潮流,思想不先进;皇上知道我老实没坏心,所以派我来这里保全一方百姓吧。
这下不得了!
朝廷那些支持王安石的新党们,可算呆着机会,要将反对变法的苏轼置于死地。
他们说苏轼这是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
接着,安排一条流水线“三班倒”,干啥呢?
把苏轼写的所有诗作都拿出来仔细挑选,选出那些好像有嘲讽意味的句子,断章取义。
朋友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这就好比,你说,你喜欢吃饭。
人家说:你居然不喜欢朝廷?你的意思是朝廷让你没饭吃?你对皇帝不忠啊,你有罪!和你一起上班的那几十个人都有罪!
然后就把你押到京城御史台问审。
御史台这个机关大院里,种着好多柏树,柏树上面又有好多乌鸦,所以,苏轼写诗闯祸的案子就叫:“乌台诗案”。
宋朝这个著名的冤案,差点让我们的语文书变薄,因为苏轼差点被杀。
坐牢103天,苏轼那么开朗的人每天等着被杀,等得几次三番想要自杀,你想想那日子得多难受?
他遗嘱都立好了。
写诗给弟弟说,下辈子还要做兄弟: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来不来世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辈子,苏辙为了救哥哥,不惜一切日夜奔走,找人找钱找法子。
也确实有挺多人写信给皇帝,为苏轼求情,但是一直没求下来。
咱们经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形容一个人:大度不计较,其实,这句话最早说的就是王安石。
当时已经在南京退休的王安石,连夜写信寄给皇帝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王安石搬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的国策:不杀士大夫。
皇帝不敢违背祖宗:圣明的世道,杀有才的名士,不就自己打脸了吗?
就这么的,苏轼被放出来了。
可是,死罪能免,活罪难逃。
九死一生的苏轼,被贬到黄州,也就是湖北黄冈,做犯官。
犯官是干啥的?
只能干活、没得尊重、没得实权、没得工资。
苏轼回想“三苏”名动京城的场景,回想被老板的皇爷爷夸是“宰相之才”,再看看现在,糟糕得像个废材。
所以,苏轼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他还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冷归冷,活还是得活啊。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吃饭都难。
怎么办呢?
苏轼注意到城东边的山坡,有一片被废弃的军营地,又托一个超级粉丝说情,最终,上面同意了他的耕地申请。
下班时间、节假日啥的,苏轼就带着家人在那山坡上种地。
拿笔的诗人苏轼,变成了拿锄头的农民“东坡”。
苏东坡跟老百姓们唠嗑的时候,也学习和讨论种地技术。
功夫不负苦心人,那块荒地真就出了不少粮。
看来啊,苏东坡种地比陶渊明要强。
好了,这期“苏轼的前半生”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
关注我!咱们下期接着讲“苏东坡的后半生”:是如何一边做菜一边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