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十三年,宋文帝病笃,虑太子弱小,彭城王刘义康联手檀道济篡位,文帝不愿此景成真,遂诏捕檀道济及其八子,旋即下令处斩。
檀道济闻宋文帝欲捕之,愤而掷巾曰:“此乃自毁万里长城也!”宋文帝不虑自毁长城,即使后悔檀道济之死,也坚持其威胁刘宋。檀道济虽善战,但立场不坚,留之终为祸患,其自比长城,是否言过其实?檀道济虽出身将门,其兄弟早年随刘裕,他亦于桓玄之乱后投军,屡建战功。然而,在刘裕麾下众多将领中,檀道济的军事才能并不特别出众。
卢循之乱中,刘道规为主将;征刘毅时,王镇恶立首功;讨司马休之,胡藩居首功。在启动北伐之前,檀道济一直较为低调,不甚显眼。义熙十二年,刘裕誓师北征,檀道济率先锋沿淮河、肥水进发,所向披靡,至潼关遭姚绍顽强抵抗。绍坚守不战,道济无策,且绍偷袭晋军粮道,致其濒临断粮。檀道济欲待刘裕大军或退军,但王镇恶力排众议,认为孤军断粮难持久。他鼓舞士气,号召百姓捐粮,乘舟逆渭水直取长安,终使后秦灭亡,王镇恶功不可没。
作为王猛之孙,即便王猛逝世数十年,其威望犹存,一声号召便能令百姓拥戴,同时也种下了日后刘裕对王镇恶猜忌的种子。景平元年,刘裕逝世后,拓跋嗣即刻率二十万大军攻河南。毛德祖率三千人坚守虎牢关八个月,檀道济受命援救却迟缓行军,最终虎牢关失守,毛德祖被北魏俘虏。檀道济此举实为故意,因王镇恶曾违命先攻长安,抢得头功,毛德祖作为其部将在守虎牢时未得健康援助,檀道济更是在五个月后才发兵救援。
但救援来自山东而非虎牢关,因 唯山东告急,方能显檀道济迟援五月,终拖垮毛德祖。虎牢关陷,河南尽失,刘裕北伐成果一年间荡然无存。并非贬低檀道济,但在刘裕时期他非顶尖将领。他之幸运在于,义熙年间众多北伐名将如刘道规、王镇恶等纷纷逝世,未能见证刘裕称帝。在将星黯淡之时,檀道济挺身而出欲担重任,然而最终却未能成功支撑起大局。刘裕极为看重檀道济,因其北伐有功且为北府兵集团宿将,值得信赖。故早早安排他为世子刘义符的府佐,意在使其成为刘义符的坚实后盾。义熙九年(413年),刘义符设立征虏将军府,并任命檀道济为司马及临淮太守之职。义熙十二年正月,刘义符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后转任西中郎将;同时,檀道济也获任西中郎司马及梁国内史之职。同年三月,刘义符被任命为徐、兖二州刺史,而檀道济则出任征虏将军司马,并被加封为冠军将军。八月时,刘裕发起北伐,刘义符被任为中军将军,负责监督太尉留府事务;檀道济则担任西中郎司马,持节,兼任南蛮校尉,随后又被加封为征虏将军。义熙十四年,即418年,刘义符被立为宋国世子,同时,檀道济出任宋国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及兖州大中正一职。永初三年(422年),刘裕临终前将北府兵一分为二,命彭城王刘义康镇京口为南徐州刺史,檀道济监南徐兖江北淮南军事,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实则成为北府兵领袖。檀道济乃刘裕为刘义符精心布置的心腹,与太子紧密相连,定为京口系新一代军事领袖。刘裕临终前,更将其列为四顾命大臣,驻守京口,以备刘义符不测,速来勤王。
檀道济如何回报刘裕?他竟参与废杀跟随十多年的少主。这便是被誉为刘宋长城的他所行之事吗?刘义符虽顽劣,却明晓皇权分散,继位后便与庐陵王刘义真密谋夺权。徐羡之、傅亮欲废帝,计划先除刘义真,但又忧虑檀道济会阻挠。徐羡之欲废庐陵王义真,征询道济意见,道济屡表异议,坚决反对,然其言未被采纳。檀道济反对未果后未再行动,刘义符失两强援。刘义真被废,檀道济转投其对立面,参与废杀少帝的景平之变,心安理得,毫无愧疚之意。景平二年五月,檀道济率军前 驱,徐羡之等随后,缴获刘义符玉玺绶带,奉太后旨废其为营 阳王,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帝。刘义隆未到前,檀道济守宫,后徐、傅二人诛杀刘义符及刘义真。
刘义隆被拥立为帝后,自江陵东下便警惕徐羡之等人。登基后他韬晦养力,厚待徐羡之等,同时暗结檀道济,升任其为征北将军等要职,并督五郡军事。檀道济的倒戈,徐羡之等人浑然不知,他反与宋文帝亲信王弘联手,屡次设计陷害徐羡之。元嘉三年,宋文帝觉时机已到,揭徐羡之、傅亮、谢晦擅杀少帝及刘义真之罪。徐羡之自杀,傅亮被诛,谢晦起兵叛。文帝遣到彦之、檀道济平叛,谢晦惊恐,士卒溃散。檀道济虽参与废杀少帝之变,然其手握重兵且为北伐宿将,且已归顺。宋文帝非但未究其罪,反而加官进爵,以示笼络。檀道济因政治立场动摇,畏惧权贵,且有背叛主上求荣之举,致宋文帝深不信任。故无论是征讨谢晦还是元嘉首次北伐,主将均为才能逊于檀道济的到彦之。
元嘉七年三月,宋文帝命到彦之领兵北伐,初战告捷。然北魏军集结后,宋军连失洛阳金墉、虎牢,逼近滑台时,到彦之撤退失当,宋文帝遂遣檀道济前往救援。檀道济虽来救援,滑台仍失于魏军。刘宋称檀道济败叔孙建后因寡不敌众撤退;北魏则言叔孙建抵挡檀道济并断其粮道致其撤军。两史相异,孰真孰假?檀道济擅长稳扎稳打,能确保优势战局必胜,且作战少有失误。然而,面对艰巨任务则力不从心。在刘裕时代,此类将领并不出众。在刘义隆时代,檀道济堪称第一名将,因其余将领能力更逊。檀道济作战谨慎,不轻敌冒进,相比之下,王玄谟夸夸其谈,第二次北伐大败,致使宋文帝受重挫。宋文帝对檀道济情感复杂,爱其为杰出将领,恨其立场不稳,位高权重且握有军权,易生事端。加之文帝身体欠佳,对檀道济的忧虑日益加深。
元嘉十三年春,宋文帝病重,预感时日无多,虑及彭城王刘义康威望高,若与檀道济联手,易夺太子刘劭之位,此乃文帝所不愿,遂决意诛杀檀道济。此外,北府兵集团在此期间渐趋衰落,初由徐、兖南下的流民构成,源自永嘉之乱,至东晋前期已减,刘宋时,南下流民则主要定居于荆雍地区。
前期北伐使北府兵下层损失惨重,首次北伐时檀道济兵弱人少,这减轻了诛杀他的负面影响,故而檀道济的命运已注定。称檀道济为刘宋长城,勉强可算,他乃宋文帝时少数杰出将领。然此长城不稳,轻易弃追随多年少主,数度易主,且曾见死不救,实属不忠不义。行废立乃灭族之罪,宋文帝却宽恕了檀道济。但文帝体弱多病,难以保证身后檀道济无二心。因此,檀道济最终之死,某种意义上并不冤枉。檀道济终遭冤杀,似昏君害忠臣。宋文帝时将领平庸,更显他出众。加之总结三十六计,入武庙。但其不忠不义,何配“万里长城”之称?