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城市,又一个万亿之城诞生!

米米宅 2023-11-16 06:25:08

1983年,调研达人费孝通回到吴江老家,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深度调研。

他发现很多从小吃不饱饭的老农民成了企业家,各个小乡镇在他们的带领下发展的红红火火。

并且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苏州,在无锡、常州等地都很普遍。

这在计划经济余威尚在的时代显得非常另类又大胆,于是费老爷子上升一下高度,将其总结为“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作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新思路得到中央和地方的双重肯定,成为各地追捧和仿效的对象。

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很快随着巨额债务问题乱象丛生,人们习惯称之为“改革的阵痛期”。

形势所逼,苏州开始靠着地缘优势主动承接上海产业外溢,并且还找到了外资当援手,在新加坡李老爷子于工业园区画了一个圈后,经济一飞冲天。

无锡也开始积极利用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仅次于苏州的全国第二地级市。

反倒是常州,这个八十年代被全国中小城市学习的典范城市,一时间陷入了迷茫,渐渐成为江苏省内GDP排名中段的“普通城市”。

曾经名噪一时的“苏锡常”,被嘲笑为“苏锡无常”。

1

快要被人遗忘的常州,终于终于迎来高光时刻。

今年前三季度,常州GDP迈过7000亿大关,增长高达6.7%,增速跑赢全国及全省大盘,名列苏南第一。

可以预见,常州今年成为万亿之城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其实在2022年,常州的GDP就已经达到9550.1亿元,以区区450亿元之差含恨止步万亿俱乐部门外。

因而当地主要领导年初就铆足劲喊出口号,“2023年是冲刺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

成为万亿之城,对于卷到天际的苏大强的城市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2011年,“地级市之王”苏州高调迈入万亿俱乐部。

2016年,省会南京携手山东青岛双双迈入万亿俱乐部。

2017年,无锡迈入万亿俱乐部。

2020年,南通GDP成功突破万亿。

自苏州加冕万亿之城算起,这一局大城竞争的排位赛,常州足足迟到了12年。

但作为厚积薄发的的追赶者,常州这一成绩却含金量十足。

如果常州能够跻身万亿,将创造一个记录,万亿城市中人口最少的城市。

就拿曾经齐名的苏锡来说:苏州的常住人口1291万,无锡的常住人口749万人,常州的人口只有536万,甚至比不上盐城。

常州的面积同样比不上苏锡:苏州含5区4代管县级市,面积8657平方千米;无锡含5区2代管县级市,面积4627平方千米;常州的总面积仅4385平方千米,甚至不如扬州。

常州的最大问题在于市域面积过小,和苏锡的差距源自缺少一批能冲锋陷阵的县域做支撑。

如果单就主城区实力来看,常州和苏锡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大。

2022年,苏锡市区GDP分别为11221.6亿、7859.92亿,而常州是8133.9亿,甚至小胜无锡。

长期生活在两大强者的阴影之下,以至于让很多人忽视了常州本来的实力,产生了“苏锡无常”的视觉偏差。

但如果放在全国竞争的大棋局里,就会发现常州依然非常能打。

就拿隔壁的安徽来说,安徽第二大经济强市是芜湖,常州的经济总量是其两倍还稍有富余。

常州冲刺万亿城市的底气来自工业。

今年前三季度,常州第二产业增加值3350.1亿元,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连续18个月保持苏南第一。

而工业的生猛主要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带动,直接将常州抬到万亿之城的门槛。

今年前三季度,常州新能源制造业领域产值增长19.9%,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130.7%,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行业的产值分别增长146.8%、8.5%和11.0%。

成绩单非常华丽,一个典型的将新能源产业做成支柱产业的城市。

2

常州,正在无限接近“新能源之都”的宝座。

宝座之侧,不少城市都虎视眈眈,如深圳、西安、武汉、合肥,乃至郑州。

在又是特区又是省会城市的强敌环伺中,常州是一个“不知来者是何人部将”的普通选手。

既没有丰富锂矿资源,又没有传统汽车重镇的产业积淀,还没有匹配竞争对手的城市能级,常州能无中生有杀出一条血路,全在于主动求变。

这一过程荡气回肠,精彩至极,

在晋级“新能源之都”竞争决赛圈的征程上,河南老乡曾送出一记精妙助攻。

2009年,中航工业和洛阳的空空导弹研究院瞄准风口产业动力电池,共同发起成立中航锂电。

背靠军工技术孵化以及央企大佬背书,中航锂电迅速成为我国商用车动力电池领军企业。

然而花无百日红,随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爆发,中航锂电错判形势,导致企业经营遭受重挫,连续出现巨额亏损。

走投无路的中航锂电求助于洛阳市政府主导的国有基金,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

但洛阳方面有点谨小慎微,过于关注投资能否带来预期收益,设置了“既要、又要、还要”的严格投资条件,导致双方合作告吹。

生死存亡时刻,千里之外的常州走上台前主动送来一段姻缘。

中航锂电与常州并不陌生。

2015年,在全国寻觅新能源产业机会的常州市金坛区,曾一次性投了28亿元招商中航锂电动力电池项目,建设了中航锂电常州基地。

为了表达诚意,这次合作金坛区虽出资70%,但却将控制权让与出资仅30%的中航锂电。

厚道又多金的金主形象为后续联姻埋下伏笔。

于是当三年后中航锂电江湖告急之际,金坛区反手就是一个超级加倍,以极大的诚意和超强的魄力直接抄底,追加投资20亿。

然后金坛区国资又拿出了详细的重组方案,以迅雷之势将中航锂电从一家洛阳的央企子公司变为常州地方国有企业。

中航锂电就此更名为中创新航,与常州深度绑定,同荣辱、共进退。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如今中创新航的电池装车量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比亚迪,更重要的是为常州带来了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3

类似的戏码还发生在理想身上。

同样是在2015年,李想跑了全国不少城市追逐理想,为刚刚成立半年的车和家寻求融资,但屡屡碰壁。

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常州武进区推荐自家造车项目。

彼时新能源造车之风刚刚兴起,却又因为眼花缭乱的概念饱受质疑。

看着眼前这个口吐荷花的年轻人和他带着的3页PPT,武进区心里很没底。但一番权衡之后还是大胆押注这家造车新势力,一出手就参投了7.8个亿。

李想投桃报李,于是理想汽车第一家自建工厂就此落地常州。

武进区此举开地方政府参投新能源车企之先河,至于合肥那笔为众人称道的投资蔚来还要等到2020年。

引进理想直接补上了常州整车制造的短板,也让更多企业将目光投到这个长期生长在苏锡阴影之下的二线城市。

2019年,比亚迪与常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协议,在常州高新区投资100亿元建设整车工厂。

至此,常州北有比亚迪、南有理想的新能源造车格局正式形成。

除了两大整车链主,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巨头及核心配件企业也选择布局常州,聚合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位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已布局常州(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第一;

常州全市已拥有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80余家,涵盖上中下游30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4%、居全国首位。

常州拥有理想、比亚迪4家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超过3400家,居全国首位。

《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与北京并列第四,是唯一入围前十的三线城市,并且在“投资热度集聚度”这个维度蝉联全国第一。

曾经的小透明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站在时代的风口之尖。

4

常州以普通地级市之姿晋级万亿城市,给了太多二三线城市一个发展样本。

地级城市,意味着经济体量、产业结构、人才质量、基础设施和省会级以上城市的全方位差距。

在没有顶层设计金手指的点拨下,若想弯道超车,唯有抓住风口,在优势产业赛道全线出击,否则只能落了个寅吃卯债的王小二命运。

依靠新能源实现逆势翻盘最典型的城市是合肥,但常州与合肥的发展模式又有所不同。

翻看常州往期的招商经典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常州主导新能源发展的是区县级政府。

2015年,中创新航落户金坛,成为第一家入驻常州的大型动力电池企业;

2016年,宁德时代与溧阳合作,成立全资子公司江苏时代;

2018年,蜂巢能源落户金坛。

各县区主动出击,以自身力量集合了中下游的配套,最终汇成产业集群的爆发合力,俨然成了一种“新苏南模式”。

另外,常州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够形成今日规模,还在于决策者敏锐的产业嗅觉、果敢的判断以及久久为功的耐力。

这似乎又与当年“苏南模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早在2011年,常州便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开始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培育核心零部件产业项目。

早在2013年,常州明确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智能电网等在内的十大产业链。

在产业风口刚起未起时,常州已经提前十年进行产业布局,先引动力电池,再招整车企业,如今储能环节已经落地,每一步都踏在风口之前。

一座黑马城市的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如此才能撼动城市竞争格局。

然而,更多城市只会在产业成势后跟风而上,只剩一手鸡毛。

在失去中航锂电后,洛阳市委政研室痛定思痛总结了一篇名为《中航锂电改革发展经验对我市发展“风口”产业的启示》的文章。

这也可以视为常州胜出的密钥。

洛阳市抓“风口”产业与先行地区(常州)从理念到操作层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