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最强9城,挤爆了!

米米宅 2023-10-17 09:01:05

1

直接上门抢人了!

节前,苏州包下一趟高铁,邀请600多名武汉应届毕业生到苏,进行2天的现场招聘和城市体验之旅,往返车票和食宿全包。

毫不掩饰的从武汉抢人才。

引发热议。

一向积极的杭州上半年就发布了“三年行动计划”:

截至2025年,要吸引100万35岁以下大学生,力争达到120万目标!

具体怎么做?

主打就是一个真诚和砸钱。

各种补贴,各种奖励,各种资助,各种项目,一拥而上。

不仅名额多,拿的还快,相当豪横!

是的,现在很多大城市都在疯狂抢人。

除了二线城市,一线也早就坐不住了。

前段时间,深圳制定了一整套的上海企业拟定扶持政策方案。

今年1季度,广东又在上海举办了招商会,吸引超200家企业参与。

接着8月,上海又去广州举行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推介会。

看,一线城市之间也开始互相争夺起来了。

还有更稀奇的,就连县城也在悄悄抢人才。

最新数据显示,浙江湖州只有50多万人口的德清县,近4年引进人才超8万名。

浙江嘉善的“博士引才专项行动”,有500多名硕博士投简历。

湖北江陵县,聘用后除了按国家政策享受事业单位待遇,还另外发放人才津贴:

博士研究生25万,双一流硕士研究生20万,普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15万。

瞧,这薪资水平放在二线城市都相当不错了!

四川珙县为吸引人才,投资了2.36亿,一年建了338套人才公寓,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直接给房子,诚意满满!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人才招手!

2

这两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人才格局,正在发生逆转!

看下面这张图片,是全国几个重点城市流入人才来源地的前10名。

这份名单,是基于智联招聘的大数据平台。

去年全国人才吸引力排名前9的城市分别是: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

这9城就是当下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

接下来,再仔细看!

杭州流入人才来源地的前两名不是其他,是上海和北京。

南京也一样,人才从上海和北京流入最多。

流入武汉的人才前两名是北京和深圳。

流入苏州的人才前三名里有上海和北京。

流入成都的人才前两名里也有北京。

什么情况?

二线城市能抢走一线这么多的人才了?

仔细想想,现在一线的门槛确实还挺高。

虽说比之前有放松,但针对的基本还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

况且一线人口增长空间有限。

据悉,到2035年,北京人口上限2300万,上海人口上限2500万,广州2000万,深圳为1900万。

现在呢,北京常住人口2184万,上海常住人口2475万,广州1873万,深圳1766万。

差不多都已经接近天花板。

这种背景下,几个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经在下降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来看二线城市的表现,对比就更明显了。

现在人口增量靠前的城市,几乎都是强二线。

一直以来,一线因为拥有更强的产业,更好的就业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保持着强劲的人才吸引力。

但在最新的人才吸引力报告中显示:

一线城市的中高端求职投递者需求正在呈下降趋势。

而以杭州、成都为代表的强二线城市投递占比正在上升。

一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显然不如高峰期了。

无论是人才流向,还是人口增量,强二线都有望赶超一线!

3

接下来,逆向流动会越来越明显。

去年合肥新增16.9万人,近10年人口增长191万。

现在合肥常住人口达到963.4万,成为最有希望率先迈上千万人口台阶的城市。

人才会去到合肥的原因,更多还是因为合肥的产业发展、就业环境,越来越好了。

近几年,合肥快速崛起,GDP从2000多亿元上升到1.2万亿元。

建立起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产业体系。

目前合肥拥有江淮、蔚来、比亚迪等一大批整车企业。

2022年,合肥企业数量迎来井喷,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总数达6412户,实现两年翻番!

这些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年轻人就业岗位。

人口增量更多的杭州,近10年从互联网红利,到现在的电商直播,所有风口,都拿捏的死死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往杭州跑,就不意外了。

作为去年人口增量第一的长沙,很多人说是因为长沙房价足够低。

太片面!

这几年长沙自身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2022年末,长沙A股上市公司达到84家,总市值约1.1万亿,稳居中部上市公司第一城。

再加上长沙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

成都近几年的人口增量也很猛,10年暴增616万人。

平均每年增长超60万人,放眼全国,几个城市能做到?

成都不只虹吸四川省内的人口,还辐射了整个大西部,吸引了不少陕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人口。

甚至虹吸东部人口,比如深圳、广州、杭州。

成都的崛起,也离不开产业的助力。

作为万亿级工业大市,成都拥有各大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西部实体经济的重镇,成都去年就将“制造强市”写入党代会报告。

不止成都,武汉、苏州、长沙、合肥、青岛等,几乎所有大城市,都不约而同喊出了“产业第一”的口号。

产业强则城市强,这是城市发展的铁律。

这几年发展最猛的城市,哪个不是靠产业突围的?

4

甚至,现在连县城都纷纷加入产业大战!

比如苏州县级市太仓,一直在积极引入德企产业。

目前,太仓集聚了487家德企,其中包含60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

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近10%,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工业母机等三大产业创新集群。

今年年中,太仓还作为国内受邀的唯一县级市,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

有些不适合在大城市布局的产业,都放在了安静的小城小镇。

于是乎,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县城,开始出现人口回流。

最近很火的安徽临泉县,是全国唯一户籍人口突破200万的县城。

在外务工人员已经从之前的80万到100万,减少到了60万左右。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太多城市崛起,但同样也看到它们对人才的虎视眈眈。

都在拼尽全力去抢人才、留住人才。

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全新阶段。

产业和人才将被重新分类。

希望一线城市能扛住这场激烈的争夺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